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乐章
2014-10-29文艺
文艺
如果没有李泰祥的横空出世,将现代音乐理念引入台湾、将古典音乐与流行风格融合,甚至让艺术歌曲与本土民谣并存不悖,整个台湾音乐甚至中国音乐发展历程中将缺少一重要篇章。虽然他已离我们而去,但留下了《橄榄树》《告别》《错去》等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成就了齐豫、潘越云、叶倩文等传奇歌手,诠释了三毛、林怀民、李双泽等人的梦想旅程,他谱写的美妙音符、略带忧伤的动人旋律,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为青春为梦想奔走前行。在年近半百正处事业巅峰之际,李泰祥被确诊患上了帕金森症,他与病魔抗争了26年。这期间,种种颤抖与行动不便没有压垮这个坚强的音乐人,他学习用电脑以鼠标点击方式作曲,不断整理旧曲,发表新作,即使握笔拿东西对他来说已成难事,也从未停息,直至2014年1月2日在睡梦中微笑着安然离世。
他是用生命谱写台湾音乐辉煌乐章的大师李泰祥,是面对晚年疾病缠身与经济窘迫双重悲凉,也依旧努力微笑划下圆满休止符的音乐骑士。
1941年2月20日,李泰祥出生于台湾台东县马兰乡的阿美族原住民家庭,其父亲李光雄是日据时代少数受过高等教育的原住民,为了孩子们有更好的成长环境,1946年父亲带领全家北上移居台北。李泰祥最初的音乐成就是其精湛的小提琴演奏,1956年15岁的李泰祥获得了台湾省文化促进会主办的小提琴比赛第一名,那时候的他虽身为台湾艺专的学生,但所学专业却是美术。两年后,李泰祥转入音乐系,从此踏上了一生的音乐之路。在校期间,他担任台湾中青年弦乐团的首席,也在饭店驻团演奏室内乐,积累了丰厚的舞台演出经验的他并未将自己的音乐发展方向定格在小提琴演奏。受到当时从法国回台执教的许常惠鼓励,他开始尝试将本土语汇融入作品,创作民族音乐,并与同学在许常惠发起的《制乐小集》中发表作品。
1961年毕业之际,李泰祥举办了自己的个人独奏音乐会,为他担任伴奏的是长居台湾的日本籍钢琴家藤田梓女士。后又在家乡台东县,以精湛的琴艺“衣锦还乡”,举办个人小提琴独奏会,回馈生养他的热土。毕业后的李泰祥一直身处乐团,先后在台北市立交响乐团、台湾电视台所属交响乐团、台湾省立交响乐团、国立台湾大学交响乐团供职,其身份也由首席转向了指挥。他创作了《原住民弥赛亚》,发表了《弦乐四重奏》第1号和第2号,他的古典音乐积累在不断排练演出严肃音乐的过程中日趋丰硕,而心里的民族情怀在收集原住民音乐元素的日子里也逐渐发酵。
1971年,李泰祥与许博允——同是学习理论作曲及小提琴的许常惠学生,赴美国新闻处,在听到现代音乐演讲之后,他们如同找到了新的曙光,开始尝试改变创作方向。他俩与叶维廉、陈学同、顾重光、凌明声共同策划了“七一乐展”。就是这个全新的现代音乐演出,为台湾前卫音乐的诞生踏出了重要的一步,也让李泰祥获得了美国洛克菲勒提供的奖学金,并应美国国务院之邀赴美访问,入加州大学圣地亚哥现代音乐中心研究学习的机会。
在美国20世纪新音乐的影响下,李泰祥的音乐观念也开始发生变化,不但自身创作风格转向现代音乐,还将这种新音乐思维渗入所执掌的台湾省立交响乐团。他不断拓展乐团演奏曲目,包括从美国带回的音乐实验作品、台湾本土老中青三代原创音乐等,急切地想要将其现代音乐理念付诸于实践。而当年省立乐团团员思想较为封闭保守,骤然间的新旧音乐观念碰撞的结果是一年之后李泰祥的自动请辞。而承载了李泰祥现代音乐观的管弦乐作品《现象》,则被转由他担任指挥的国立台湾大学交响乐团推出。
1975年开始,李泰祥不断创作具有现代音乐理念和风格的作品,包括《现象》《雨、禅、西门町》《大神祭》《太虚吟》等,还应邀参加了日本第三届亚洲新音乐媒体演出、发行以通俗的语法将台湾传统民歌与中国民歌结合的专辑《乡》。除创作外,他还注重音乐的推广,举办了“传统与展望”系列音乐会。从第一届(1976年)“中国民歌之夜”的演出开始,直至第八次(1986年)以“诗歌与舞剧”为主题[1]持续了20年。冯德明(琵琶演奏家)、谢春德(摄影家)、何恒雄(雕塑家)、张翔云(光学家)、荣海兰、陈学同(舞蹈家)、朗诵团体冰河社等不同领域的艺术家都曾受邀参与其中。李泰祥与许博允是台湾现代音乐最早的实践者,合作的“七一乐展”、“现代音乐乐展”踏出了台湾现代音乐的第一步。
1973年,执教于中国文化大学舞蹈科的林怀民创办了台湾第一个职业现代舞团云门舞集”,其演出的《吴凤》(1976),《薪传》、《江湖行》(1978),《女娲》(1979),《生民》(1984),《射日》(1992)等都是选自李泰祥的现代音乐作品。再之后1987年,李泰祥和许博允一起改编完成了台湾第一部音乐剧《棋王》,开启了台湾音乐剧的大门。自1975年创作者兼歌手杨弦“现代民谣创作演唱会”点燃70年代校园民歌开始,李泰祥也参与到这场台湾现代民歌运动之中。李泰祥提倡“流行音乐古典化”,希望在严谨精致的音乐艺术与通俗流行的大众歌曲之间,架起一座桥用以诠释自己的音乐信念。他创作的歌曲,技法讲究、对位严谨,融入了各种不同的文化观点,可以称得上是校园民歌中的阳春白雪。
1979年起,李泰祥音乐创作精力最为旺盛、音乐成果最为丰硕、歌曲传播最广为熟知的六年开始了,创作领域涵盖现代音乐、电影音乐、广告音乐以及通俗音乐。重要的现代音乐作品《太虚吟》《三式——气、断、流》《生民》《幻境三章》都创作于这个时期。
[2]李泰祥还曾替二十多部电影写下优秀的电影音乐,两次获得台湾金马奖[3]。而1979年李泰祥作曲、编曲、制作的《橄榄树》专辑则掀起了台湾民谣的高潮,由此成名的他也走入了流行音乐圈。林怀民曾评价说:“在那个哪里都不能去的年代,李泰祥的《橄榄树》呈现一个遥远的梦想!”[4]李泰祥的音乐不仅影响着台湾乐坛,更是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与港台音乐和电影一起吹遍大陆,《橄榄树》作为台湾经典爱情片《欢颜》的主题曲,为广大公众所熟知,也成为了大陆流行音乐的启蒙。音乐人宋柯说:“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李泰祥老师的音乐已经开始影响我们”,“台湾校园歌曲带来了特别质朴、唱出来还很美的风格,算是对我们流行音乐上面的一个初级启蒙”[5]。齐豫演绎了《橄榄树》,《橄榄树》也成就了齐豫,但随着港台音乐不断深入,大陆音乐的翻唱之风更续写了《橄榄树》的传奇。大陆第一个翻唱《橄榄树》的是朱逢博,一位因主演过《红珊瑚》《刘三姐》《社长的女儿》等多部歌剧及“样板戏”芭蕾舞剧《白毛女》插曲、为观众所广为熟知的女高音歌唱家,用民族唱法演绎的《橄榄树》,颇有专业艺术歌曲的风味。之后董文华、温碧霞等中国著名歌唱家都用民族唱法诠释了这首歌曲,最为引人注目的是2011年宋祖英“海峡两岸台北小巨蛋音乐会”与周华健同台对唱《橄榄树》,一个是大陆主流民族声乐唱法,另一个是流行乐坛的通俗唱法,两者结合唱出了李泰祥这首《橄榄树》跨界的多元包融性。还有其他的流行乐坛女歌手,如卢巧音、孙燕姿、苏曼等都演唱了独具个人特色风格的《橄榄树》。费翔、周华健、廖昌永、苏打绿、陶等也演绎了男版(或改编版)《橄榄树》,2008年北京演唱会上周华健公开表示齐豫的《橄榄树》对他而言意义非凡,是“指引他走向歌坛”“真正影响一生”[6]的歌曲。除独唱外,黑鸭子组合演唱的《橄榄树》以古筝、竹笛与钢琴伴奏,让中古调式的旋律披上了中国风色彩,小蓓蕾组合、北京天使合唱团等童声合唱还将《橄榄树》纳入了儿童音乐歌曲中。理查德·克莱德曼、陈占美(钢琴)、西崎崇子(小提琴)演奏的纯音乐版《橄榄树》更为突出了曲调本身的忧郁。而最近热播的音乐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中国梦之声》,新疆哈萨克族的塔斯肯、西藏门巴族的央吉玛演唱和改编的《橄榄树》则融入了浓浓的民族风味一曲以中古调式创作的《橄榄树》,透着中世纪英国民谣的空灵,成功引领了80年代的流行乐坛。它略带忧伤的旋律征服了无数人心,它所蕴含的强大艺术潜力被不同类型的歌手挖掘,成功诠释成多种多样的风格。这首歌曲本身的多元化特点源于创作者李泰祥自身的多重音乐类型积累,他完成了自身从“传统”到“现代”、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变,成就了多元的《橄榄树》,完成了他的跨界音乐经典。endprint
从《橄榄树》开始,李泰祥走向了流行音乐歌曲创作,带动了新民谣和校园歌曲的蓬勃,丰富了现代流行歌曲,他努力将通俗歌曲艺术化、精致化,形成了独具个人魅力的新风格。他在音乐创作的道路上不断奔跑,在构建艺术与通俗之间桥梁的实践中不曾停息。即使1988年,李泰祥被诊断患有帕金森氏症,记忆衰退行动不便,他也只是放慢脚步,没有停息,转向对以往的作品进行重新整理、学习用鼠标点击的方式在计算机上作曲,继续推出专辑。包括《李泰祥和他的女弟子》和取材自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音专时期创作歌曲的专辑《偶然与追寻——李泰祥的文学音乐·赵文.的音乐电影》等。而2002年由12张CD组成,李泰祥、杜鸣心、姜小鹏、沙卡洛夫四位国际音乐大师携手合作,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新莫斯科爱乐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北京中央交响乐团、中央歌剧芭蕾舞剧交响乐团五大交响乐团共同演绎,融合中国民歌、民族器乐与精致交响乐的跨界音乐全辑的《中国交响世纪》[7]则成为大陆与台湾,从“民国时代”一直到90年代的近现代音乐史立体陈述。
2003年,为了不停止创作,李泰祥冒险在脑视丘下核植入脉冲器。虽然他5岁开始就在台北长大,不会讲家乡的阿美族话,但是人到暮年的他心里的民族音乐情怀越发浓厚,创作了人声与管弦乐的客家风组曲《山和田》(2003年)、以单管管弦乐团、6位打击乐者及女声独唱的清唱剧《吉拉雅山的传说》(2005年)等大型新作品,以及原住民音乐题材的专辑《云在头上飞》(2004年)。
但由于早年台湾版权制度的不合理,驰骋台湾乐坛近50年,创作涵盖了室内乐、管弦乐、舞剧、歌剧、浪漫派调性、印象派调式、表现派复调与无调性、电子乐、具象音乐、严肃艺术音乐、通俗应用音乐和流行音乐等多重领域的李泰祥,晚年却因治疗费用紧缺,处境困难,他的音乐同仁和歌迷朋友只好通过网络求助,以演唱会的方式为其募集医疗费用。用一辈子书写音乐的大师,以简朴的生活、乐观的态度,坦诚地面对一切。
值得庆幸的是,除了唱片外,更多的记载、怀念李泰祥的形式也逐渐出现。在李泰祥有生之年,台湾文建会“国立传统文化中心”民族音乐研究所策划了《李泰祥——美丽的错误》一书[8]。2010年和2012年台湾“广艺剧场”制作推出两版串联30段台湾诗文、
30首李泰祥歌曲的“李泰祥经典歌曲音乐剧——美丽的错误”音乐剧。台湾国立交通大学图书馆关于李泰祥的影音数位典藏计划“台湾本土音乐家之影音典藏——李泰祥大师”更是从传记(简历、年表、作品一览表、有声出版记录、出版图书)、音乐(早期作品、民歌、诗歌、室内乐、交响乐、艺术歌曲、现代音乐、原住民音乐)、唱片、照片(按10年一类)、影像记录、手稿与研究(手稿、期刊、报纸、评论)全面而立体地展现了李泰祥的其人、其事、其乐。而“李泰祥儿童音乐教育网”更实践了李泰祥的音乐教育理念,用音乐与诗的潜移默化陪伴孩子的学习成长。[9]
1997年李泰祥获得了台湾金曲奖终身成就奖,弟子齐豫等扶着颤颤巍巍的他上台。他用自己证明了一个真正的音乐家面临挫败和软弱的时候能够坚持原来的理念,同时积极展开生命的理念。
2013年李泰祥获得第32届台湾“行政院”文化奖,当全场同唱《一条日光大道》的歌声响起,躺在轮椅上的李泰祥突然神采奕奕,举起双手指挥着大家合唱。
林怀民曾评价说:“李泰祥是我们这一代最浪漫、最抒情,也是最雄壮、最才华洋溢的一位作曲家。他的音乐可以从学院到前卫,到流行。他也是一个非常非常温柔的人,更是永远的梦想家。
”李泰祥逝世的第二天,云门的《稻禾》在高雄至德堂演出谢幕后,天幕投影李泰祥的肖像,林怀民和舞者们邀请观众齐唱《橄榄树》,一起用他的音乐向他致敬。
自成一派的李泰祥不属于任何一种音乐风格,却又精通各种音乐风格,他是跨界音乐的先锋,也成为了多元音乐发展的引路人。如今,斯人已逝,但也许这只是李泰祥启程踏上“一条日光大道”去远方寻觅“橄榄树”的开始。
注释:
[1]材料来源:台湾国立交通大学“李泰祥数位音乐博物馆”http://lth.e-lib.nctu.edu.tw/bio-1.htm
[2]卞祖善:《高山流水空谷回响——记台湾作曲家李泰祥》,《人民音乐》1989年第9期。
[3]1979年《欢颜》获金马奖最佳原创歌曲奖,1981年《名剑风流》获得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原作音乐。
[4]新华网:《“橄榄树”只在梦中 李泰祥病危落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