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埋豆配合五音疗法治疗中风后失眠33例疗效观察
2014-10-27陈晓娜等
陈晓娜等
摘要:目的 探讨耳穴埋豆配合五音疗法治疗中风后失眠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67例中风后失眠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3例,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常规服用安定类药物治疗,治疗采用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耳穴埋豆配合五音疗法进行治疗。 结果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耳穴埋豆配合五音疗法明显改善中风后失眠。
关键词: 耳穴埋豆;五音疗法;中风后失眠
中图分类号: R256.23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7-2349(2014)01-0055-02
失眠在中医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是由脏腑机能紊乱,气血亏虚,阴阳失调,于情志、饮食内伤,病后及年迈,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等病因,导致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中风后失眠症是中风病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失眠造成的精神紧张直接影响着中风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及时治疗对中风病的恢复有明显影响,近年来,本科通过临床病例观察,耳穴埋豆配合五音疗法治疗中风后失眠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病例全部来自2012年01月—2012年12月本科患者,符合纳入标准患者共6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3例,男20例,女13例,年龄35~65岁,平均(48±6)岁,平均病程(7.5±3.2)月;对照组34例,男23例,女11例,年龄30~67岁,平均(47±7)岁,平均病程(6.9±2.3)月;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病程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2.1 中风病符合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1]。(1)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3)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5)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6)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1.2.2失眠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的诊断标准[2]:(1)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彻夜难眠。(2)常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多梦等症。(3)经各系统和实验室检查未发现异常。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1)按医嘱服用安神药物。(2)予辨证饮食调护。(3)情志护理,调整合理作息时间。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耳穴埋豆及五音疗法进行治疗。
2.2.1 耳穴埋豆操作方法 取生王不留行籽,在神门、皮质下、交感、心、肝、胆、脾、胃、心、肾等耳穴埋豆。首先消毒耳廓,一般采取坐位,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采用卧位,进针时固定耳廓,右手用镊子夹取粘有生王不留行籽的胶布,对准穴位贴压好,耳穴贴压时要稍施压力,按压数秒。逐一贴于穴位处,适度按压,以患者局部感到酸、麻、胀、痛、热或感觉循经络传导为宜,切勿搓揉同时密切观察有无晕针等不适情况。一般耳穴埋豆留3~5 d,天气炎热、汗多可缩短时间,每隔4 h用手指按压埋针出,进行压迫刺激,局部皮肤不湿水,以加强疗效。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一个疗程,疗程相隔5 d,双耳交替更换,治疗2疗程。
2.2.2 五音疗法 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根据中医基础及五音疗法理论进行脏腑辨证,在患者进行耳穴埋豆之后,留针过程中给予舒缓的音乐,轻闭双眼,身体完全放松进行聆听,音量35分贝,每次30 min,20次为1疗程。(1)心肾阳虚型:选择羽调的水乐,如《二泉映月》、《平沙落雁》、《小河淌水》等,其乐曲柔和、清润,能导引精气,滋阴潜阳,羽音入肾。(2)肝阳[FL)]
[TPA.TIF,X][TS(1][HT8.7H]作者简介: 吴娈灵(1966~),女,副主任医师,本科,研究方向:于颈腰部疾患及各种痛症的中西医诊断与治疗。[HT][TS)]
[SD1,1][FQ(21*2。175mm,X,DY-W][SQ+1mm][CD=175mm][FL(K8mm]上亢型:选用角调的木乐,如《汉宫秋月》、《江南好》、《春风得意》等,其乐曲风格悠扬,生机盎然,曲调亲切爽朗,舒畅调达,具有“木”之特性,角音入肝。(3)气虚血瘀型:选择宫调的土乐,如《月儿高》、《春江花月夜》、《平湖秋月》等,风格悠扬沉静、淳厚庄重,给人有如“土”般宽厚结实的感觉,宫音入脾。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评定疗效。治愈:睡眠正常,伴有症状消失;好转:睡眠时间延长,伴有症状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变。
3.2 治疗结果 见表1。endprint
摘要:目的 探讨耳穴埋豆配合五音疗法治疗中风后失眠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67例中风后失眠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3例,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常规服用安定类药物治疗,治疗采用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耳穴埋豆配合五音疗法进行治疗。 结果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耳穴埋豆配合五音疗法明显改善中风后失眠。
关键词: 耳穴埋豆;五音疗法;中风后失眠
中图分类号: R256.23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7-2349(2014)01-0055-02
失眠在中医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是由脏腑机能紊乱,气血亏虚,阴阳失调,于情志、饮食内伤,病后及年迈,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等病因,导致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中风后失眠症是中风病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失眠造成的精神紧张直接影响着中风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及时治疗对中风病的恢复有明显影响,近年来,本科通过临床病例观察,耳穴埋豆配合五音疗法治疗中风后失眠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病例全部来自2012年01月—2012年12月本科患者,符合纳入标准患者共6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3例,男20例,女13例,年龄35~65岁,平均(48±6)岁,平均病程(7.5±3.2)月;对照组34例,男23例,女11例,年龄30~67岁,平均(47±7)岁,平均病程(6.9±2.3)月;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病程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2.1 中风病符合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1]。(1)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3)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5)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6)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1.2.2失眠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的诊断标准[2]:(1)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彻夜难眠。(2)常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多梦等症。(3)经各系统和实验室检查未发现异常。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1)按医嘱服用安神药物。(2)予辨证饮食调护。(3)情志护理,调整合理作息时间。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耳穴埋豆及五音疗法进行治疗。
2.2.1 耳穴埋豆操作方法 取生王不留行籽,在神门、皮质下、交感、心、肝、胆、脾、胃、心、肾等耳穴埋豆。首先消毒耳廓,一般采取坐位,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采用卧位,进针时固定耳廓,右手用镊子夹取粘有生王不留行籽的胶布,对准穴位贴压好,耳穴贴压时要稍施压力,按压数秒。逐一贴于穴位处,适度按压,以患者局部感到酸、麻、胀、痛、热或感觉循经络传导为宜,切勿搓揉同时密切观察有无晕针等不适情况。一般耳穴埋豆留3~5 d,天气炎热、汗多可缩短时间,每隔4 h用手指按压埋针出,进行压迫刺激,局部皮肤不湿水,以加强疗效。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一个疗程,疗程相隔5 d,双耳交替更换,治疗2疗程。
2.2.2 五音疗法 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根据中医基础及五音疗法理论进行脏腑辨证,在患者进行耳穴埋豆之后,留针过程中给予舒缓的音乐,轻闭双眼,身体完全放松进行聆听,音量35分贝,每次30 min,20次为1疗程。(1)心肾阳虚型:选择羽调的水乐,如《二泉映月》、《平沙落雁》、《小河淌水》等,其乐曲柔和、清润,能导引精气,滋阴潜阳,羽音入肾。(2)肝阳[FL)]
[TPA.TIF,X][TS(1][HT8.7H]作者简介: 吴娈灵(1966~),女,副主任医师,本科,研究方向:于颈腰部疾患及各种痛症的中西医诊断与治疗。[HT][TS)]
[SD1,1][FQ(21*2。175mm,X,DY-W][SQ+1mm][CD=175mm][FL(K8mm]上亢型:选用角调的木乐,如《汉宫秋月》、《江南好》、《春风得意》等,其乐曲风格悠扬,生机盎然,曲调亲切爽朗,舒畅调达,具有“木”之特性,角音入肝。(3)气虚血瘀型:选择宫调的土乐,如《月儿高》、《春江花月夜》、《平湖秋月》等,风格悠扬沉静、淳厚庄重,给人有如“土”般宽厚结实的感觉,宫音入脾。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评定疗效。治愈:睡眠正常,伴有症状消失;好转:睡眠时间延长,伴有症状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变。
3.2 治疗结果 见表1。endprint
摘要:目的 探讨耳穴埋豆配合五音疗法治疗中风后失眠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67例中风后失眠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3例,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常规服用安定类药物治疗,治疗采用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耳穴埋豆配合五音疗法进行治疗。 结果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耳穴埋豆配合五音疗法明显改善中风后失眠。
关键词: 耳穴埋豆;五音疗法;中风后失眠
中图分类号: R256.23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7-2349(2014)01-0055-02
失眠在中医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是由脏腑机能紊乱,气血亏虚,阴阳失调,于情志、饮食内伤,病后及年迈,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等病因,导致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中风后失眠症是中风病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失眠造成的精神紧张直接影响着中风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及时治疗对中风病的恢复有明显影响,近年来,本科通过临床病例观察,耳穴埋豆配合五音疗法治疗中风后失眠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病例全部来自2012年01月—2012年12月本科患者,符合纳入标准患者共6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3例,男20例,女13例,年龄35~65岁,平均(48±6)岁,平均病程(7.5±3.2)月;对照组34例,男23例,女11例,年龄30~67岁,平均(47±7)岁,平均病程(6.9±2.3)月;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病程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2.1 中风病符合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1]。(1)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3)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5)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6)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1.2.2失眠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的诊断标准[2]:(1)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彻夜难眠。(2)常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多梦等症。(3)经各系统和实验室检查未发现异常。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1)按医嘱服用安神药物。(2)予辨证饮食调护。(3)情志护理,调整合理作息时间。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耳穴埋豆及五音疗法进行治疗。
2.2.1 耳穴埋豆操作方法 取生王不留行籽,在神门、皮质下、交感、心、肝、胆、脾、胃、心、肾等耳穴埋豆。首先消毒耳廓,一般采取坐位,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采用卧位,进针时固定耳廓,右手用镊子夹取粘有生王不留行籽的胶布,对准穴位贴压好,耳穴贴压时要稍施压力,按压数秒。逐一贴于穴位处,适度按压,以患者局部感到酸、麻、胀、痛、热或感觉循经络传导为宜,切勿搓揉同时密切观察有无晕针等不适情况。一般耳穴埋豆留3~5 d,天气炎热、汗多可缩短时间,每隔4 h用手指按压埋针出,进行压迫刺激,局部皮肤不湿水,以加强疗效。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一个疗程,疗程相隔5 d,双耳交替更换,治疗2疗程。
2.2.2 五音疗法 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根据中医基础及五音疗法理论进行脏腑辨证,在患者进行耳穴埋豆之后,留针过程中给予舒缓的音乐,轻闭双眼,身体完全放松进行聆听,音量35分贝,每次30 min,20次为1疗程。(1)心肾阳虚型:选择羽调的水乐,如《二泉映月》、《平沙落雁》、《小河淌水》等,其乐曲柔和、清润,能导引精气,滋阴潜阳,羽音入肾。(2)肝阳[FL)]
[TPA.TIF,X][TS(1][HT8.7H]作者简介: 吴娈灵(1966~),女,副主任医师,本科,研究方向:于颈腰部疾患及各种痛症的中西医诊断与治疗。[HT][TS)]
[SD1,1][FQ(21*2。175mm,X,DY-W][SQ+1mm][CD=175mm][FL(K8mm]上亢型:选用角调的木乐,如《汉宫秋月》、《江南好》、《春风得意》等,其乐曲风格悠扬,生机盎然,曲调亲切爽朗,舒畅调达,具有“木”之特性,角音入肝。(3)气虚血瘀型:选择宫调的土乐,如《月儿高》、《春江花月夜》、《平湖秋月》等,风格悠扬沉静、淳厚庄重,给人有如“土”般宽厚结实的感觉,宫音入脾。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评定疗效。治愈:睡眠正常,伴有症状消失;好转:睡眠时间延长,伴有症状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变。
3.2 治疗结果 见表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