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出版实战中的若干思考
2014-10-30张志凡
张志凡
数字出版是近年来出版界持续关注的课题。如何在数字出版上实现创新与突破是所有出版社必须面对的机遇与挑战,关乎所有出版社的未来发展方向与前途命运。下面笔者从内容资源、角色定位、赢利模式和人才建设几方面谈一谈关于数字出版的几点思考。
关于内容资源
出版是以内容为基础的文化产业,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具备大规模、有价值的内容,并对读者关注的内容赋予时代的内涵。所谓内容为王,主要指内容的原创性和独特性,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和留住读者,赢得读者的支持。因此,出版社拥有的内容资源,必须是在某一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具有特色的内容资源,而不是同质化的、低水准的内容资源。
出版社一方面要保持自己在内容资源上的优势,同时加强在信息内容上的分类、整理、规范与引导,只有经过人工的、专业化的筛选与整理,系统化编辑后才能成为适合读者阅读的有用信息。
与传统纸质图书线型的阅读语序结构不同,数字阅读的语序结构是解构化、非线型、可跳转的。把原有纸质书简单的电子化的做法绝不是出版社数字出版的出路。数字出版应基于移动互联和电子书的特征,按照用户需求重构内容。出版社必须适应这一规律,不断生产出与纸质出版物完全不同的适于读者数字阅读的全新内容。
关于出版社的角色定位
在当今数字出版时代,出版社既不能因为自己手握大量内容资源就妄自尊大,认为自此便可以高枕无忧;也不能因为自己在数字出版技术上不占优势,便望洋兴叹、妄自菲薄,认为自己身无长处,只能引颈待毙。在数字出版时代,出版社所做的核心工作还是出版,还是在为满足读者更个性化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只不过产品的形态、包装、传播途径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版社在数字出版时代,与传统出版时代一样,是一个产品提供商但更是服务提供商的角色。只有这样,出版社才能在数字出版时代立足。
一直以来,技术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引领着数字出版的发展。出版企业只有将技术与内容完美融合,才能在转型升级中占有领先地位。目前国内出版社在技术方面一般都比较薄弱,只能作为内容供应商依附于平台商,因而出版社必须与国内外数字出版技术商、运营商以及资本集团等进行合作,才能扬长避短,实现共赢。另一方面,今后出版社应逐渐与现有的新媒体平台商深度合作,使自身拥有作为平台商和服务商的能力,比如微信公众平台、商业门户网站的自媒体平台等。
关于数字出版赢利模式
不同的领域数字出版的赢利模式也不尽相同。在大众出版领域,主要的赢利模式是付费阅读,包括数字订阅、付费墙、价值付费、第三方付费以及微付费等;在教育出版领域,主要的赢利模式包括增强型电子教材、在线教育和开放式公开课等;在专业出版领域,主要包括数据库、学术在线和按需印刷等。
出版社专业性比较强的电子书,适合采用专业数据库赢利模式,这种模式相对发展比较成熟,用户主要是机构用户,对付费使用的认可度较高。主要的问题是进入的门槛较高,要注意资源库的专业化与垄断性资源的汇集。
外语学习类图书,例如考试类图书适合采用电子教材、在线教育等模式。其他中文类的畅销书适合采用付费阅读模式。在这一领域读者的可选择性非常多,内容一定要新颖才能吸引人,关键是版权的完整性和热门内容的多少。
关于数字出版人才
数字出版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既需要拥有数字多媒体开发和熟练运用各种跨媒体出版的技术能力,又需要具备内容资源整合能力、服务能力、项目推广能力等;既要精通数字出版物的内容,又要熟识数字出版特性,并熟悉出版流程。
当前出版社的数字出版人才相对比较匮乏,目前全国已有100多所高校开设了数字出版方向和相关课程,今后出版单位可以与这些院校加强合作,采取联合办学以及开设实习基地等方式,走产学研结合道路,加强出版社的人才储备。同时各出版社应鼓励和支持数字编辑尤其是年轻的数字编辑参加各种数字出版领域的培训及学术会议,或出去参观学习一些技术公司,让他们了解数字出版领域的新动态,发现新机会,挖掘新选题,结识新朋友。
除了外部培训,出版社还可以安排数字出版人员参加大型数字出版项目,通过项目锻炼队伍,提升人员素质。数字出版项目要求数字出版部和编辑部门、翻译部门等众多部门通力协作共同开发,共同完成对数字产品的整合与创新。这对年轻的数字编辑而言,是珍贵的学习和锻炼的重要平台,能达到很好的锻炼队伍,积累经验的效果。
以上就是笔者关于数字出版的几点思考,相信如果出版企业注重内容资源,自身角色定位准确,能够针对不同数字产品选用适当赢利模式,并培育数字出版人才,一定可以在数字出版领域大有作为。 (作者单位系外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