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术发展中的自身问题刍议

2014-10-29张秋红

教育界·下旬 2014年9期
关键词:武术问题

张秋红

【摘 要】运用文献综述法、分析法对武术在继承与发展中出现的,无论是本质上的还是价值追求上的种种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武术发展中出现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应该以批判继承的严谨态度去面对。本文就当今武术的发展过程中关于武术自身定位上已经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并提出理性的解决建议。

【关键词】武术 武术发展 问题

1引言

武术是中华五千年优秀文化中的一颗璀璨之星,它集结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精髓,凝结了中华民族先辈们的智慧和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形成了具有东方特色的思想、行为体系。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武术被继承发展,形成了与西方体育文化、观念相互融合的新时代产物——竞技武术,虽然人们对其褒贬不一,但是竞技武术对武术的传播及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扩张性的积极作用。一种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武术也不例外,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出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武术更快、更好地发展。本文就当今武术的发展过程中关于武术自身定位和武术全球化发展两个方面已经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并提出理性的解决建议。

2武术发展中的自身问题

2.1 武术的概念问题

就拿竞技武术申奥和作为2008北京奥运比赛项目的竞技武术来说,就有很多人说是武术申奥、奥运武术比赛,这是一种不科学的、不严谨的说法。从众多方面都能够知道,竞技武术是不能完全代表武术的,它只是武术博大精深的完整体系中的沧海一粟,只是武术的一个特定外显形式,还不足以代表中国武术,这是不严谨和错误的理解角度和说法。这样很容易让国外友人对中国武术的理解更加模糊,对武术的传播具有很大的阻碍作用。就像前奥委主席萨马兰奇看完武术表演后说“不知道武术是什么”“是中国式的体操”等言论。这就表明了武术的概念问题没有一个详细的概念上的上下归属。所以,我们在推进武术全球化的进程中,使每一名“武术人”或武术工作者都要明确武术中的上位概念与下位概念,避免出现以偏概全、以一抵百的错误思维逻辑。

2.2 武术在文化本位上的问题

当下,从武术的价值取向、形式和功能等方面来看,中国武术形成了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两大阵营。传统武术是人们从原始社会人类的生产劳动、捕猎御兽等方面中提炼出来的格斗技击、健身自卫、修身养性的民族传统文化综合体系。竞技武术是传统武术在西方体育文化、思想的入侵中,融会贯通,形成以套路和散打为主要竞赛内容,具备完善的竞赛规则和训练体系,以专业人群为活动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运动竞技水平,争取获得优异运动成绩为目的的属于武术范畴的一种现代体育项目。两者虽然都属中国武术的母体所有,但在很多方面却是截然不同,其本质上的区别在于两者的价值追求不同。传统武术强调的是对动作的顿悟和内在的反思以及对“道”“理”“自然与宇宙”的超越生命的体验,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的精神超越。竞技武术的追求体现在对西方竞技的一种契合,是传统武术融会贯通西方竞技思想,由追求内在的身心和谐、动静结合、修身养性的整体生命观转化为外在的“更高、更快、更强”,而产生的追求“高、难、美、新”的一种精神体验手段,而且两者对武术的本质及价值定位有着很大的不同。传统武术一直追求着在武术本质——技击上的不断发展,无论是它的传承过程中,还是价值追求过程中,依然是把技击的训练放在首要位置。并且在这种无本质性偏离的发展过程中又衍生了更多的价值、功能。然而,竞技武术从其雏形“中华新武术”产生以来,逐渐迷失了武术技击的本质方向,形成了现在以高、难、美、新为竞赛目标的一种夺金手段。

2.3 技击与竞技的偏重问题

2.3.1 注重攻防的技击技术

众所周知,武术的本质是技击,是在不断地对突出防身制敌的动作追求而达到强身健体、身心和谐的综合体系。武术技击指导着武术的动作围绕实战中如何掌握运用速度、距离、时机、方法来得到最佳的技击效果而进行动作的传承与创新。简而言之,就是指导着武术如何更能防身制敌,而不讲究动作的美观性有多强。武术技击也是需要技术、技巧上的支撑。武术技击的技术一般分为两种,一是进攻技术,二是防守技术,但无论这两种技术怎么交错改变,武术技击技术始终是围绕着在实战中充分发挥个人机体能力,运用合理的动作、方法,提高攻防效果,追求本质上有效的提升。

2.3.2 追求高难美新的竞技技术

竞技武术中的武术技术,虽然包含了技击技术,但不一定是有效的技击技术。它是对武术技击技术的一种夸大,是适应西方体育追求外显性和功利性的必然结果。它的技术可以简单地归结为跳跃更高的技术、动作更难的技术、动作更美的技术和动作编排更新的技术。就是所谓的“高、难、美、新”的竞技武术的追求,这是一种从运动中达到精神上的冲击体验和美的视觉感知的现代运动技术的简单罗列。它的技术追求就“偏离”了武术技击技术的本质方向。

2.3.3 技击与技术相互协同发展

如果武术的技击追求和竞技武术的技术追求能够互相交融、互相促进,那么我认为这种“偏离”很有必要。因为竞技武术是适应西方国家文化和思维方式的有效传播载体,它是能够更快使西方国家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开端和捷径,是能够加快中国优秀文化服务于全世界的前进步伐的有效途径。这就指导着我们应该在发展竞技武术的过程中,动作的编排与创新应时时刻刻围绕着“技击”的本质和原理进行,并且将其作为比赛或训练的参考和衡量标准。“本立而道生”,不能让“武”变“舞”。

2.4 武术本质在主客观存在上的问题

关于武术本质的问题也是一个现在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但,无论是一元论的观点还是多元论的观点,共识的一点就是:武术的本质是技击或者武术的其中一个本质是击,这两种表述都肯定了武术的技击属性,肯定了武术是一种技击术。这一点也从众多的武术概念中明确地体现了出来。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武术的技击本质应该是主、客观的相互统一。这就体现在武术动作的技击性不仅仅在客观上独立存在,而且还要人们主观上的认知和探索。但是通过观察了解,现在有很多的从事武术的“武术人”都不了解自己熟练的武术动作的技击方法和含义,更为可忧的是很多竞技武术套路的创编都不以武术的技击本质为参考和衡量标准,仅是为了追求比赛成绩的提升和视觉上的美感享受或者精神上的感知,而忽视了本质上的思考。一个从事武术的“武术人”而不知道武术动作的本质体现,这不就成了一种“依葫芦画瓢”的传承模式了吗?这样发展下去的武术,到最后恐怕就真的不是武术了吧。

综上所述,我个人观点是:加强武术的技击教学,无论是传统武术还是竞技武术,都要以武术的技击本质为出发点,让每一个“武术人”清晰明确地了解自己所练项目的技击含义、技击方法;纠正竞技武术套路创编中的偏重错误,明确竞技套路是武术技击的审美发展。在明确本质的前提下,再寻求多方位、多价值、多追求的理性发展。

3结论与建议

在武术全球化的进程中,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无论是武术本身的问题,还是推广与教学中的问题。只有解决了主、客观的上的不足,才能使武术有序地实现全球化,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全球人民。这就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武术发展中既要明确武术技击并不是只重技击,是要求我们在武术的发展中应在明确本质的前提下,再寻求多方位、多价值、多追求的理性发展,从而做到不失技击本质,又有创新发展。又要尽可能地使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在技击与技术追求上能够互相交融、互相促进,互相完善各自体系,才能使武术能够健康、积极地继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成银,申玉山.试论近代武术价值功能的演变[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 4(3).

[2]武冬.传统武术在现代化社会中的落差与发展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2) .

[3]刘和臣,刁振东.对培养武术国际推广人才的探讨 [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9(04) .

[4]王霞光.让武术走向世界——访国际武联主席伍绍祖.[N].人民日报,1999-11-06(4).

[5]李龙,虞定海.全球化时代中国武术教育发展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4):82.

[6]郭玉成,邱丕相.武术国际传播基本模式的构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2( 4) .

[7]韩之波,李成银.近代中国武术发展的双向性[J].体育与科学,1995(3).

[8]李成银.发展传统武术的思路与改革[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9).endprint

猜你喜欢

武术问题
中华武术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武术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对外武术专门人才培养初探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