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用户感知你的存在
2014-10-27周鸿祎
周鸿祎
20世纪90年代初,我在西安交大读研究生。我不是个好学生,一是不愿意上课,不想给导师干活;二是上课少,老是到外面接活儿,改善自己的生活。因为读了《硅谷热》,我心里澎湃着要做出一款很牛的产品改变世界的想法。
当时已经有了计算机病毒,防病毒的手段是用防病毒卡,瑞星公司也已经出现。我在看了《计算机反病毒研究》之后决定研究反病毒。这个想法遭到了很多人的嘲笑,大家认为这份工作不仅没意思,也不会有前途,更加做不起来。
我懂的并不多,但为了证明给嘲笑我的人看,在半懂不懂的状况下找了两个同学和我一起干。当时条件很艰苦,电脑是很稀缺的东西,自己还得编程序,做到后面,我又开始充当产品经理和项目经理的角色。为了把产品做出来,我们不得不蹭学校机房的电脑用。最终,我们做出了反病毒卡的原型。
我和我的小伙伴开始把防病毒卡当作产品去卖,但在卖的时候才发现,卖一件东西和开发一件东西完全是两个概念。也就是在卖防病毒卡的那段时间,我初步认识到什么是用户,什么是用户思维。
最终防病毒卡卖出去了几十张,但这几十张卡给我惹了不少麻烦,因为卡装到客户的电脑和我自己的电脑上根本不是一回事。我疲于奔命地开始灭火,随时准备着要去给客户做售后服务。所谓的售后服务除了给客户解决问题,最主要的是低着脑袋听客户骂。
这是我第一次走出象牙塔直接面对客户,客户的想法和技术人员的想法是不一样的。客户不会管你用了什么高科技,也懒得知道,客户花了钱买你的东西要的就是解决问题。技术人员可能为自己使用了什么技术感到骄傲,但对客户来说,技术根本没有意义。这件事给我一个教训:不同客户的需求千差万别,电脑环境也非常复杂,从研发到商业化成功,中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个过程会生生砍掉技术人员的优越感和自负,但收获的是对什么是客户和产品的认识。
请注意,我用的是客户而不是用户,虽然一字之差,但二者的意义却有很大差别。
在传统商业时期,商家跟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是以信息不对称为前提的,买的没有卖的精,商人基本以逐利为目的。尽管人们老说顾客是上帝,但在经济关系里只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商家,一个是客户。客户是谁?谁买了我的东西,谁向我付钱,谁就是我的客户。这是传统的游戏规则,很多人的字典里只有“客户”概念而没有“用户”概念。所以,很多传统企业在向互联网转型的时候,也只是简单地考虑在互联网上卖东西,把原来跟客户打交道的方法搬到互联网上,最终发现不会玩了。
在互联网时代,环境变了,规则变了。以前你把东西忽悠出去,让客户购买就达到了目的;现在则不同,用户是使用你的产品或服务的人,但他们未必向你付费,你把东西卖出去或者送出去,用户才刚刚开始跟你打交道,你恨不得通过你的产品和服务每天都让用户感知到你的存在,让用户感受到你的价值。
让用户感知到你的存在,这一点太重要了,但传统行业很多人对此不理解。微信虽然免费,腾讯也要往里投很多钱,但这对腾讯来说是小意思,因为微信为腾讯凝聚了几亿用户,有这样一个庞大的用户群,微信将来在上面嫁接O2O可以赚钱,嫁接电商可以赚钱,发行一款游戏也可以赚钱。腾讯将来通过微信用户群一年何止赚几百亿?这比靠通信收费赚钱要容易得多。
我想强调一个最重要的观点:一定要形成用户的概念。所有传统商业模式基本上都特别简单:我卖东西给别人,她拿了我的服务和产品,就要向我交钱。
互联网要颠覆这个观念。当传统企业进军互联网的时候,要想清楚谁是你的用户。用户的定义在我看来就是那些你能长期提供一种服务,能长期让他感知到你的存在,能长期跟你保持一种联系的人。你只有在互联网上积累了足够的用户,才有能力把其中一些用户转成你的客户。
没有用户就没有客户,用户少了客户就没了。所以我一直强调,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不要一上来就想怎么去赚消费者口袋里的钱。比如,以前卖手机,卖出去以后买方就跟卖方没关系了,消费者交了钱成了你的客户但不是你的用户,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他怎样使用手机。你要想办法让这些人在没买你的东西的时候也能与你发生联系;买了你的东西之后,更能与你发生联系。
如果今天你的手机卖出了2000万部,这些买你手机的人即是你的用户,也是你的客户。他们每天都在用你提供的软件,每天都在与你发生联系,那么你就是一个具备了互联网思维的手机厂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