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

2014-10-29姜殿君

教育界·下旬 2014年9期
关键词:因材施教孔子

姜殿君

【摘 要】“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作为先贤孔子著名的教育理念,流传千年而不衰。在当今我国中小学的教育实践中,这样宝贵的思想遗产在高度量化的教育考核标准下,似乎显得愈发理想化、理念化。然而当下不论教育方式与千年之前有怎样巨大的差异,不可否认的是人性的基本属性未曾变化。因而当今我国的教育仍需要充分重视与借鉴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

【关键词】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孔子 英国教育 差异化教育

一位教小学英语的青年教师曾对我说,有些孩子怎么教都不会,对书本根本没兴趣,就像智商有问题一样。听到这话我不免惊讶和鄙视,暗自思忖作为教师怎能如此轻快道出侮辱学生的话。而两个多月的教育实践让我理解了这位同行的苦衷,她的话不仅表达出了教育者的个人困惑,更折射出了人类世代思考的教育命题,即“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那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一直被人们默默奉为极佳的教育理念,似乎与两千多年前孔子的“有教无类”不谋而合。两位教育家都仁厚地给定了人皆可教的前提,而孔子显然是比陈先生严谨得多的。陈先生的意思是一切个体皆“可被教好”,而孔夫子则说一切个体皆“可被教”。一字之差反映出的却是理念的巨大差别。陈先生的“可被教好”不免让人产生疑惑,即教师如何才是“教好”,学生如何才是“被教好”,有无量化的判别标准?而孔子的话放在今天,道出的却是现代社会的公民权利和法治理念,即一切个体皆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不因天资、财富、地位等剥夺任何个体的受教育权,而教师的教学成果如何、学生的学习效果怎样,即是否一切个体皆“可被教好”则有待商榷。个人觉得孔子的说法更高明。

作为教育者,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那便是受教育者巨大的个体差异。我觉得一个人智能是否卓绝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初见端倪的。相同的教育和文化生态环境下,有些孩子自小便具备极高的求知欲和文化敏感度,对真知怀抱强烈的探究欲,而有些则似乎一开始便很难胜任理性和审美等智能活动。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世上一辈子活得浑浑噩噩稀里糊涂无聊透顶,甚至与最基本的精神旨趣无缘的人很多。孔子所言之“有教无类”的“教”,我觉得严格意义上更多强调的是古代社会对于臣民的教化,即伦理启迪和纲常训诫,而非现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不应仅仅是教化那么简单,而应涵盖对个体人格结构的塑造,认知能力的训练,道德情操的滋养,乃至文化品位的陶冶以及审美情趣的培育。

既然我们承认受教育者个体差异的存在并明确现代教育的内涵,于教育者而言最大的困难便是如何达成现代社会更高层次的教育目标。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先贤的智慧便尤可借鉴,即孔夫子所言“因材施教”。而貌似老生常谈的理念却最为当下教育体系所忽视。为了实现更高的教育理想,我觉得教育者首先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这绝非是由教师对班级里不同学生简单地给予差异化的教学关注,而是应当由政府的教育职能部门为差异化的个体相应建立差异化的教育路径,提供差异化的培养模式,给予差异化的教学内容,以求依据个人素质的差异,最大程度挖掘受教育者的个人潜力。

公民的贵族气质和绅士风度一直乃是英国为世人称道之处。而悠久的教育传统和完善灵活的教育体系想必功不可没。倘若具备足够的财力,为了达成上文所述极高的教育理想,那么英国的贵族式教育便是尤可称道且极为理想的。而撇开小众的贵族公学教育不谈,与中国一样,英国的义务教育包含小学和中学。英国中学对学生有一套叫作GCSE(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的评分方法,将学生分为具备若干能力梯度的等级。通过这一成熟的等级化的评价,教育者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出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便“因材施教”,即为天资迥异禀赋不同的受教育者提供更适合的更具针对性的更现实高效的教育路径。接下来便是继小学与中学后被称为“第三级教育”(Tertiary)的延续教育(Further Education)阶段,为进入高等教育或者就业打下基础。它依据上文的GCSE评分方法为学生设立了两条路径,即学业路线(Academic Route)和职业路线(Vocational Route)。学业路线着重于培养学术研究方面的人才,职业路线则结合社会各层面的职业需要,培养在各种行业中具有专门技能和知识的人才。而这里所述仅是英国教育的一个侧面。英国不同教育阶段各色学校名目繁多,种类各异,而初衷皆是“因材施教”,即尊重个体差异并给予不同个体差异化的教育路径,这不仅最大化地激发了受教育者的潜能,令公民各尽其能,更大大节约了通才教育的社会成本。

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育哲学在遥远的英国运用得法,不禁令人唏嘘感叹。中国固然有自身的特殊国情,即人口众多且城乡差距过大等。然而人类的认知规律具备共性,因而我个人觉得孔子的教育理念与英国的教育实践乃是当今中国的教育决策者尤可借鉴的活教材。当今我国宏观教育思路的转变于我国人才结构的调整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乃至发展模式的转变意义重大。撇开大话不谈,教育是关于人的学问,“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的古老哲学于我们教师而言乃是极具时代意义的思索,可以解答许多我们从教生涯中的困惑,值得我国中小学教师在严肃的育人实践中反思与践行。

【参考文献】

[1]杨伯峻编. 论语译注[M]. 中华书局,2013.

[2]陈鹤琴. 陈鹤琴文集[J]. 陈秀云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3]来安方. 英美概况[M]. 大象出版社,1995.endprint

猜你喜欢

因材施教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巧抓课文及学生特征因材施教
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