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著名军级少将风云榜
2014-10-30欧阳青
欧阳青
首批少将军长和军政治委员
1949年2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将全国各大战略区部队进行统一整编,纵队改称军,全军共辖57个军,应有114位军长和军政治委员。而实际上,除了兼职和缺额,实有军长和军政治委员107位。1955年全军首次授衔时,他们中有1人授大将,11人授上将,65人授中将,14人授少将,1人授大校,15人转到地方未授衔。
这14位授少将军衔的首任军长和军政治委员,在1949年的具体单位和职务是第二十八军军长朱绍清、第二十九军军长胡炳云、第三十军军长谢振华、第四十八军军长贺晋年、第四十九军军长钟伟、第六十五军军长邱蔚、第十三军政治委员刘有光、第十五军政治委员谷景生、第二十四军政治委员廖海光、第二十八军政治委员陈美藻、第三十一军政治委员陈华堂、第三十五军政治委员何克希、第四十六军政治委员李中权、第五十军政治委员徐文烈。
“中国的巴顿”———钟伟少将
钟伟被誉为“中国的巴顿”,这是形容他喜欢打仗,也会打仗。最负盛名的一仗是1947年春天东北民主联军三下江南时,在吉林靠山屯打国民党第七十一军第八十八师第二六四团。
当时钟伟奉命率第二纵队第五师南渡松花江,准备经靠山屯东进德惠配合兄弟纵队在大房身围歼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新一军一部。部队到了靠山屯,发现有一个团的敌军正在往德惠方向撤退。钟伟随机应变,在与其他领导发生分歧的时候,果断抓住战机,坚决打击这股敌人。后来,林彪给钟伟接连发了三封电报,内容都是让他立即东进。但钟伟不为所动,因为他围住了敌第八十八师第二六四团,又吸引敌第八十七师赶过来增援。
钟伟一面组织战斗,一面向林彪报告战局变化的实际情况,并回电说,我师在靠山屯守点,请林总调兵打援。林彪终于被钟伟的执着所动,改变决定,命令第一、第二、第六纵队向靠山屯疾进,集中主力歼灭该敌,对大房身的敌人转为监视。最后,东北民主联军一举歼灭靠山屯之敌,取得了三下江南的全胜。钟伟违令调动了林彪,林彪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在一次会上说:“要敢于打没有命令的胜仗,就像钟伟在靠山屯那样。”
1948年3月,东北野战军成立第十二纵队,钟伟直接由第五师师长晋升为该纵队司令员。这在全军是绝无仅有的。
战斗在林海雪原里的贺晋年少将
贺晋年在解放战争期间的突出战绩,是在东北林海雪原里剿匪,稳定了东北大后方的形势。当初,贺晋年的本意是想到野战部队锻炼,但东北民主联军总部还是要他去合江剿匪,并且同意肃清了土匪之后,就调他去野战军工作。于是,他走马上任合江军区司令员。
贺晋年指挥第三五九旅第七一七团等几个团,驰骋于深山密林间,经过半年的剿匪战斗,拔掉了被称为“四大旗杆”的东北大土匪。剿匪过程极其困难,有时几天几夜,贺晋年和部队一起翻山越岭,进行追歼战斗。一次,贺晋年骑马徒涉牡丹江时,战马因疲劳过度,摔倒在冰河中。战马随着激流而去,贺晋年被警卫员和战士们拼命救起。稍事休息,贺晋年换了一匹马,又继续追歼土匪。林彪对此评价很高。他在一次谈战斗作风时说:“贺晋年同志追土匪追得很好,累是累不死很多人的,要舍得追。”
鉴于贺晋年出色的剿匪战果,林彪和罗荣桓也履行了诺言。不久,任命贺晋年为骑兵纵队司令员、第七纵队副司令员。1948年3月,东北野战军成立第十一纵队,贺晋年出任纵队司令员。5月25日,在进攻隆化县城的战斗中,第十一纵队第三十二师,即后来的第四十八军第一四三师,出了一位舍身炸碉堡的全国战斗英雄董存瑞。作为纵队司令员,贺晋年感到十分自豪。
创造以一个军歼灭一个美械装备军模范战例的谢振华少将
1934年谢振华18岁时,任红三军团第五师第十四团政治委员,参加了中央红军撤离苏区前夕进行的高虎脑和万年亭两大喋血阻击战。1940年,谢振华被派往苏北敌后工作。在八滩战斗中,谢振华用火攻战术,率部消灭一个日军中队和一个伪军大队。这次战斗被称为苏北盐阜地区1943年反“扫荡”斗争的三次胜仗之一。
1948年春,谢振华升任华东野战军第十二纵队司令员,年仅32岁。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在围歼黄百韬兵团的作战中,谢振华率部从东北面插入阿湖镇,迅速攻占新安镇地区,从两翼向敌军展开进攻,切断了徐州至海州的铁路,阻击敌军向徐州靠拢。战役第二阶段,第十二纵队率先攻占了徐州机场,切断了敌人逃跑的空中通道。战役第三阶段,在围歼杜聿明集团的战斗中,第十二纵队当面之敌是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邱清泉第五军。攻坚中,第十二纵队消灭了第五军一个团。
1949年2月,第十二纵队改称第三十军,谢振华任军长。上海战役中,谢振华率第三十军四昼夜急行军200多公里,在浦东川沙地区急袭围歼敌第五十一军,俘虏敌中将军长王秉钺,创造了以一个军歼灭一个美械装备军的模范战例。粟裕闻讯,高兴地说:“三十军首战告捷,可喜可贺。”
“胡老大”———胡炳云少将
胡炳云在抗战时期名气就比较大,人称“胡老大”。当时,他任八路军苏鲁豫支队第一大队大队长。老百姓亲切地称这支队伍为“胡大队”,而在津浦路以东、陇海路以南、运河以西、淮河以北的伪军中,则流传着“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碰上胡老大”之说。
早在红军时期,胡炳云就以作战勇敢而出名。在长征途中抢占天险腊子口的战斗中,时任红四团二营六连连长的胡炳云,抢到了主攻任务。在连续进攻十几次,仍未奏效的情况下,胡炳云带领十个突击队员,每人配一支短枪,身挂手榴弹,背插大刀,冲到桥边,猛掷手榴弹,并冲进了敌人的工事,在桥面上和敌人短兵相接。这时,红四团团长黄开湘带两个连迂回成功,天险腊子口终被打开。胡炳云在腊子口战斗中身负重伤,被红一师评为战斗英雄,他所带的连被称为“腊子口上红六连”。
苏中七战七捷期间,担任华中野战军第七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的胡炳云协助纵队军政主官,配合野战军主力五战五捷。特别是作为第三战的海安运动防御战,第七纵队以3000多兵力,单独节节阻击国民党军5万多人的进攻,激战四昼夜,保障了主力继续在原地休整,然后主动撤离海安。此战,华中野战军以极小代价取得胜利,创造了敌我伤亡15∶1的纪录。
“狼牙山五壮士”所在团团长邱蔚少将
邱蔚是“狼牙山五壮士”所在的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一团团长。当时日军对狼牙山进行大“扫荡”,病中的邱蔚立即赶到七连,部署战斗任务,掩护当地党政机关人员和群众几万人突出敌人重围。邱蔚根据杨成武的指示,命令七连坚守狼牙山顶峰棋盘陀。七连在完成阻击任务后,留下六班的5名战士掩护全连突围。最后,子弹打尽,他们英勇跳崖,被称为“狼牙山五壮士”。
1952年初秋,邱蔚赴朝任志愿军第六十七军军长。在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中,第六十七军攻势勇猛,气势如虹。在第二阶段作战中,邱蔚指挥第六十七军攻打十字架山。守备该山的是南朝鲜军第八师第二十一团,阵地工事异常坚固。战前,邱蔚派部队在敌前沿构筑秘密屯兵洞700余个,炮兵和坦克发射阵地100余个,并在进攻前夜将9个步兵连秘密开进潜伏区和屯兵洞内。战斗打响后,志愿军先用炮火突袭,接着发起猛攻。经过46个小时激战,第六十七军基本歼灭南朝鲜军第二十一团,攻占这个被称为“模范阵地”“京畿堡垒”“首都高地”的环形防御阵地,并给反扑的南朝鲜军第十团以毁灭性打击。在第三阶段作战,即著名的金城反击战中,邱蔚兼中集团司令员。集团左翼第一九九师进攻轿岩山,先占中峰,再夺东峰。集团右翼第二○○师歼灭官岱里高地守敌1个营,继而占领龙渊里、东山里,割裂了南朝鲜军第六师的防御。接着,第一九九师在志愿军第二梯队跟上来以后,坚决拿下了轿岩山;第二○○师跨过金城川,占领了梨船洞。这样,在抗美援朝最后一次战役中,邱蔚指挥第六十七军打出了赫赫威名。
“小老虎营长”———朱绍清少将
朱绍清在红军时期就被誉为“小老虎营长”。1936年3月,国民党中央军和滇军企图阻挡红二、六军团北上抗日,红军发起宣威战斗。刚被提拔为营长的朱绍清带伤率全营从正面进攻敌人山头阵地。红军以果敢和机智,冒着敌人的猛烈炮火出奇制胜,全歼守敌。7月,由红二、六军团和红三十二军组成的红二方面军途经曹家瓦,已升任团长的朱绍清担负阻击任务,血战竟日掩护主力通过。最后全团子弹打光,他率领100多名战士与敌人拼刺刀,杀出重围与主力会合。
解放战争初期,担任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第四师师长的朱绍清,率部参加白塔埠战役。第四师奇袭疾进,向敌人第四十二集团军郝鹏举部发起进攻,迅速突破敌防线,直捣第四十二集团军总部,活捉了郝鹏举,迫其部属缴械投降。渡江战役中,升任第二十八军军长的朱绍清,率部突破长江防线,并攻歼当面之敌第二十一军。
在上海战役中,第二十八军担负沪西主攻任务。先因猛打猛冲敌钢筋水泥碉堡群,进攻受挫。后来,朱绍清改变战术,一举攻下刘行、国际无线电台等坚固堡垒,接着又拿下杨行、吴淞口,歼敌近万人,为解放上海作出了突出贡献。
满门忠烈李中权少将
李中权全家9口人参加了长征。父亲病逝于通江县,母亲长眠于草地,身为团政治委员的大哥被张国焘错杀,二哥也牺牲了,一个妹妹在草地牺牲,妹夫也未能走出草地。李中权在长征中牺牲了6位亲人。
1944年成立冀热辽军区,李中权任军区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他先后担任东北野战军第九纵队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第四十六军政治委员。在辽沈战役中,李中权与纵队司令员詹才芳一起率第九纵队先取得锦北战斗重大胜利,后担负锦州城南突破任务,迅速打开突破口,随即向纵深发展,歼敌1.5万人。锦州解放后又参加辽西会战,从锦州直插营口,追歼逃敌,粉碎了大部敌人从海上逃跑的企图,解放了营口。
在平津战役中,第九纵队首先插入天津至塘沽之间,切断了敌人的海上退路,同兄弟部队一起完成了对天津守敌的包围。总攻天津时,担负由南向北的突击任务,歼敌1.5万余人。
协助军政主官开展工作的开国少将
除了上述一些优秀的军长和军政治委员之外,还有不少优秀的副军长、军副政治委员、军参谋长和军政治部主任。他们协助军政主官打造战斗力强的王牌军,也成为著名的开国少将。如陈外欧、张希钦、左齐、李文清、孙超群、张文舟、黄忠学、高厚良、郑国仲、杨国宇、刘华清、李开湘、廖冠贤、余洪远、戴润生、萧元礼、裴志耕、陈明义、张廷发、高志荣、刘涌、赵一萍、梅嘉生、谢云晖、赵俊、詹化雨、邓少东、熊应堂、陈宏、张秀龙、汤光恢、仲曦东、欧阳平、萧锋、吴嘉民、段焕竞、姚运良、沙克、李福泽、唐凯、刘其人、高体乾、黄鹄显、段德彰、黄炜华、何廷一、熊伯涛、石志本、桂绍彬、鲁瑞林、郭林祥、方升普、易耀彩、唐子安、马龙、徐德操、萧文玖等。
从红二十五军走出的刘华清少将
刘华清在解放战争时期一直担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第二纵队第六旅政治委员。刘华清与旅长周发田密切合作,把第六旅打造成了第二纵队的王牌旅,第六旅也成为野战军的主力旅之一。
出身于红二十五军的刘华清,在红军时期以搞军事工作见长,从参谋、秘书到秘书科科长、机要科科长、作战科科长。鄂豫皖苏区第一次反“围剿”斗争时,刘华清奉命带着五六个年轻的机关干部隐蔽在天台山一处半山腰岩洞里,躲过了敌人的搜捕。在饥饿难耐之时,大家吃榆树皮充饥,最后坚持了下来。这个洞后来被命名为“红军洞”。刘华清和鄂东北道委秘书长程坦一起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改编成歌词,并以一首流行在鄂豫皖根据地的歌曲曲调编曲,编创了这首著名的军歌。
在八年抗战中,刘华清又转做机关政治工作。前四年,直接在刘伯承、邓小平麾下,先后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司令部秘书主任、师政治部宣教科科长、师供给部政治部主任。耳濡目染,长期接受刘邓首长的培养和熏陶,进步很大。后四年,刘华清主要在野战部队,先后任冀南军区和平原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冀鲁豫军区第六分区副政治委员、冀南军区第七支队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晋东南反“九路围攻”和百团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