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的破格录取
2014-10-27
高中生·青春励志 2014年10期
1917 年,北京大学在上海组织了一场自主录取考试。胡适先生在阅国文卷时看到一位叫罗家伦的考生,作文写得非常棒,便给了满分。可罗家伦数学考了零分,其余各科也不出众。胡适在招生会议上,力主“破格录取”这位偏科严重的考生。幸运的是,校长蔡元培也支持胡适的建议,最后,力排众议将罗家伦招进北大。罗家伦后来不但成为“五四运动”的得力干将,还被任命为改组后的国立清华大学首位校长。
1933年,“合肥才女”张充和报考北京大学。四门功课中,张充和除了数学为零分,其余三科都考得很好,总分超过了录取线。但是,那时北京大学规定,数学为零者一律不准录取。胡适很喜爱张充和的才华,当即请数学老师无论如何在张充和的考卷上找几分。可这位老师坚守原则,坚决不改。胡适就跑到校务会上去闹,最终北京大学将张充和录取才算了结。
作为“破格录取”的受益者,罗家伦在清华大学也“破格录取”了不少大师级人物。1929年,钱钟书报考清华大学。虽然国文、英文考得不错,但数学只考了15分。后来,钱钟书回忆:“我数学考得不及格,但国文及英文还可以,为此事,当时校长罗家伦还特地召我至校长室谈话,蒙他特准而入学。”
1931年,吴晗报考清华大学,这位浙江小伙子的数学成绩也是零分,可他被清华大学录取了。
1930年,臧克家在青岛国立大学的入学考试中,数学考了零分,作文也仅仅是三句诗歌,“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就凭这三句诗歌,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做主,将臧克家“破格录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