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夏日傍晚的趣事
2014-10-28鲁先圣
鲁先圣
夏天是蝉的天下,蝉的别名知了、蛣蟟、解了猴、、解了龟、胡凉等,根据地域的不同,有很多不同的名字。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在我的老家鲁西南乡村,蝉叫嘟了,而蝉的幼虫叫爬爬。这个叫法在百科全书上都没有,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这样叫的,根据语音,我猜测也许是知了的谐音演化而来的。
每当到了夏天,自然就想起童年时期在乡村里捉爬爬的趣事。童年的时候在乡村,一到了夏天的黄昏,就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吸引着走出家门。到村边的树下面,到河边的堤坝上,去捉爬爬逮嘟了。这是乡村里夏日傍晚最重要的活动,很多成年人,尤其是妇女,也是参与的主力军。
吃过晚饭,伙伴们邀在一起,拿了小铁铲,长竹竿,就去捉爬爬了,一个个一阵风似地跑出家门。小铁铲是挖地下的爬爬必用的工具,长竹竿是用来捉已经爬上树的爬爬的。
有一件事情到现在也弄不明白,为什么爬爬总是到了太阳落山以后才从地下钻出来,为什么白天它不出来。它在地下,看不到上面是白天还是傍晚,它怎么掌握得这样准时,总是在黄昏的时候爬出来呢?小时候,就这个问题我问父母多次,但没有人能够告诉我。反正大家都知道一点,只有到了太阳落山了以后,爬爬才开始从地下露出头来。
并不是所有的树下面都有爬爬,只有几种树的附近比较多,像杨树、柳树、榆树,其它的树附近就少了,而椿树的下面没有。它就在树冠所能够覆盖的范围以内,离开了这个范围,就肯定没有。当时也不明白这是为什么,但这些常识却在小小年纪就掌握了。
爬爬从地下往外钻,最初是在地表出现一个很小的洞。只要有了经验以后就会明白,爬爬的洞与其它诸如蚂蚁的洞有根本的区别。蚂蚁洞是那种一看上去就很细窄,洞口比较规则,上下粗细均匀的。而爬爬洞却不同,洞口比蚂蚁洞大,不规则,一看就发现洞口里面很阔大。而且很多时候是在洞口露着爬爬的尖鼻子,或者露着正扒着洞口的两只小爪子。想抓出它来十分简单,一个手指往洞里一伸,它的两只小爪子就抓住了,一带就带上来了。有个别的也很狡猾,你一伸手,它马上就缩回去了,而且会赶紧扒周围的土掩埋自己的洞穴。你的动作稍微慢一些,你再伸手到洞里,就发现它已经没有了。所以,我们都是带着一个小铲子,任凭它怎么狡猾,从洞的一侧一铲下去,爬爬洞就暴露无疑了。
天很快就黑下来了。黑天以后,爬爬就都钻出了洞穴,向着树的方向爬。我想,我的故乡一带之所以把它叫爬爬,大概就是根据它这个阶段的特征叫的。如果在松软的沙土地面上,它就很难逃脱被抓住的厄运。因为它爬行的时候在地面上留下了一道很清晰的痕迹,顺着那痕迹去找它,不论它爬到了哪里,都是跑不掉的。但在比较硬的地面就很难说了,你发现了一个新鲜的洞,但却不知道它爬向了哪个方向。尤其是在树比较密集的地方,它钻出地面以很快的速度爬到了树上,钻到了树叶下面,你就很难发现了。
在盛夏的时候,一般一个傍晚能够捉到几十只。回到家里,母亲就会用盐先淹起来,次日的中午,或者油炸,或者切碎了拌以鸡蛋和葱叶蒸,都是农家孩子难得的美味。
孩子们很少捉树上的嘟了,一是它会飞,不容易捉,再是大人们说捉了嘟了明年就没有爬爬了,要留着让它下仔。
捉爬爬的经历过去二十多年了,但今天回忆起来还是那么历历在目,还是觉得那么饶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