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幌儿

2014-10-28贝勒爷

当代工人 2014年17期
关键词:微机国人图书馆

贝勒爷

装着跟书亲

文化在国人心目中是什么?三言五语恐怕说不清。许多人骨子里对文化不屑一顾,但表面上硬要装出一副很有文化的样子,煞有介事地买书、摆书、翻书,收藏、临帖、打碟,与文化人攀谈,以文化人自居。可真让他奉上拿得出手的作品来,他保准推三阻四。与其说他们是发烧友,不如说他们是装?犯。

我一个朋友,家里藏书最多的地方是厕所,因为他只如厕时才会抽出个十分八分的时间,且不顾患上痔疮的风险,一目十行地勇猛翻页。他足够富裕,所以他的厕所空间足够大,并一举两得地兼做书房,可见他算得上屋尽其用,节约闹革命牌设计师了。

还有一哥们儿,在圈子里藏书最多,属于批发式购书那种。聚会的时候,说到哪本书,他肯定附和,这本我也买了。但若让他说几句感悟,他便无奈地摇摇头——应酬那么多,哪有时间,哪有心情看啊。

我认识的一些家长,给孩子买完书,就不管孩子看不看了。孩子看书时,他呢,就在旁边看电视,痒痒得孩子心里长草,孩子能聚精会神地把书看进去就奇了怪了。

绕不开钱

附庸风雅,古已有之。有钱了想出名,出完小名想出大名,自古皆然。可像叶公好龙、东施效颦一样对待书籍,对待文化,那就是搞文化的人的不对了。

我不敢说自己骑着车子从市中心出发,跑百八十里到郊区的省图书馆“朝圣”是有文化,更不敢说我的孩子跟着几千名同学一道迁出原校址给房产商,搬到郊区的花园式新校舍“悠然见南山”是为了更好地学文化。前者有心,后者无意。硬件配套和文化提高,关联不大。深圳市平均每1.5平方公里就有一座图书馆,全国各中小学的图书配备几乎都是小型图书馆的级别。可我却担心某些图书馆过于安静、过于干净,因为它的职能很可能被个别领导异化为政绩符号了。学生看“闲”书上瘾了,正经课还学得下去吗?看书的群众一多,书脏了乱了丢了,谁负责?谁赔偿?谁修补?十几年前中小学生每周能上一节微机课,时至今日,这门课已经不复存在。一方面是电脑普及到家庭,学生因此无师自通,另一方面则是学校顾虑到微机课不收费,电脑坏了残了学校还得掏钱修理、调换。这是普及文化的节奏,还是怕花钱的谨慎?

钱能捧红一个人,改变一个家的生存状况,却塑造不出文化涵养。做官会得名,经商会得利,这两种人最怕别人说他没文化,所以,当官的爱出书,经商的爱买书,二者极大丰富了“文化”市场。

这么学真可怕

在精明的国人看来,精神层面的东西属于花点大钱,下点苦功就可以练成的技艺范围。一切有趣的、思辨的、抽象的、形而上的思想、艺术、文学一经加工改造,变直观了、规律性更强了,但其内在的逻辑和意蕴国人却懒得深究。人们表面上对文学、艺术等文化事物趋之若鹜,实则追逐的是标,是末,是表,不是本,不是根,不是里。很多人是披着文化的衣,做逐利的事。

简单点说吧,书店里陈列的各种归纳解题技艺和学习方法的书,保准最畅销。速学者把英语读音用蹩脚中文加以标注,good morning即为骨朵毛宁。至于为什么学英语,先学了再说。仿写作文的书也招摇过市了,教你神龙见首不见尾地仿造,让你换汤不换药地克隆,骨头是别人的,肉是自己的;内容是别人的,形式是自己的;本质是别人的,现象是自己的。连老师都教说天下文章一大抄,孩子们,抄好了,你的作文就能拿高分,哪管它有没有文化含量。

我们小时候,家长常常叮嘱:好好学文化,长大有出息。瞧瞧,文化早被定义,是出人头地的梯。长大了,我们又被孩子呛,爸爸妈妈你们能不能有点文化?搞了半天,我们学的文化都去哪儿了?W

责编/王欢

wh@lnddgr.cn

猜你喜欢

微机国人图书馆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微机原理及应用教学探索
小儿腹泻是怎么回事?
国人休闲支出:更多了
荷塘区民办学校首试“微机派位”
图书馆
2014国人出境游盘点
去图书馆
检讨书
国名与国人
微机—单片机红外线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