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
2014-10-27刘兰兰
刘兰兰
人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智慧生命的统一体,缺乏关爱生命终极意义的教育,无疑只能让生命停留于生物的层次。语文的人文性赋予了它生命教育的深刻内涵。什么是生命教育呢?生命教育是指以学生个体的自然生命为基础,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的、人文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个体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从小热爱生活,创造美好人生。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实施生命教育呢?
一、引导学生积极认识生命价值
人的生命还有一个社会化的属性,语文学科中的生命教育必须突出这一点,以此引导学生处理好自己个体与人类群体之间的关系,勇于担责、懂得付出、学会感恩、展现自我。显然,课文中相当丰富的生命教育素材是教师深化生命内涵的依据。
生命的价值在于担负责任。《散步》一文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渗透着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于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生命的价值在于学会感恩。朱自清的《背影》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关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无限感激之情。生命的价值在于亮出自我。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则用自己的方式展现着自我的魅力,让自己的生命焕发出了光彩。通过对这类文章的解读,我们就应该帮助学生树立这样的观念——生命的价值在于亮出自己的精神,展现自己的魅力,活出自己的光彩。
二、演绎文本中蕴含的感恩教育
在《海伦·凯勒》一文中,“海伦,虽然身体残疾,她却没有丝毫的恐惧、凄凉、悲哀,依然微笑着面对厄运,依然微笑着迎接每一个灿烂的朝阳,彰显着令人膜拜的生命韧性!”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充满爱情、亲情、友情等人性情感的作品,教学时要抓住情感主线,引导学生充分解读领悟作品中的情感,从而认识到“情”的可贵,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亲人、同学、朋友中的重要性,继而重生、乐生。
人的恩情、亲情是最具教化性,感恩教育是所有一切有效教育的根基,也是我们德育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点,感恩教育已被一些学校当特色与招牌教育来抓、来落实。同时也是生命教育的一个分支,利用语文课程中各类素材,从而启迪生命意识,提高生命教育的认识。
三、抓住文本亮点深化生命意识
教师要做生命教育的有心人,要善于捕捉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时机,及时点拨和引导。教师要对教材具有敏感性,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内容,随时捕捉时机,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心灵。如在教材中有很多课文是描写亲情的,这些课文都可以用来引导孩子感悟亲情。这样的课文都能让学生很好的理解生命的诞生、成长、是多么的不易,从而,培养学生从小学会感谢周围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他们的亲人。爱惜生命、呵护生命,从而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又如不仅人是有感情的,自然界中的生命都是有感情的,生命是博大的是不容忽视的。如《斑羚飞渡》讲了一群羚羊在狩猎队的追击下,老羚羊用死亡架起生命之桥,年轻羚羊秩序井然地飞跃悬崖以求生存。羚羊在拿着猎枪的人们面前无疑是弱者,但是他们在关键时刻所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让人自叹不如,看到这样的一幕谁还下得了手去伤害他们呢?学习后,学生无不为老羚羊的壮举感动,他们深深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尊严。在语文课上,我们应有意识地去唤醒学生热爱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友善相处的生命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教材要有敏感性,要随时引导学生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撞击生命,用生命去灿烂生命。激发学生生命的潜能,提升学生生命的品质,让学生捍卫生命的尊严,实现生命的价值。同时,语文教育自身也要珍惜、尊重学生的生命,对学生的生命要有一种敬畏之心,并遵循其生命成长的规律。
四、文道结合点燃学生的生命火花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实现文道结合原则,根据课文内容、作者写作目的,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有机渗透。
《再塑生命》中的海伦·凯勒,一位因病导致又聋又哑又瞎的小女孩,厄运几乎毁了她,但她没有放弃自己,她不愿在别人同情的目光里过一辈子,于是她用行动向别人证明,即使是一个残疾人,依然可以做一个出色的人,她珍惜一分一秒的生命,用自己的笔写下了对生命的感悟,写下了失去光明后在黑暗中、在寂静中“看”到的最美丽的风景,“听”到的最美丽的声音。这就足以引起中学生的思考:无论在什么条件下,我们是否都能热爱生命?
《登上地球之巅》叙述了中国登山队员完成北路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文中的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他队员登上第二台阶;处于昏迷状态的刘连满冒着生命危险将氧气留给他人,并写下感人的短信。教学这篇文章时,可以进行师生互动,开展生命讨论,进行生命交流,探究文本中的生命意义。作业就可以这样设计:以刘连满为例,联系现实生命,写一篇心得体会。
五、习作教学努力渗透生命教育
一篇作文就像一面镜子,它既能照出一个人的文采,也能折射出一个人的思想。在作文教学中引入生命问题的题材,可以促使学生思考生命问题,从中体会生命的伟大、生命的可贵、生命的可敬,体会生命的意义。教者常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和评讲中将生命教育的内容自然渗透进去,让学生探究生命的规律、内涵和本质,对自然界生命和人类自身的生命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进而培养积极进取的生命意识和精神,以便更好地提升自身生命的质量,以期得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写作中的生命教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顺着学生的思路来做文章。例如几位同学在考试失利后,灰心丧气,教者不仅要安慰他们,还要找他们个别谈心。事后,教者还可以让学生以《怎样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为题作文,让学生去细细品味生活中的失败和挫折,并能有所感悟。又如,教师可指导学生观看“5.12大地震短片”,让学生感受许多人房屋倒塌,家破人亡,妻离子散,那一阵阵撕心裂肺的哭喊声,那发自肺腑的对生命的声声呼唤,让孩子的心受到震撼,让孩子再一次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让学生懂得人活着就要同形形色色的艰难险阻进行抗争与搏斗,而只有勇于去追求胜利、抗争命运,才能充分享受到生命的价值与快乐。教者再借机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观后感,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悟到了生命的价值。
浇灌语文教学中的生命之花并非易事,但这正是语文教师的价值所在,因为有限的生命包含于每个人对自我生命无限的超越和追求中,在新的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教师的职责告诉我,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让生命的价值在学生的心灵中绽放得更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