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循环互动的软件工作室的建设
2014-10-29刘冠群
刘冠群
【摘 要】我国在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软件教育体制调整的速度滞后于软件产业发展的速度,软件技术专业在我校开设以来,不断总结高职院校软件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依托信息行业,对接软件产业,探索互利双赢的工学结合途径,构建校企循环互动的软件工作室,形成科学的高职教育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工作室 软件人才 校企循环
我国从2004年至今,一直将软件技术人才列为紧缺型人才。据预测,当前我国软件人才的需求量为100万人左右,且这一需求仍在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在软件人才供给量方面,我国普通高等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为软件人才市场输送的部分毕业生人才通常被认为实际操作能力不足。而高职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任务,恰恰能够提供创新实践、沟通协作等综合能力均衡的软件人才,并且能够有效降低人才培养成本和使用成本,缩短人才的培养周期。
但目前我国在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软件教育体制调整的速度滞后于软件产业发展的速度,培养模式单一且没有持续性,校企合作措施不完善,专业建设没有深度融入软件产业链,课程设置和课程评价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衔接不够紧密,创新能力与再学习能力弱,使得所培养的软件人才在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方面均不能达到社会所需软件技术人才的要求,同时也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因此,我们要依托信息行业,对接软件产业,探索互利双赢的工学结合途径,构建校企循环互动的软件工作室,形成科学的高职教育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此拓展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素质;进一步改善校内和校外的实训环境,引进和丰富各种实训环节的选题项目,优化实训与实习方案,提高实训质量;将工程实例引入课堂教学,使教、学、做融为一体。
校企循环互动的工作室的建设,要求学校与企业方在专业定位、课程设计与实施、双方教师教研科研、工作室应用建设、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的相互交流与协作,根据市场对人才技能的实时变化,而不断进行循环互动,其目的就是提升学生技能,为企业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为使构建的工作室能有效地进行校企循环互动,我们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相关建设:
1. 专业定位动态化:跟踪行业先进技术,形成跟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专业定位的机制,将走访行业协会、调查企业、回访毕业生及召开专家研讨会等作为进行专业定位动态调整的手段。
2. 办学模式合作化:深度融入软件产业链,校企合作模式规范化建设,与企业实行合作培养、合作建设、合作就业。与企业共同商讨教学计划、课程改革与实施,共同进行工作室建设与项目实训方案制定,共同进行学生技能考核与岗位推荐。
3. 核心课程精品化:优质专业的建设是以优质课程建设为基础的。课程建设与实施充分结合当前主流技能项目,以职业岗位为课程目标,以职业能力为课程内容;以知识模块为课程结构,以最新技术为课程视野;以主流技术为课程核心,以双师教师为课程主导。
4. 教师队伍优质化:构建校企循环互动的工作室的同时,要把学校的教师队伍培养起来,教师队伍的质量将直接影响专业建设的成效。我们要求专职教师主攻一个专业方向、主讲一门核心课程;主编一本特色教材、主持一项重点课题;承接一个工程项目、落脚一个实训基地。要求企业教师教好一门专业技能课,参编一本实训教材,提供一项技术支持服务。
5. 教学环节一体化:构建知识技能体系,通过校园工作室的建立,融“教、学、做”为一体,通过真实的工作任务情境,提升学生实际能力。
6. 课程评价标准化:建立学校与企业联合管理和考核机制。实行“教学管理连续化”和“考核方式过程化”,更注重项目各环节的实施评价。完善教学质量标准、课程考核标准和课程管理标准。
高校教育在培养学生项目经验、工程经验方面的欠缺拉大了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距离,如何解决技能实战型人才培养是摆在企业与高校面前亟待解决的共同问题。按照专业定位与岗位需求,从以上六个方面进行专业建设,构建科学的知识技能教学体系,强化教学环节一体化建设。通过校企循环互动的工作室的设立,方便我校软件技术专业近两百学生体验真实工作情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与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代钰,张斌,杨雷,等. 多元化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22).
[2]赵继会. 工业软件人才培养现状分析报告[J]. 经济研究导刊.
[3]倪显良,加庆波. 浅析“社会学导制”培养模式及其展望——基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J]. 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0(02).
[4]吴卫平. 职业院校如何推进校企合作[J]. 兵团工运,2011(07).
[5]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15号.
[6]李尤举. 突破难点,加快推进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J]. 职业,2011(20).
[7]蔡丽萍.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科技创新导报,2011(16).
[8]汪燕. 校企合作稳定的长效机制研究[A]. 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C]. 2009.
[9]佟光进,高侠. 校企文化有机融合,人才培养无缝对接——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与澳洋集团校企合作工业文化对接案例[A]. 全国职教德育教学研究会2012年职业素养内涵与训练研究专辑[C]. 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