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循环日记焕发合作学习的光彩

2014-10-27熊家昌

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下旬) 2014年7期
关键词:日记习作家长

熊家昌

新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广大教师想出了各种各样实用的方法,日记就是其中一种。经过几年的实践,笔者在借鉴同行利用日记训练学生写作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采用了一种“循环日记”的方法,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所谓“循环日记”,就是指教师把全班学生按照习作学习水平、男女生人数分成人数大致相同的若干小组,每组只用一个日记本,由小组内每位成员按天轮流完成的日记形式。

一、循环日记点燃创作的火花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小学生作文教授之目的在令学生能以文字直抒情感,了无隔阂;朴实说理,不生谬误。”在写作活动中,写作主体即作者自身能否有效地对各个过程进行控制,是其作文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实践表明循环日记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

循环日记,是日记写作的一种形式。它是由几个学生合作小组轮流写作,互相批改,互相借鉴,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标,在操作的过程中,有几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首先,循环日记开辟了习作训练的新渠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长期以来,习作训练的主渠道一直是教师命题,学生写作,而许多老师的命题,又往往很难激起学生的写作冲动和写作热情。所以,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另僻佳径,这便有了“循环日记”。这种形式新奇有趣,解除了束缚学生写作的枷锁,使学生都跃跃欲试,真正踏上了“吾手写吾心”的道路。于是,我引导学生把所有的快乐、烦恼、顾虑等统统写出来,让小组里的伙伴共同分享快乐,分担忧愁。诸如功课方面的问题、与朋友的关系等等,时刻困扰着他们。学生在循环日记中敞开了思想,真诚地进行交流。学生们的日记各有特点,用记叙、议论等写法进行着心与心的互动,在互动中满足了他们沟通思想、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激发了写作的兴趣。

其次,循环日记是有读者的作文。学生的日记每一天都要和老师、同学见面,接受老师、同学和家长的点评,且点评又能很快的反馈给作者,是有“读者”日记,能较好地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和“发表欲”,激发了学生的内驱力,调动习作兴趣。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只有从儿童心底流出的命题,儿童才会以极大的兴趣对待它。”

再次,循环日记引进了竞争机制。一个好的运动员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多次的竞赛经验的积累。我们在习作教学中完全可以移植过来。由于每一天的日记都要与大家见面,还要接受同学、老师、家长的批评,优劣高下便显而易见,同学的中肯评价又很快反馈给本人,再加上定期评选最佳创作小组、写作能手、书写之星、进步之星,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品等。使学生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写好循环日记

可见,竞争提高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内动力,让写作成为自身的“需要”。

最后,循环日记让学生享受成功。每到一个学期的期中,我班都要在征得学生和家长的同意后,为全班同学制作一本的“班级日记集”。既让家长了解了自己的孩子,又了解了其他同学。家长不仅肯定了学生的日记有了进步,表明自己喜欢看的赏识态度,还给学生提出了写日记方面的努力方向。学生受到家长的赏识,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同时,也为进一步得到赏识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写作中去。以往的日记都是教师批改的,只是师生之间两个人的交流。而小学生对同龄人则有一种认同感,渴望相互交流,相互了解。在循环日记中加入小组点评,学生既能交流同学日记中出色的地方,也能对日记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中肯的意见。这不仅让学生尝到了写作的甜头、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而且更加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

循环日记如一股清新的风, 在学生心潮上吹起了波澜, 更吹出了写作教学的一片生机, 实现了由“要我写”向“我要写”的转化。

二、循环日记打开生活的大门

叶圣陶老先生说:“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传统的日记形式在带给学生观察、积累与练笔的同时,也带给学生较大的痛苦:“日记日记天天要记”。教师由于批改量大也不能细致地改。日记对学生与教师来说已趋向于一种形式。学生写作难以触动的喜、怒、哀、乐之弦,出现了造假、写流水帐等应付了事的现象。在此心境之下,又如何能写出声情并茂的作文来呢?而小组循环日记创设了展示与交流的平台,极大地丰富了日记的内容与形式。

在指导学生写循环日记时,我只要求孩子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写出来,直抒胸臆,不要过多地考虑文章的章法。《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关于写作要求写着:“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小学生习作不同与成人的写作,它必然是初级的,幼稚的,是训练,是练笔,水平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作为教师要明确目标,不揠苗助长。规矩少了,有了生活,自然就能真情流露,并让这一切在笔端自然流露出来,“吾手写吾心”习作源头自然就有“活水”来。

打开循环日记本,我们会发现循环日记的内容丰富多彩:写人、叙事、状物、绘景、书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写作的对象与主题。这难道不是“循环日记”给予孩子们巨大的情感空间,提供了一片广阔的天地,激发起他们写作的冲动和写作的热情吗?“循环日记”符合新课程的精神“写作教学应贴进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呼唤真情,让孩子说真话、说实在的话,真正地做到引导孩子“关注生活,抒写真情”。

循环日记在循环传阅中也有效地促使学生仔细阅读其它同学的习作,从中受到感染,得到启发。在模仿和借鉴的过程中扣开了生活的大门,找到习作的活水源泉,不断产生作文的思想内容,让学生重新审视身边的人和事,重新审视自己的心灵。有一位学生在循环日记中描写了自己一次捉蜻蜓的经过,日记被评为最佳作品。我在班上请小作者朗读了他的作品,学生听后,全都为文中有趣的情节所感染,笑声不断,激起了生活的涟漪:捉蚂蚱、捉蝴蝶、捉螃蟹、钓龙虾、钓鱼……一幅幅乡村儿童有趣生活的画卷又重新浮现在孩子幼小的大脑中,写作的材料犹如源源不断的清泉汩汩流淌。

在这种切磋砥砺、互相启发的氛围中,日记的“形式病”大大地消退,刮肚搜肠的痛苦大大减轻,取而代之的是表达与交流的快乐,正是循环作文擦亮了学生明亮的双眼,打开了学生生活的大门。读他们的文章,我常常惊讶于他们对事物的敏感,以及判断的准确和爱憎的分明。

三、循环日记搭建学习的平台

循环日记不仅在习作的内容和形式上帮助学生打开了生活的大门,也在写作方法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促使学生写作水平得到较快的提高。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由于循环日记都要与大家见面,还要接受同学、老师、家长的批评,这样,每一个轮到的学生都会竭尽全力去写,去改,力争写出最高水平,竞争中,不断吸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写作能力便也不断提高。同学、教师、家长对日记的中肯评价又很快反馈给作者本人,学生又得到一次水平提高的机会。写一次循环日记,对学生而言,所需要经历的是构思——写作——个人修改——中肯评价——再次修改。这就屏弃了教师口头有关作文技巧的说教,而是通过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伴随着一次次修改,一次次反复加工,有的放矢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也的高了提高。这要比学生应付差事地写上十篇习作的效果还要好。这恐怕是“循环日记”能循环下去长盛不衰的主要因素。

同时,由于小组内同学的知识水平不一样,他们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每位学生不仅自己写日记,还要学会批改别人的日记,评价别人的习作又要学会发现同学的不足,并提出修改方案供同学参考。这样学生就能在一次次修改写作的同时学别人之长,补己之短,久而久之,学生的习作能力就能得到有效的提高。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宽松和愉悦的氛围中,在鼓励和期待的目光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作文水平不断提高。清代文字学家王筠在《教童子法》一书中提出“少改易之,以圈为主”的观点。这一观点考虑到写者的积极的心态的培养。 “圈点”就是一种自主的作文状态,小组、班级和家长范围内的交流,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写作的能力的提高。在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评改时,我引导在每个同学写完循环日记,小组内的其他成员看后,要相互讨论、相互启发、相互提出修改建议。要从小处入手,如文章的开头、结尾、一处细致入微的描写、选材立意,布局谋篇,甚至是一个词语的运用,好,好在哪里,不理想,可以怎样修改。让学生在评价中推敲语言文字,在具体文章中感悟写作技巧。

比如陈诗颖同学这样点评冯星韵《一枚鲁格弹(上)》的日记:“你写的‘一枚鲁格弹(上)是把自己比作成一位名侦探来写的,你写的很完整,但如果你在‘我大叫到那里加上‘欣喜这两个字的话,就变成了‘我欣喜的大叫到,更能表示出你找到线索后喜悦的心情。希望你的字再写工整一些,加油!”我想冯星韵同学接受陈诗颖同学点评的一定会在以后的习作中更加注意用词,看了陈诗颖同学点评后,再次修改后的文章一定会更加精彩,也有意识地在今后的日记中运用细节描写让人如身临其境。对于评价者来说,也是受益匪浅的。

取别人之长,补已之短,在这种“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孩子个个成了“作家”,语言的天赋、表达的欲望、观察的敏锐,或聪慧或清丽或童稚或幽默,都在日记本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久而久之,孩子的习作能力能不提高吗?

四、循环日记架起交流的桥梁

在平时的习作批改中,教师往往更多地注重习作的框架形式;由于班级人数多,一次日记认真批改下来,往往要用上好几天的时间,时间长,不能及时的反馈;教师的评语通常容易带有居高临下的意味,这种权威式的评语不容易唤起学生对习作的积极情感;习作评改是教师的专利,学生只有被评改的权利。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了普通日记或者练笔不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循环日记就可以有效地解决以上问题。

从反馈的重点看,循环日记注重于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学生是以自己的视角观察事物,发现问题,表达情感,怎么想就怎么写。童真童趣是小学生作文的灵魂,因此我评价学生日记的优劣,把评价的重点放在“童真童趣”上,多发现其情感和态度的闪光点,哪怕只有一句话,我也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学生语言方面的缺陷,只作渗透性、点拨式的指导,化否定为建议,化要求为商量,化指责为引导。评语是一种设身处地的真实体验,使之成为师生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放飞学生心灵的草坪。除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学生还借助循环日记与小组成员、家长之间的沟通,给学生创设了自由开放的空间,真真切切地让循环日记成为了交流的工具。小学生的日记应该不急于拔高,给他们一个积累体验、领悟的过程,写的日记多了,掌握的语言技巧也就多了,那种看似不成文的作品自然也就能得以提升。品读着孩子的日记,就像走进了他们丰富多彩的心灵。在日记中,我与孩子们分享快乐,为孩子们解决问题,化解忧愁……

从反馈的及时性看,由于把全班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教师批改日记的工作被分散到一个星期中。这样,教师每天只需要批阅几篇文章,有充裕的时间对它们进行比较详细的点评。点评可以是符号式的,可以是文字式的,也可以把学生请来进行当面批改点评,也保证点评过的习作及时发给学生。学生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再次修改。此外,小组成员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也争取到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反馈,用具体的习作作为调整自己习作水平的工具。实践证明,惟有点评才能使学生能引导学生思考,切实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从反馈的形式看,循环日记打破了评改是教师专利的现状,把评改的触觉延伸至小组之间、全体学生、家长。在班级中,每位学生既是小作者,又是小小评论家。在研究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养成自评自改的习惯,对自己满意的词句打上五角星,让学生先感受到习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成果,有一种成就感和愉悦感。在此基础上,我还运用小组点评的方法,让学生用心读一读日记、夸一夸亮点、想一想不足、提一提建议、写一写评语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提高了积极性,形成互相学生、共同提高提高写作氛围还,有效提高了写作能力、鉴赏水平。对于批改者而言,同学习作的优点,能加以吸收;缺点,则加以屏弃,对被批改者来说,因意见中肯,在反复推敲中语言文字运用自如。总之,受益是双方的。如今的家长也是一种丰富的资源,教师也可以利用这种资源,让有兴趣的家长加如其中,增加学生作文面批的机会,加强学生对待作文的责任感。此外,我还鼓励学生把习作的电子稿提供给我。把大量优秀的学生习作推荐到省内外的报刊杂志上发表,让更多的人读到学生的习作,让学生分享语言文字带给大家的快乐!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有了丰富的语言,充实的生活,良好的方法才能写出好文章。”“循环日记”中记录着小学生精彩的生活,凝结着他们对生活的感悟,更汇聚着他们童年的喜怒哀乐。架设了一个师生、生生沟通的良好平台,也使学生健步踏入了一个“生活——写作——生活”的良性循环轨道。不拘一格地坚持进行“循环日记”训练,还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写作兴趣,帮助他们积累习作素材,让他们逐渐习得作文的各种方法,为他们开启写作成功之门准备了一把简单有用的金钥匙。

猜你喜欢

日记习作家长
家长错了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家长请吃药Ⅱ
成长日记
犯错误找家长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