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应力区穿层硐室围岩变形特征及其控制
2014-10-30梁博
梁博
(山东东山王楼煤矿有限公司,山东济宁 272063)
高应力区穿层硐室围岩变形特征及其控制
梁博
(山东东山王楼煤矿有限公司,山东济宁 272063)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煤矿的开采深度不断增加难度越来越大,高应力区的开采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高应力区穿层硐室围岩变形特征的研究,有利于采取更有效的控制措施,从而提高煤矿开采过程的安全性,保证开采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本文就高应力区穿层硐室围岩变形特征和形成原因进行叙述,提出相应的控制对策,以提高硐室围岩的支护有效性,促进煤矿深部开采高应力区穿层巷道支护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煤矿开采 高应力区 硐室围岩 变形特征 控制对策
在煤矿开采过程中,高应力区巷道是威胁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对高应力区穿层硐室围岩变形情况的研究,分析高应力区穿层巷道被破坏的机理,可以不断创新巷道支护技术,对于提高高应力区穿层硐室围岩的支护稳固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高应力区穿层硐室围岩变形特征和形成原因
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个别煤矿深度已经达到1100米以上,由于受到地质结构的影响,深层巷道的硐室围岩变形特征也逐步形成,给煤矿开采带来了许多困难。根据某煤矿开采情况来看,1100绕道的区域是主要轨道运输大巷,巷道深度为650米左右,因此,选取1100绕道的100米变形段为高应力区穿层硐室围岩变形特征研究段,其中,硐室的顶部为泥质粉砂岩和炭质泥岩混合层,最上层为细粉砂岩;底部为泥质粉砂岩和细粉砂岩的互层,最底层为中粗砂岩和砂砾岩混合层。
由煤矿现场开采情况可知,这个研究段为高应力集中区,并且受到穿层结构的极大影响,经常处于不稳定状态,给煤矿开采带来了极大安全威胁。研究段的高应力主要来源于构造应力、自重应力和采空区集中支承压力三个方面,同时,因为地质构造比较复杂,导致硐室穿层的布置呈现出弱结构状态,因此,多重压力情况下,硐室围岩表现出变形非常严重、难支护的弱结构高应力软岩硐室围岩特征,其破坏形态主要出现在底部、顶部和帮部三个位置,成为了制约煤矿开采向纵深发展的关键问题。
根据相关调查和研究分析得出,高应力区穿层硐室围岩变形的形成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1 围岩岩性方面
由于研究段的硐室的深度比较大,穿层硐室的煤岩是互相混合在一起的,煤体强度比岩体强度小很多,因此,硐室整体受力不均匀,经过多次返修和加固后,岩体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化,裂缝产生,导致硐室围岩出现破碎和掉落现象,并且随着时间加长,围岩松动的范围会逐渐扩大,给硐室围岩的支护加固增加了很高难度。在对研究段进行高应力区穿层硐室围岩变形的研究时,使用钻孔内窥仪进行围岩内部结构的测试,发现松动范围达到了2米以上,使硐室围岩的整体性变得很差,自承能力被大大减弱,导致硐室围岩的煤层呈现出典型的强度不耦合特征,最终引起硐室围岩严重变形。
1.2 高应力方面
在进行煤矿开采时,研究采煤工作面较多,采空区周围的煤体受到多重支承压力叠加,形成比较集中的支承压力区,并且受到向斜构造的影响,原有的应力也比较高。因此,硐室围岩所受到的应力变化非常大,给围岩支护带来巨大压力,造成硐室围岩变形,从而形成经常返修的高应力软岩硐室围岩特征,大大增加了硐室围岩的支护难度。根据研究分析和相关计算结果可以得知,围岩在水平方向所承受的应力要大于竖直方向,因此,本文研究段的硐室围岩应力都达到了高应力水平,并且硐室正处于高应力集中区,在进行煤矿开采时,必须高度警觉,避免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1.3 弱结构方面
由于研究段受到向斜构造的影响,硐室与煤层走向形成了一定幅度的夹角,并且煤层存在一定幅度的倾角,使煤矿开采的难度不断增加。与此同时,研究段的硐室斜穿过多层煤层,使硐室围岩的组成结构变得比较复杂,包括了全岩、全煤、半煤半岩等几种形态,从而形成了弱结构硐室。因此,硐室围岩的形态呈现出不对称现象,出现弱顶、弱底和弱帮同时存在的情况,导致各部分岩体的强度和结构表现出不耦合形态,最终引起硐室围岩各断面的局部首先受到破坏,使硐室围岩发生巨大变形,致使整个硐室受到破坏,给煤矿开采带来严重影响。
2 高应力区穿层硐室围岩变形的控制对策
为了提高煤矿开采过程的安全性,根据高应力区穿层硐室围岩变形的特征和形成原因,制定的控制对策如下:
根据硐室围岩的结构组成和煤层特征,选择锚网喷、锚注作为主要支护工具,其中,全岩段采用锚网喷和U型钢;全煤段和弱结构段都采用锚网喷和锚注,以进行不同程度的支承。由于高应力区穿层硐室围岩的结构比较复杂,硐室长期处于高支承压力状态,因此,需要将高应力进行分散,并形成有效的高强度支护体,以提高硐室围岩的支护稳定性,保证硐室的安全。首先,在硐室扩大后紧跟矿井工作面,用锚网进行支护;然后,等硐室所承受的应力分布稳定以后,硐室围岩会发生一定变形,及时选择合适位置使用锚网喷进行支护,从而达到分散高应力的目的;最后,由浅部位置向深部位置转移,以提高深部岩体的承载能力,使硐室围岩的结构保持耦合状态,并用锚注进行二次支护,将锚杆和注浆的作用结合在一起,最终达到加固硐室围岩、提高和改善硐室围岩性能的目的,以保证硐室围岩强度和岩体结构相耦合。
根据上述操作可知,第一次支护采用锚杆,第二次支护采用锚注,作为底角锚杆,并且扎入底层的角度要保持在30°左右,同时对底角进行锚注支护、锁角和强底操作,防止高应力软岩硐室围岩支护位移较大情况出现,从而使研究段硐室围岩变形情况得到有效控制。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煤矿深度开采过程中,想要有效控制高应力区穿层硐室围岩的变形程度,提高硐室围岩支护的稳定性,采用锚网喷和锚注可以有效提高支护效果,从而给煤矿开采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提供可靠保障。
[1]张志康.氧化带大断面硐室围岩变形机制及支护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
[2]王德发,杨永刚.高应力区大断面硐室维修加固支护技术[J].采矿技术,2014,03:51-52+73.
[3]薛军正,都海龙.井底大断面关键永久硐室围岩变形机理及其控制技术[J].煤矿开采,2014,03:85-89.
[4]张加旺.泥质粉砂岩应力松弛实验及地下硐室稳定性控制[D].山东农业大学,2012.
[5]张飞燕.高应力高突区域煤巷快速掘进灾害防治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