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的启蒙
2014-10-28鲍尔吉·原野
鲍尔吉·原野
曾有专家问中学生:粮食从哪里来?答:超市。肉从哪里来?答:超市。衣服、手机、电视等等从哪里来?答:全在超市。同样的道理,如果你问许多孩子,钱从哪里来?答:从父母口袋里来。再问:父母的钱哪里来?答:单位、公司。还问:为什么?无人回答。
教育方式阻断了孩子们的认知链带。没有人告诉孩子们猪肉来自养猪场,来自养殖户,来自饲料。青菜来自土地。父母的钱来自劳动。劳动也不一定赚到钱,不劳动肯定没钱赚。
孩子们约略知道父母的钱是辛苦赚来的,但怎么赚来的,为什么赚这么多,却没有思考过,家长也没把它当作教育话题。
中国式的财富教育大多着眼于物,也可叫做俭的教育,而不是流通与货币的教育。珍惜一粥一饭也罢,攒钱买田也罢,学手艺做工也罢,都诉之于物。种田有田在,造屋有屋在,养猪盼望肥猪满圈。
家长很少向孩子指出钱的如下特征:
一、人间性。钱并不神圣,从理论上说,无论种族出身性别长幼,人人都可以赚到钱。
二、增值性。说物可增值只是钱增值的一个幌子,是钱的投机功能的一部分。我的同事当年在地下埋入一台收音机,说第二年春天可以长出半导体,他被确诊有谵妄症。一个桌子生不出椅子,钱却可以生钱。人消费掉金钱,也可说消费了可长庄稼的种子。
三、资本性。除增值功能外,钱还能产生规模、力量和权力。对青少年来说,权力指支配自己命运的能力。
四、数学性。它可以被统计、被演算、被总结。众所周知,统计可以推演出真知灼见,物却统计不出什么道理。
五、伦理性。说到钱,一定要讲到财富的伦理性。财富伦理的特征之一是:钱,包括数量较大的资金,可以把人的善念变为善行,可以帮助最需要帮助的人。
在中国式的教育中,钱的事情并不会明目张胆地讲出来。家长只鼓励孩子学习,要求他们漠视其他所有事情。孩子们终究要到人间生活,而钱是人间最值得探讨的事务之一。它不光通向奢华和堕落,而且通向创造与启蒙。对爱迪生、富兰克林而言,真正的老师并不在学堂,而是人间的货币。
对钱的膜拜和神秘化,使我们的教育太纯洁了。钱像性一样,由孩子自己摸索。教育不应该离开人间性,包括对钱的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