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困境及途径

2014-10-29刘洋

教育界·下旬 2014年9期
关键词:民族精神高校大学生困境

刘洋

【摘 要】高校肩负着培育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民族精神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由于国内外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及大学生自身多方面原因,现行的民族精神教育实效性并不理想。因此,我们要着眼于高等院校德育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在当代大学生中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面对高校当前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困境,应通过积极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这对于有效地提高大学生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民族精神 培育 困境 途径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若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则经不起摔打;若失去民族精神,则不打就垮。民族精神已经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高校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摇篮,担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更肩负着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使命和重任。但在当下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及国际竞争中,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重视民族精神的凝聚力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鼓励大学生拥有为人民服务的真本领。因此,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积极研究,探索高校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方法和途径,勇于担当这一历史赋予的重任。本研究具有较深远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

一、高校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困境

(一)社会价值和道德多元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社会日趋多元化发展,其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利益分配、价值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变革,大学生社会价值观出现了混淆和偏差,拜金主义、享乐思想、个人利益至上,以金钱、物质来衡量人的价值和能力已经成了一部分人的价值归属。大学生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压力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他们更加关注个人的求学和生存,不再注重理想和价值观念,而更多地考虑个人今后就业的薪水、待遇、享受、职业发展,很少考虑国家的需要、艰苦环境的需要、自身价值的需要等等,物质和现实的想法很多,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缺失、没有社会责任感、团结合作意识较差、心理耐受力差、抗挫折能力差等思想现象。种种思想和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丧失,这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反省的。

(二)西方文化入侵

世界文化趋于多元化发展,其中有些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国家,立足于自身的强势地位,不失时机地向世界其他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和文化扩张,宣扬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宣扬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宣扬西方的文化和思想;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进行和平演变及文化渗透,等等,这些都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发展,不利于祖国统一,其最终目的就是妄想在教育阵地上争夺青少年一代,瓦解民族精神,从而影响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

(三)大学生自身文化素养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是社会发展中最易接受新事物和新观念的群体,大学生正值风华正茂,处在学文化、学知识、学做人的时期,又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是接受良好教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思想和观点的可塑性很强,很容易接受各种观念文化并渗透于他们的行动中,加之现如今互联网的发展及其在大学生中学习、生活、情感中的普及,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增加。同时,由于长时间我们的教育以追求升学为目标,致使部分学生知识面狭窄,缺少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了解和弘扬,文化底蕴薄弱,审美情趣下降,价值观念偏差,又恰逢处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信息快捷通畅,容易受到一些西方思想的暗示和诱导,大学生辨别能力差、审美情趣下滑,有的丧失了民族引以为豪的精神气节,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

(四)高校民族精神教育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着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虽然也开设有思想政治课,也有心理学教程,也在一定层面上关注大学生全面发展及综合素质的提升,但整体看待我们的学生,渐渐发现部分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缺失,民族精神教育缺失,我们大学的人文教育课长期处于边缘化位置,轻视民族精神的养成教育,有的大学生思想和观念世俗、想法行为畸形,而且现有的民族精神教育体系不够完善,方法手段单一,教师队伍参差不齐且不够专业,最终导致民族精神教育形式化,课堂教学死板单调,缺少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交流,有针对性的案例少,因此实效性差,达不到民族精神教育的效果。

二、高校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途径

针对高校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存在的问题,我们要积极研究和面对,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高校教育中很重要的任务来完成,因此,提出如下方法和途径以供参考。

(一)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

高校积极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教育的共同认识。目前传统文化教育主要通过学生选修课进行的,课时数有限制,学生参与面有局限,不能满足全体学生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增加人文课程和学时,调整教学大纲,改变课堂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根据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德育课程,在主动参与的教育和实践中洗涤思想,受到教育,帮助大学生明确个人的奋斗目标和价值取向,从参加社会实践中丰富个人的内心世界,实现人格的健全和全面发展。

(二) 提高“两课”教学效果

“两课”是大学生接受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在我们现行的教育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喜欢“两课”,积极参与到“两课”教学环节中,因此,要调整和丰富“两课”的教学内容,增加“文化性”“趣味性”“实效性”和“教育性”,采用情景教学法、红色故事会、访谈革命烈士后代等方法,激活课堂教学,在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中,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坚持正面教育与思想渗透相结合,使民族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真正使学生明白民族精神强大的思想动力作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情怀。

(三)丰富校园文化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是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载体,是熏陶大学生精神文化层面最有效的环境,高校要根据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知识水平,科学地设计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和多样化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学校社团、学生会、文娱团体的宣传作用,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活动、社会实践和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如进行红军长征教育、井冈山精神教育,组织开展故事会、演讲比赛、征文、报告或讲座等,通过广播、电视、视频、板报、专刊、宣传板、校园新闻网站等舆论宣传阵地,整合教育资源,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革命斗志,积极营造活泼向上、积极进取、崇尚民族精神文化的校园文化环境,在活动中充实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提高其文化活动的思想性和感染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

(四)发挥互联网作用

互联网作为当下信息快捷传播的媒体,其速度、内容、栏目、载体、吸引力等方面越来越成为高校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对大学习的学习、生活能产生广泛、现实而深刻的影响。高校通过互联网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是必然趋势,又是很好的途径之一。高校可以开发研制弘扬民族精神的网站,开辟民族精神教育栏目,民族精神专题讨论栏目,师生对话交流QQ群或邮箱,借助网络开展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进行引导和教育。同时,要精心设计具有时代特点的、有吸引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软件,作为德育教育特有的趣味性、生动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电子音像教材;在学校局域网上开辟“德育网站”, 建立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专栏,师生参与讨论、参与辩论、参与发表个人观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大众传媒的结合与互补,使高校大学生更加方便、快捷、全面而理性地获取知识和信息,从而使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付忠臣.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对策及途径[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25(7):20-22.

[2]郭婷.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J]. 理论导刊,2010(9).endprint

猜你喜欢

民族精神高校大学生困境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