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你一起慢慢长大
2014-10-27张小琴
张小琴
儿子今年11岁。都说孩子难带,男孩子特别难带,不仅调皮,让人心烦,而且与同龄的女孩子相比,各方面常常处于劣势。对于儿子,我和爱人早就达成一致:不一定要最优秀,但一定要快乐。所以在儿子成长的路上,我们只想陪他一起慢慢长大——
种下一颗梦的种子
我一直认为,真正爱孩子,就应该把孩子当成孩子,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儿子特别爱看书,很多人都问这个习惯是怎么养成的,其实这一点也不难。儿子出生后,每天晚上我总会给他讲故事,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只讲一个故事。有一天,我突然发现,二十几个月大的孩子竟能一字不落地把三百多字的《牛奶河》完整地复述出来。在幼儿园读中班的时候,他就能够大量识字,独立阅读。松居直先生提出12岁以前的孩子都应该进行亲子共读,我一直信奉这一点。这几年来,只要是孩子喜欢的书,我们都想办法买回来,现在儿子的藏书也有几百本了。周末,只要有时间,我就会陪儿子一起去图书馆看书。今年5月,儿子参加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举办的“2014我的一本课外书”读书大赛,在海选中凭借着广泛且富有个性的阅读书目脱颖而出。我在微博上记录下这样一句话:“相信阅读,相信阅读的力量。”
孩子的奇思异想多,儿子也是。面对这些奇特甚至有些荒诞的想法,我们唯一做的就是呵护和支持。去年春天,他说要种红豆,观察红豆的生长过程。在一个周末的下午,他爸爸亲自出马,与他在屋前的一块空地上,锄地、种豆、施肥、浇水……儿子专注的神情俨然在做一件无比神圣的事情。以后的每周,我们都会一起看一看、拍一拍、写一写,陪伴红豆成长的,是孩子的一篇篇图文并茂的日记。等到红豆成熟了,儿子摘下红豆,请奶奶煮了一锅红豆饭,全家人一起分享。
在2013年“通鼎光电”杯金钥匙比赛中,儿子获得了个人特等奖,同时作为如东县小学组的代表去南京参加比赛,获得了团体一等奖的好成绩。取得成绩自然让人激动,但我们更看重孩子在成长中对梦想的不懈追求。
陪伴是最好的礼物
我们一直坚信,最好的玩具不如父母的陪伴。所以只要有时间,我们就陪着儿子,或尽情地玩一玩,或聊聊天,或玩玩电脑游戏。
儿子和他爸爸是典型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又更像是“happy父子”。我常批评爱人“不着调”,父子像兄弟。前几年,我们住在乡下学校的宿舍里,宿舍前的小院子就是他们的游乐场。他们把喝空的椰子壳当成足球来踢。每次他们都是玩得一身汗回家,让人哭笑不得。为了堆雪人,我们用坏了两个畚箕;为了看蚂蚁,我们从家里找来半匙糖,撒在水泥缝,看着蚂蚁一点一点地把糖运回家。此外,下象棋、打羽毛球也是我和儿子休息时的传统节目。
在我们家,还有一个传统节目——男人的故事:每天睡觉前,他爸爸都会问问他:“今天学校有没有什么好玩的事啊?”这时,儿子便展开他的“大谈功”,大说学校的“奇闻轶事”,其实无非就是班报《小海螺》已经办了多少期,谁的文章发表了,教室门前的小黄杨开花了,和同学们一起玩了纸飞机,哪门学科考了多少分,等等。
有一份担当
我一直认为,作为男孩子,更需要有一份担当。
“我们家没钱。”这是我常对儿子说的话,日子久了,儿子出去购物时也变得“小气”起来。太贵的零食,算了吧;水笔、本子什么的,一定要用到最后才肯放弃;就餐时,一定“光盘”。前不久,儿子看到班上有同学买了水彩喷笔,便缠着我买。我淡淡地说:“妈妈写一篇稿子才得50块钱,这得熬夜好几天才能买得起呢。”儿子听了,小声地说:“那我不买了。”我悄声问儿子为什么不买了,他说:“你写稿子太辛苦了,再说喷笔也没有什么用。”
自从儿子上一年级起,我们就约定:轮流收拾碗筷。一开始,儿子不愿意接受,几年下来,轮到他值日那天,他都会把所有的碗筷收拾好,把餐桌擦干净。回奶奶家,烧火、洗碗……他样样都行,算是个勤劳的孩子吧。
人们都说“自己的孩子怎么看怎么好”,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儿子的身上还有很多不足,孩子就像一艘刚起航的船,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帮助孩子摆正航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