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牧民定居背景下牧民生计方式的新发展
——以四川红原县为例

2014-10-28王春英于潇杨丽雪

中国科技纵横 2014年19期
关键词:红原县牧业生计

王春英 于潇 杨丽雪

(1.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 610041;2.四川民族学院,四川康定 626001;3.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 610041)

牧民定居背景下牧民生计方式的新发展
——以四川红原县为例

王春英1于潇2杨丽雪3

(1.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 610041;2.四川民族学院,四川康定 626001;3.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 610041)

以四川红原县为例,研究在牧民定居背景下牧民生计方式的新发展,探寻当地的经济发展方向。通过实地调查的手段,调查了红原地区牧民目前采取的几种新的生计方式:一部分人开始部分性的或者全部脱离牧业生产,另一部分继续从事畜牧生产的则在向更加规模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当地牧民在牧民定居过程中采取了积极的态度应对生活方式的变化。文章指出当地脱离牧业生产的新生计方式的发展主要依托还在于旅游业的发展,而旅游业发展尚未达到相当的规模;畜牧业的现代化发展也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当地的经济发展应该向多方面拓宽增收渠道的方向努力,一方面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促进传统产业的提升与当地环境的保护;另一方面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发展其他产业,促进脱离牧业生产人员经济增收。

牧民定居 生计方式 红原

红原县属高原游牧带,是阿坝州唯一的纯牧业县,也是四川省重要的草食畜牧业基地。随着国家牧民定居工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人们的生计方式与之前的纯游牧时代相比,发生了一些新变化,这些变化既改变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也促使畜牧业向着更加集约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本文拟主要分析这种生计方式的新变化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的新问题,试图通过牧民对于定居后的城镇化生计方式所表现出的应对态度探讨今后可能的发展方向。

1 关于牧民定居的研究

关于牧民定居的研究,国内已有不少,这些研究中都谈到了定居后牧民生计方式的变化。比如阿拉坦宝力格[1]、崔延虎[2]等人对内蒙牧区的研究,都涉及到定居后牧民生计方式的转变问题。张雯选取位于毛乌素沙地北部边缘的马什亥嘎查为研究对象,指出了现代性与沙漠化之间的逻辑联系[3]。彭定萍则认为如何开拓新的增收渠道是解决牧民适应问题的关键[4]。郎维伟等人[5]主要从社会文化角度的变化探讨定居的影响,这些因素也是能够影响到生计方式变化的应该被考虑的因素。袁晓文、石维斌等人关于红原“帐篷新生活”政策的实施和调查,也为如今的牧民定居工程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研究资料。该政策力图在定居和游牧间找到一个提高当地生活水平的解决之道[6]。笔者认为无论是对传统游牧生活的认识,以及对现在牧民定居后的发展探索,都是前人在面临新的发展状况下的思考,所有的这些被考虑到的因素都应该作为目前牧民定居工作开展中需要被考虑的方面。而这其中如何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合理有效的发展畜牧业,同时多方面地拓展增收渠道,满足当地人民的生活需要,无疑是最重要的问题。

2 红原县牧民生计方式的变化

目前红原县牧农业预计总产值35422万元,其中畜牧业产值为30300万元[7],畜牧业占到总产值的85.54%,仍然是该县的支柱产业。在牧民定居过程中,当地牧民与外界的交往越来越多,其生计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牧民对于生计方式的变化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态度。伴随着当地旅游业与商业贸易的发展,一些牧民部分或者全部地脱离牧业生产,改变了传统的游牧生产方式;另一部分人则向着更加规模化、专业化的畜牧生产发展。

2.1 脱离的两种方式

2.1.1 部分性的或变化性的脱离

(1)部分性脱离。本文的部分性脱离,指的是那种自己家里没有再养牦牛,但是仍然是依托畜牧业生存的那部分人,比如受雇于别的牧民个体或者当地单位的人,通过为别人放牧牦牛而谋生。这部分牧民依靠的仍然是之前拥有的放牧的技能生存,但他只需要放牧的体力付出,而不需要再考虑饲草,产出等问题,所以笔者称作部分性脱离牧业的人群。 这部分人家,之前自家养殖牦牛数量不太多,考虑到牦牛的放牧都需要转场,储备草料,挤奶等等工作,养殖数量少的话,就会提高劳力成本的比例,不太合算,况且随着牧民对教育的重视,多数年轻人都要进入学校学习。这部分牧民选择在县城的附近为别的牧民个体或者单位放牧,每月获得固定数量的报酬。他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变化,与之前在牧场上的生活不同,他们距离城市更近,咨询接受更多,已经习惯现在粮食为主的生活。

(2)变化性脱离。本文的变化性脱离,指的是那部分结合了畜牧业和旅游业,服务业因素的生计方式,比如牧家乐。牧家乐的发展基础,根本还在于游客对游牧生活的兴趣和体验,但是又同时具备了服务业的特点,这就需要经营者不仅需要具有原来的游牧生活技能,而且需要具备一定的商业经营技能,所以笔者称这部分人为变化性的脱离。

随着红原县旅游的开发,一些靠着公路的人家,开始发展起牧家乐,为游客提供帐篷、酥油茶、吃饭、骑马等服务。坐在帐篷里面喝一壶酥油茶,要25—100元不等,价格要看游客数量、淡旺季、帐篷大小以及主人的心情而定。还有一些人家将自家原来的黑帐篷仿照传统样式布置起来,里面按照老规矩摆放炉灶神龛、农具服饰等等,俨然一个小型的藏家博物馆,向希望体验游牧生活的游客收取门票,一次十元。这应该属于一种展演性的牧业生活,是适应当地发展变化而产生的。

牧家乐的发展,主要的还是依托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几年以前,红原游客渐渐增多,一些游客便开始向靠近公路放牧的一些牧民去联系骑马、酥油茶、糌粑、牛肉的服务。慢慢的一些牧民发现这是可以带来可观收入的一个新手段。一些靠近公路的牧民,开始专门的设置休息点,开起了牧家乐,为来到这边的游客提供体验游牧生活的服务。酥油茶也从最开始的五块钱一壶,变成现在的二十五元一壶,酸奶、骑马也相应的有几倍涨幅。当地牧家乐的发展有两个条件:一、临近公路,有地利之便;二、游客增多,需求带来市场。这些也为当地牧民脱离牧业生产创造了条件。

还有一些家庭,在夏季利用冬房为游客提供家庭式的住宿,价格在50元/天。如果说这种还不能算彻底的脱离,那么有一部分牧民则选择了商业经营或者打工,属于完全性的脱离牧业生产。

2.1.2 完全性脱离

本文指的完全性脱离,指的是那种不需要再用到游牧生活技能的生计手段,比如从事商业、在外务工。或者通过升学参加工作。

从事商业的主要指在县城开店的一部分人,比如在县城从事藏装、藏毯销售的人。这些人主要销售青海产的藏毯和藏装,生意还不错。作为传统工艺品的藏毯,兼具实用和收藏的功用,不仅本地人购买作为家庭陈设,很多游客也来购买。外地游客来到此地也愿意买一些富有当地民族特色的物品,而目前红原县在旅游商品开发这一块尚未形成规模,游客的选择性不多,兼具美观实用、经久耐用又具有民族手工工艺传承性的藏毯,就成为一些游客的首选。

一些年龄偏大的牧民,在定居后选择将牦牛出售,赋闲在家,比如一些原本养殖了两百头以上的牦牛的家庭,将牦牛全部出售以后有一笔很可观的收入,完全能够应付养老所用。而其子女多半已经从事其他工作,家里已经没有再从事牧业的劳动力。也有些家庭选择将卖牦牛所得的钱投资其他行业,比如商铺等等。这些人脱离牧业生产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老一辈年纪大了而家里的年轻一辈又认为牧业生产过于辛苦而不愿意再放牧,家里无人再从事牧业经营。而客观上,也是因为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与外界交往的增多,增加收入的渠道也变得多样化起来,年轻人相较以前来说有了更多的选择,也更容易找到其他的工作来代替畜牧业生产。

年轻一代读书以后出去工作,也是当地人脱离牧业生产的主要方式之一。当地人现在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许多有条件的家庭将子女送到江油、都江堰等地读中学。这些到内地求学孩子,通常都会更进一步深造,毕业后选择了其他工作职位,脱离牧业生产。女性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主动和渴求。相比男性的放牧而言,牧区女性一天的劳动时间更长、劳动强度更大,所以也客观上刺激了年轻女性通过读书摆脱牧业生产的意愿。在产奶季,牧区的女人凌晨四点就要起床挤奶,家里几百头牦牛的挤奶工作都要靠女性完成。而挤奶之后还会有打酥油、晒奶渣等等的一系列工作。虽然现在打酥油可以用机械分离,但是挤奶仍是牧区女性的一项繁重工作。而电视网络等传媒的普及,也为这些年轻人打开了了解外面世界的窗户。不少女孩认为,不管是打工还是放牧,挖虫草,都很辛苦,还是读书才有前途,不愿意再像母亲那样每天忙于挤奶,很欢迎红原能够搞旅游开发,希望见到外面的人来,也希望能出去看看。

2.2 畜牧业的发展更加专业化、规模化

继续从事畜牧业生产的牧民,规模开始逐渐扩大,200-400头牦牛的养殖量是普遍情况,这些牧民在自家草场草料不够的情况下,会去租借那些已经没有再养牦牛人家的草场,通过租借其他牧民的草场解决饲草问题,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动物营养问题以及牦牛饲料的问题[8]。比如在笔者的调查中发现的,一些牧民开始逐渐的接触畜牧养殖的一些新理念,比如牦牛的微生物饲料的应用、外地畜种的引进、暖棚的建设等等。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当地的畜群结构在发生变化——产奶产肉率更高的犏牛、杂交牛受到牧民的欢迎;同时当地特产的麦洼牦牛则在进行针对高端市场的品牌打造。为了提高畜牧业的附加效益,当地政府与牧民结合各个乡镇的实际情况,积极推进专门从事肉类分割包装、酸奶加工、草料贮备等的合作社的建立。同时,随着当地畜群结构的变化,“人、蓄、草”三配套项目和牲畜暖棚建设项目也在积极推进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牧民的畜牧生产已经不是原来的自给自足状态,而是与市场紧密结合的市场经济。当地政府与教学科研机构的合作也在大力的推进中,比如西南民族大学在红原建立的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科技创新实践研发基地,研究领域涉及到牦牛、藏绵羊等青藏高原特有主要畜种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高效养殖新技术研究和推广示范、牧草新品种的引种与筛选、草产品加工等研究和新技术推广、示范和服务、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一体化等多个领域,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草地退化、沙化得到修复,牦牛藏绵羊的生长速度和出栏率都有显著提高,这些成果已经在当地得到推广应用,牧民的接受程度也在逐渐加大,客观上促进了牧民向专业化养殖方向发展。

3 结语

当前,牧民生计方式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部分或完全脱离牧业,主要依托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当地虽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旅游业的发展尚处于初期,很多基础设施和配套措施还没有完全到位,新的生计方式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比如牧家乐的经营,还不够规范化、标准化,接待能力也有限。至于家庭式住宿,草原的旅游旺季一般在四五月份开始、到九十月份结束,而这个时期正是牧民举家在外放牧的时候,很多人家的冬房都是锁起来的,游客在定居点很少能见到当地的人,即使有人留在冬房里,也往往是家里的老人,与外来游客语言不通、沟通不畅,所以若要发展,还需解决经营接待人员的问题。

随着当地对教育重视程度的加大,通过读书等渠道脱离牧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多,外出打工的人员数量也在增多,但主要从事服务业、建筑业等技术含量偏低的行业。采访中了解的人员,基本都是在县城做小生意,或者打零工。进一步提高当地的教育水平,帮助当地人进入更多的工作领域,也是提高当地经济生活水平的一个努力方向。

畜牧业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已不再只是小地区、小范围、满足家庭需求的生产。当地人的生活观念、价值观已经在悄然发生变化[9],发展专业化、生态化的畜牧业是一个趋势,如何能够更好的开展集约化、专业化的畜牧业生产,还需要牧民、政府、社会力量等等多方面的长期合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主动的选择发展生态畜牧业,有利于环境资源系统和生产者、消费者之间的良性循环[10]。如何根据当地的实际条件,制定合理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当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是目前需要努力的方向。主要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在充分调查当地草场的情况下,建立草原保护制度,利用科学的方法计算出不同季节、不同地区各个草场的合理载畜量,为牧业养殖提供指导意见,超出草地承载量的过度放牧应该被限制;二、采用季节性轮牧的方法,将草地合理划分成不同的小区,按一定次序采食轮回,既能充分利用转场浅牧的地方传统知识,又能避免长距离转场带来的牲畜死亡掉膘等问题;三、加强草原生态知识的宣传教育,促进全民环保观念的形成,并且掌握具体的保护行为措施;四、促进更大范围的生态合作,可以将附近农区的农作物秸秆等加工成牦牛饲料,这样既能解决农区每年存在的秸秆焚烧问题,又能解决牧区冬季补饲的问题。

[1]阿拉坦宝力格.论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游牧[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1,38(6):51-58.

[2]崔延虎.游牧民定居的再社会化问题[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3(4):76-82.

[3]雯.草原沙漠化问题的生态人类学考察——以毛乌苏沙地北部边缘的马什亥嘎查为例[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6.

[4]彭定萍,贺伟光,夏河游牧民定居社区适应性的现状研究——基于夏河牧区定居新村的实地调查[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58-62.

[5]郎维伟,赵书彬, 藏北牧区定居点向村落变迁初探——以那曲县达嘎多、宗热格两村为例[J],西藏研究,2010,6(12):37-47.

[6]石维斌,郑茜等.重述游牧神话——“四川藏族牧民定居工程暨帐篷新生活行动”观察(上、中、下),中国民族,2010,(10).

[7]红原县畜牧局,实现现代畜牧业新突破调研报告,2012.

[8]王春英.牧民定居下的现代畜牧业发展现状调查——以红原县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9).

[9]来仪.《从游牧走向定居 从牧场走向市场——四川红原县安曲乡藏族牧民生活方式变革研究》[M]//宋涛等著《传统裂变与现代超越:西部大开发与西南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变革问题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10月,263-288.

[10]颜景辰.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7.

本文为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成果,项目编号(12NZYTD19)。

猜你喜欢

红原县牧业生计
BY THE SEA
探析红原县草原、草地管理现状及发展方向
沈阳伟嘉牧业技术有限公司
河南省黄泛区农投牧业有限公司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川西北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耦合路径分析
饲用甜菜在牧业生产中的作用及高产栽培技术
红原县冰雹灾害分级预警统计特征分析
以石为业四十年:一个端砚工匠村的生计之路
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的选择
海口伟德牧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