APP下载

计算机应用专业校企合作的研究与实践

2014-10-30李松梅廉立志

企业技术开发·中旬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校企合作实践研究

李松梅 廉立志

摘 要:文章结合计算机应用专业“校企合作”的实训教学工作实践,阐述了计算机应用专业“校企合作”的研究方法与实践内容,总结了“校企合作”实训工作的效果。

关键词:校企合作;计算机应用专业;研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U4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29-0059-02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应用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随之而来需要大量的计算机维护与维修以及从事信息技术工作的技术人才,并且随着社会进步对计算机专业人员的需求已从宽泛的、进行一般的计算机维护与维修过渡到需要具备有特殊的、某一专长的开发设计能力,如办公自动化方面的、多媒体制作方面的、网络应用方面的技能型技术人才。因此具备实践经验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拥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要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技术人才,计算机应用专业必须坚持实践育人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实践性教学为主要方式,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实行“校企合作、工学融合”模式;学生边实践,边学习,把学生的课堂理论学习和生产性的实践锻炼有机融合,使理论教学和实践锻炼相统一。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仅学到知识,锻炼了技能,而且丰富了体验,掌握了能力。

1 研究方法

计算机应用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立足于应用研究,主要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1.1 调查法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掌握企业对现有计算机应用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状况,了解企业对计算机应用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及培养要求,学院对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技术人才所面向的职业技术领域行业、企业进行专题调研。通过走访企业、网络资料收集与分析,对计算机应用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状况进行了充分的调查和分析。此次调研涉及到的用人单位主要有大庆软件园、外包园和德威电脑城、百脑汇及市内几家IT行业公司及网络公司及“大庆招聘”等资源网站。

综合以上调研结果,对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确定了今后的改革方向。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重改革培养模式,实行“校企合作,订单办学”模式;推进“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方式,全力实行模块式教学和项目式教学;创新教育内容,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培养人才,按岗位要求开发相应的校本教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落实专业教师厂企培训制度,有计划地安排专业课教师到厂企跟班学习,提高专业动手能力,培养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加强校企合作,不断对教学进行改革。

1.2 文献资料法

查找国内外相关院校网上资料及相关研究文献,学习同行们的经验。另外,深入学习教育部及省有关职业教育的文件和相关教育文摘,扩展思路,提高对高职办学的认识。

1.3 行动研究法

一边研究,一边进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确定可操作性强的实习、实训项目,完善实践教学相关规章制度。

1.4 经验总结法

本院从1984年开始计算机教学,2000年开办网络技术专业,尤其成为高职院校以后,专业办学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本院的网络专业是黑龙江省的示范性专业,在黑龙江省影响很大,我们可以借鉴网络技术专业建设的一些经验来进行研究。

2 实践内容

2.1 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学院与企业共同制订,实施“工学融合、德技双修”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工学融合、德技双修”的知识学习与核心能力训练一体化运行平台,学生三年的学习过程分为到企业学习与在学校学习相互交替的几个阶段,学练一体、学用结合。

“工学融合”是指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一体的优势,实现教学环境与生产环境融合、核心课程与岗位要求融合、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融合;“德技双修”是指按企业对员工能力与素质的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重点,将铁人式高职人才职业综合素质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具有“责任心、真功夫、好习惯”的铁人式技术技能人才。

2.2 课程体系

依照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特征,在对知识、能力、素质需求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以企业实践为导向,以任务驱动为载体的专业课程体系,突出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培养。

遵循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真实情境为依托,选择能体现先进性、实用性、趣味性和创造性的教学内容。

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以就业为导向,对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化设计,同时理论教学的内容根据实践教学要求配套。

2.3 师资培养

依据计算机行业特点和岗位要求,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培养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兼职教师队伍。以提高人才的职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中心,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

学院根据需要,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顶岗工作或实习锻炼;教师个人要利用寒暑假、节假日积极创造条件到企业单位搞调查研究、实习或参与工作。新进入学校工作的专业教师,没有经过实践锻炼的,原则上须到企业单位参加实践锻炼半年以上方可任教;其他专业课教师,每年到企业现场参加实践锻炼的时间不少于2个月。

每年应安排一定数量的教师进入企业,独立承担或同企业技术人员合作完成技术服务项目,以提高专业的科研与技术服务能力。

对于承担企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为企业技术服务做出突出贡献者,学院应予以奖励;教师为企业员工培训、组织职工技术运动会等项目,学院在教师课酬上应予以支持。

3 实践成果

3.1 完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由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专家、企业家、技术骨干、行业负责人和学院系部领导及专业骨干教师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会设主任委员一名,副主任委员一名,其中一人由企业专家担任。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8~10人,企业人员应不低于50%。委员会每届任期3年。若实际情况发生变动,个别可作届中调整,3年任期后委员会内成员再进行重新调整。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主要职责:组织专业建设、改革、发展的战略研究,提出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调整的建议、意见和发展规划;结合企业需要,结合地区和行业需要,为制定和修订专业教学计划、编制专业课程标准、调整课程结构提供指导性意见、建议;指导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指导、协助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积极提供校外实习场所,对本专业学生实习实践提供指导和帮助。推荐兼职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到学院讲课,积极开展本专业科技信息方面的讲座,指导、协调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及就业指导;对本专业科学研究提供咨询;指导专业教学质量的管理、监控;完成学院委托的其他工作。

3.2 建立了稳固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学生校外实践教学主要以顶岗实习为主,是贯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是实施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及管理工作所必须的各种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顶岗实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牢固的职业理想,实现专业教学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实习采取个人自主联系实习单位和学校推荐确定实习单位两种方式。无论是哪种实习方式,学生都必须和实习单位签订完善的实习协议,实习协议内容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应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学生实习期间的工作时间和待遇、劳动安全卫生条件等。

学院充分利用地方产业优势,强化与企业合作,通过与企业签订“校企共建学生顶岗实习基地协议书”,明确双方的义务和职责,规范双方的行为。目前有大庆市科铼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大庆盛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校外实训基地,基地的建立为实现校企共同育人、师资队伍共建以及教育资源共享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

3.3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商教学模式

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避免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相脱离。

3.4 为合作企业输送优秀人才

目前我校已与大庆科铼数字科技等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合作企业可优先录用我校的优秀毕业生。

3.5 企业参与精品课程的建设

校企共建《可视化程序设计(VB)》及《多媒体应用》院级精品课程,以面向社会科技服务为宗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探索“校企合作、工学融合”的教学模式改革,根据企业的真实需求及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来构建和优化本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堂教学,坚持职业性、开放性与实践性的原则,真正体现了“教、学、做”相结合的创新理念。

4 结 语

综上所述,通过开发满足企业需要的课程内容,将专业技能培养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强化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真正受益。

参考文献:

[1] 孙丽娜.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4,(6).

[2] 黄敏雄.关于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改革[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7,(7).

猜你喜欢

校企合作实践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