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学生学习力的“促进者”

2014-10-29吕水庚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4年10期
关键词:变式冠军环节

吕水庚

“学习只能促进,教师只是一个促进者。”这是每位教师的共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好比是“水壶与茶杯”的关系,教师是个水壶,学生是个空茶杯,教学就是把水壶里的水倒入空茶杯。学生在课堂中完全是被动的,要彻底改变这种不良状况,就需要“促进式教学”来弥补传统教学中的缺陷。

“促进式教学”是以卡尔·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依据,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气氛,教师(促进者)要充分地信任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感到安全与自信,从而充分显露自己的潜能,朝向自我实现。它强调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习和变化”,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有独特人格而又充分发展的人”,这正是“促进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显著区别。

经过五年多的实践与探索,我们提炼出了促进式教学“四环节”课堂范式。由此,开启了“促进式教学”的新局面。

一、为何“促”——用课堂激活学生大脑

通过调研,听随堂课,我们发现:有的课上得太死,太沉闷,教师很激情地讲,学生却没精打采,课堂没有一点生气;有的课一上就“动”,就讨论,目标针对性不够!没有载体!学生不知道怎样“动”,不是谈天说地,就是乱哄哄地讲;还有很多教师总是忍不住要在课堂上多说一点,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太少。怎么办?课堂该走向何处去?

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学生学习,而“学习力”则是学习的关键。于是,我们对学生的学习力状况进行了系列调查,内容依据“学习力”的四个因素,延伸为学习动机、习惯、兴趣、途径、方法、交流、意志和体力等八个方面。此外,还辅助以座谈会和个别访谈的方式,获取了大量的一手资料。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中间多,两头少,呈常态分布,学习的动力不够、能力不强、毅力缺乏等。

这下,他们开始“摸着门儿”了,也碰撞出了课堂教学的“要领”——那就是推进“促进式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借助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形成扎实的基础学力,发展独特的个性,塑造高尚的人格的教学。

实施“促进式教学”,一是要改变课堂中学生学习动机缺失的现状,用多种促进式学习活动,去唤醒学生的内驱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充分显露学生的潜能,朝向自我实现;二是充分发挥教师作为促进者的作用,将单一的“教”转化为多维度的“学”,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让每位学生的学习力都能得到相应程度的提升;三是基于目前学科教学方式模糊的现状,探索出一整套“促进式教学”的课堂范式,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力的全面提升。

二、怎么“促”——形成促进式教学范式

如今,关于“促进式教学”的报道已引起了省内外诸多教育界同仁的广泛关注,让我们随意走进一个课堂,来详细体验促进式教学的“一二四”课堂范式:

这是七年级数学课,上课的内容是“确定与不确定”,执教者是一位年轻老师。

上课铃响过,准时开始,没有任何的“热身”,直接进入主题。

“请同学们观察以下几件事,并回答三个问题。”

简单的PPT展示:一是关于长工向东家讨要工钱的小故事,二是将一元硬币向上抛起,然后让它自然下落到地面。三是将一枚6个面上分布着1至6点不同点数的“骰子”掷出,让它自然停止。

问题1:聪明的你请想一想,地主真的会在2月28日将工钱如数付给长工吗?为什么?长工最终会拿到工钱吗?为什么?

问题2:国徽面一定朝上吗?

问题3:他们想得到朝上面的点数是“6点”,一定能做到吗?

几分钟的思考后,学生逐一回答这三个问题,不时有学生站起来补充。

“请同学们通过上例,再结合生活实际,用自己的语言做归纳生活中的事例。”

学生举了好多生活中的例子,涉及生活中的好多方面。

请同学们交流并总结,生活中的事件有哪些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可以如何分类呢?学生对生活中的事件进行交流、分类、归纳,每小组板书结论:事件分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确定事件又可分为不可能事件和必然事件。

这时,老师又抛出一个问题:“在某次国际乒乓球单打比赛中,中国选手甲和乙进入最后决赛,那么,该项比赛:冠军属于中国吗?冠军属于外国选手吗?冠军属于中国选手甲吗?”

在交流对话中,产生两种变式,让学生分小组进行研究:

变式1:如果把问题中的“中国选手甲和乙”改为“两名外国选手”进入最后决赛,则该项比赛:1.冠军属于中国吗?2.冠军属于外国选手吗?3.冠军属于中国选手甲吗?

变式2:如果把问题中的“中国选手甲和乙”改为“一名中国选手和一名外国选手”进入最后决赛,则该项比赛:1.冠军属于中国吗?2.冠军属于外国选手吗?3.冠军属于中国选手甲吗?

简单地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的例子后,老师用PPT出示一些判断题,让学生判断哪些是不可能事件?哪些是必然事件?哪些是随机事件?

学生判断练习后,是拓展迁移,有操作与设计、数学与情感和数学与哲学三方面内容:

操作与设计是让学生设计一个摸球游戏,使得:1.任意摸出一个球,一定是白球;2.任意摸出两只球,一定都不是黄球;3.任意摸出一个球可能是黄球;4.摸出2个球,一定是一白、一黄。

数学与情感设计了同学们每天上学前,妈妈总是少不了的一句话“路上小心点。”让大家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说说交通事故应该是什么事件?

数学与哲学设计的是古代一位阴险多疑的国王和一位正直的大臣抽“生死签”的故事,最后聪明的大臣巧破“国王想把不确定事件变为必然事件”的诡计,死里逃生。

最后,这位老师围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让学生先小组交流,再到大组交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这时下课铃响,课结束。

这是一堂没有任何“花样”的,看似很普通的随堂课,它的奥妙在哪里?

“促进式教学”课堂范式的“一二四”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关键、四个环节”。“一个中心”就是以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为中心,体现生本课堂的核心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快乐地学习,主动地学习,自由地成长。“两个关键”,一个是教师主导课堂成功完成教学,另一个是要极大地激发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四个环节”就是围绕课堂中的人际关系,整节课或课的一个部分必须呈现“师生促进—自我促进—生生促进—评价促进”四个环节:

环节一:师生促进,目标引学。

在导入环节,教者创设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观察三件事,并回答三个问题。在问题情境中,教师巧妙地将教学的目标“确定与不确定”渗透其中,在师生互动的课堂行为中引发出数学本质,从而获得了有利于教学目标达成的教学效果。

从教学目标来说,师生促进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通过互动来建构认知体系;从教学过程来说,在师生促进中,学习共同体(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和智慧得到激发与共享,从而使整个学习共同体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环节二:自我促进,先学自研。

接下来,组织学生交流并归纳:生活中的事件有哪些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可以如何分类呢?学生对生活中的事件进行交流、分类、归纳后,每小组板书结论:“事件分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确定事件又可分为不可能事件和必然事件。”

把“归纳总结”的权利让给学生,这给学生创造了自我促进的机会。学生通过自我促进,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优化了自己的思维。学习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缺少了学生的自我促进,就不能很好地反思学习中的收获与不足。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说的大概就包含其中的道理吧!

环节三:生生促进,互动探究。

在学生探究了“在某次国际乒乓球单打比赛中,中国选手甲和乙进入最后决赛,那么,该项比赛:冠军属于中国吗?冠军属于外国选手吗?冠军属于中国选手甲吗?”之后,产生两种变式,老师让学生分小组自主选择“变式1或变式2”进行研究:

小组学习是课堂中师生之间讨论、交流、检验教学结果等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它摆脱了课堂中教师包办或学生“各自为战”的局面,体现了课堂中学生之间的一种互动的人际关系,充分鼓励学习者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一种教学形态,让学生在活泼轻松的气氛中接受知识、掌握知识,同时增加了信息量,扩大知识面。

环节四:评价促进,拓展迁移。

这节课的“拓展迁移”环节,包括操作与设计、数学与情感和数学与哲学三个方面,最后,老师围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让学生先小组交流,再到大组交流。对学习的评价涉及三个层面:一是对优等生进行挫折激发,二是对中等生进行鼓励激发,三是对学困生进行成功体验激发。

评价是为了激发学习情趣、充实学习历程、改进学习方法。要正确把握好评价时间的度,合理推迟评价,让更多学生拥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应以尊重被评价对象为前提,评价主体要参与教学活动,并注意主体间的沟通。

以上只是“促进式教学”课堂的一个缩影,从小学到初中,从文科到理科,课堂的结构、程序与这节课基本相似。而正是这样的课堂,锤炼了学生超强的学习力。

三、“促”什么——培育学生超强学习力

在促进式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激情之火的“点火者”,要最大限度地发掘每一位学生的内潜力,提升他们超强的学习力,发展学生独特的个性。“以前我一遇到难题就犯怵,如今我越来越喜欢挑战难题了”“这种新的课堂,让我感觉学习不再是一件苦差事了,过去怕上课,现在怕下课”“在这种课堂里,不但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胆识和能力”……“促进式教学”课堂深受学生欢迎。

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要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个性在自由愉快的学习中享受精神生活,真正体会到学习的魅力、人文的关怀、对话的激情、生活的乐趣。“促进式教学”就是学生张扬独特个性的地方,是学生的精神家园!

2009年11月、2010年5月和2011年12月,分别由中国教师报、省师培中心、江苏教育报刊社等单位主办,我们开展了“促进式教学”课堂范式的系列研讨活动,形成了数十节“促进式教学”的经典课例;2012年“促进式教学”实践研究成果荣获了省第三届教科研成果奖,并被确立为省首批精品课题培育对象;2013年10月,《人民教育》对我们的“促进式教学”做了系统解读:“对一节课好坏的评价,不在于教师讲得多不多,精不精彩,而在于学生是否都积极参与、思考,是否有实实在在的收获;教师要上好这样一节课,就必须在课前强化集体备课,精心设计教学案;学生课堂效率提高了,课后的作业自然减少了,学生的负担也由此减轻了。”这正是“促进式教学”的精髓所在!

本文是江苏省首批精品课题重点培育对象、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实施促进式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力的研究”(批准号D/2011/02/252)的阶段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变式冠军环节
依托过渡环节 构建游戏化微课程——解决幼儿园过渡环节“消极等待”的策略
从“解法自然”悟“变式自然”
谚语趣画
五环节助学教学设计案例
郁闷的冠军
没有冠军的赛跑
多环节可变主体行为监管的行为观测力度评估
例谈基本不等式的变式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