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路上的“历史”
2014-10-27张之路
张之路
我的中学母校是北京十三中。
那是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我每天步行去学校,大约有半个小时的路程。
出了我家胡同东口就是赵登禹路大街。赵登禹是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将领,他的名字是从我记事的时候就经常听爸爸念叨的。1937年,担任132师师长的赵登禹,率部抗击日军入侵,守卫北京城外的南苑。部队孤军作战,在敌人炮火和飞机的狂轰滥炸下,损失惨重。在奉命向北平撤退的途中,132师遭到日军伏击,赵登禹师长壮烈殉国,牺牲时年仅39岁。
走一段赵登禹路,拐进宝禅寺胡同。宝禅寺胡同虽然不算太长,但却有几座古建筑群,其中首屈一指的是位于胡同中间路北的宝禅寺。这是一座元代建筑,原名大承华普庆寺,是当年元大都城内的几处大型佛寺之一。后来该寺逐渐荒废,到了明代,这座寺院又得到重修,改名为宝禅寺,但规模却缩小许多。我们上小学的时候,还见过这所寺院,但是1958年大跃进开始,这里变成了工厂,殿堂被拆除,我上中学路过这里的时候,“北京照明器材厂”的厂牌常常映入我的眼帘。
宝禅寺的西面,一墙之隔,还有一处明代建成的寺院,名叫正法寺,在清朝乾隆年间被改为正觉寺。我们上学那时候,里面住了许多居民,已经成了一个大杂院。
再往西面,就是几乎占据了宝禅寺胡同北侧大约三分之一地盘的魁公府。这位魁公名叫魁章,是裕亲王福全的第九世孙,在光绪年间被封为镇国公。
魁公府就是魁章的府邸。这个院落非常大,中路是主体部分,后边是花园,有假山、凉亭、游廊,东西路就是居住的地方。我们上学的时候,那里早已不是府邸,被隔成几个部分,一部分是电影局和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宿舍,那里住过许多著名的演员和导演;还有一部分是派出所,再往前的一个大门似乎永远是紧闭着的,我们看到的永远是那幅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我们只知道里面住着一个大领导。听同学传说,彭德怀元帅曾经住在那里,也不知是真是假。
出了宝禅寺胡同,正对的就是热闹的护国寺大街。这个路口可有意思,西北角是白雪照相馆和一家书店,东北角是妇女商店,现在的人看见这个店名,一定以为这是专卖妇女用品的商店,其实不然,这个名称是1958年大跃进时代的产物,表示妇女走出家门参加工作,不再“围着锅台转”的意思。
再往前走就是护国寺,这条大街以它为名。那时侯护国寺的建筑还在,和护国寺山门相对的是刚刚落成的人民剧场。那是专门为京剧演出建立的剧场,在当时北京人的心中,除了王府井的首都剧场,这个剧场就是最好的了。那时侯梅兰芳、马连良等老一辈演员还都健在,而最出名的年轻演员是孙岳、杨秋玲。
从护国寺再往东走是护国寺电影院,我在那里看过几个电影。印象最深的是在粮食困难时期的60年代初,大家都吃不饱,上级提出“劳逸结合”的口号,下午有时候上一节课。有一天放学后,我和同学看了一部影片叫《血的河流》,当时就觉得这影片有些“黄”。
顺着大街再往东走,就是梅兰芳先生的家了。梅兰芳先生很难见到,但是他的大公子梅葆玖大家经常见到,那时侯他还很年轻,上学路上经常看到他骑一辆带反光镜的机动自行车。那时候家里有自行车已经是不错的了,他那辆车更是显眼,因此留下很深的印象。
再往东走,与护国寺大街相连的是定阜大街,过了两个部队单位的大门,就是一座漂亮而又庄重的中西合璧的建筑,那就是原来的辅仁大学,现在是北京师大的东校区。上学的路上我们能看见大学生走来走去,我经常羡慕地看着,啊,这就是大学生呀!
过了师范大学就是有名的恭王府,但那个时候看到的大门永远是紧闭着。沿着恭王府的外墙一直往北走,就是我的母校北京十三中,它就坐落在北师大后面,原来的名字是辅仁大学附属中学,原址就是清朝的涛贝勒府。
涛贝勒府不仅是北京十三中的校舍,也是其前身辅仁大学附中的母体——辅仁大学的发源地。辛亥革命以后,清政府名存实亡,清王室的王爷、贝勒们开始了变卖府中的古董玩物的潦倒生活,涛贝勒府的主人载涛亦是如此。
1925年,已经无产可卖的载涛将贝勒府以16万美金长期租给罗马教廷开办公教大学,以维持生计。公教大学于1925年在涛贝勒府府邸开办,初期先设大学预科,始称“辅仁社”;1927年,经北洋政府批准试办大学本科,正式定名为“私立北京辅仁大学”;1929年呈请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立案,更名为“私立北平辅仁大学”。再后来,辅仁大学在涛贝勒府邸南部马圈及花园前空地建成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中西合璧式教学楼,于是辅仁大学大学部迁入此南院新楼,将原府邸北部校舍全作为辅仁附中所用。1951年,辅仁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并,辅仁附中改由北京市教育局领导,被命名为“北京市第十三中学”,沿用至今。我们上学的时候,学校还是王府的模样。
现在想起来,王府的房子可真是多,也真是大,四十五个同学在教室里,一点也不拥挤,初一到高三,每个年级六个班,三十六个教室,还有那么多老师办公室,那么多实验室,这王府在构建的时候就想到要办学校吗?
这一条上学的路,让我们时时想起历史的道路,也是一条有着北京文脉,翻滚着中国文化波浪的河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