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网络环境优化高中地理实证教学

2014-10-27陈斓

地理教育 2014年10期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中地理

陈斓

摘要:网络环境下的资源具有丰富性、生动性、时效性的特点。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更好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本文基于实证教学,探讨利用网络环境采集地理教学资源运用于实证教学的模式,并结合实例论证其具体应用。

关键词:网络环境;实证教学;高中地理

如何较好地使传统教学与网络环境相结合,构建利于继承传统教学优点,发挥网络优势,适应新课程倡导的“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方式要求的教学模式,成为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证教学

高中地理实证教学即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依据现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基于高中地理课程能力目标要求,通过收集和呈现客观存在的事实,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探究,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推理手段从这些事实中得出结论,验证所学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和地理过程的正确性与普遍性,是一种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参与的教与学方法和认知活动[1]。

高中地理实证教学的提出与新课程改革密切相关。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重视知识的传授, 轻视学生的问题意识, 从而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 在新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要求学生由原来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性学习”。实证教学就是把知识的学习融于一个社会情境、生活情境中,密切与社会和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在认知时有参考,从现实中深刻理解,学到新知识。研究证明,实证教学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积极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愉快感受、体验地理知识,把学习变成内在自主的行为,以获取最佳的学习效果。

实证教学的思想和教学策略得到诸多现代教学理论的启发和支持,其中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作用最为重要[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而“情境创设”、“协商会话”和“信息资源提供”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的学习环境必须具备的基本属性和要素。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的飞速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二、网络环境下地理教学方式的转变

1.从网络环境入手,完善教学资源

“网络环境”指以计算机为媒介,并以资源共享、交互学习、超文本链接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综合环境[2]。在网络环境下,知识突破了书本的限制,不再以“点”的形式呈现,而是以“流”的方式传递[3]。从地理教学发展来看,地理教学信息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课本、地图册等传统信息来源的信息量受到限制,尤其是人文地理部分,教材数据资料往往可能滞后,而借助网络能查到最新的地理数据资料。一些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往往脱离学生的实践认识,教材中又缺乏足够的事实材料。要使学生从根本上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原理,就要求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接近学生实际生活,这样教学所运用的信息量就会大大增加。

而网络环境恰恰具有这样的优势,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可搜集与教学有关的地理知识,弥补书本内容的局限性,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还可通过影像、声音、三维图形模拟现实情景,使学习者身临其境,在接近真实的学习情景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实现网络资源呈现最优化,尽量选择清晰直观、时代性强的图文资料以及交互性强的动画、视频。网络上的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往往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并不是所有采集的资料都能搬上课堂,必须根据教学要求,分析教材内容,筛选和整合资源,实现对信息的再加工,并融入教师的个性、思想和方法,使课堂教学资源呈现最优化。

2.从课堂教学入手,改革教学方法

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己上网搜索知识,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探究的引导者,因此教学策略应围绕如何学制定,教学活动应从单纯的教师讲授活动转变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设计教学程序,选择教学资源,指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寻找线索解决问题。

问题是教学过程中的驱动力,教师要以问题为主线,激发学生的知识储备,诱发探究动机,引导学生不断进入自己的“最近发展区”[4]。首先引入背景案例教学,每一堂地理课教学都须精心准备,特别是选取有时代背景的案例,作为导课和讲课的素材,通过背景素材和案例创造接受知识的情境。其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和学习专题,理解和深化学习内容。这种教学方式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环环紧扣的教学活动中,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发挥出学生潜在的主动性。

三、网络环境下实证教学的案例

笔者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二节“产业转移”中“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为例进行实证教学。

1.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课程标准是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根据课标制定“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这节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运用实例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讨论形式,运用实例分析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产业转移案例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用辩证观点,认识区域协调、共同发展的重要意义。

从学生认知角度看,高二学生已经学习了工业区位、工业化与城市化相关知识,有了区域联系、产业结构升级的知识储备,为本课学习奠定了一定基础。本节课选择当前火热的IPHONE“富士康北上落户郑州”为案例,补充大量生动、实时的材料。教学资源的获取主要通过网络搜索相关新闻等信息,在百度中搜索“富士康落户郑州”,对网络资源进行重组整理形成课堂教学案例。

2.教学过程设计endprint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收集了“一支iphone的全球之旅”素材,以此设计学习情境,从iphone手机生产基地的分布引出“产业转移”的概念。从身边的实例导入,拉近知识与学生之间距离。通过情境激趣,激发学生了解产业转移的热情,教师适时出示材料“富士康简介”及幻灯片“苹果在中国”的产业转移过程,提问:富士康承接的主要是苹果产品的哪个生产环节?是以什么为主导的工业类型?从“富士康北上落户郑州”分析企业的这种举措,出发点是什么?

(2)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显示出本节课学习目标,教师出示“富士康北上落户郑州”的4则相关材料,并提问思考:影响富士康内迁郑州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同时指出注意事项,提出具体要求,要求学生在20分钟内完成指定学习任务。学生带着问题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同时可通过小组讨论进行协作学习,以4人小组为单位建构出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及时给予引导,如“内部交易成本”一词学生如果没有提前预习是很难从材料中直接得出。因而通过材料将内部交易成本所包涵的因素逐个呈现,再由教师小结“内部交易成本”这个新名词。教学实践表明,小组讨论这一环节,学生的表述和教师预设出入较大,需要教师不断引导。

(3)梳理归纳,反馈讲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板书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由于原生产地和其它地区在区位条件上存在差异,原生产地区位优势下降,形成“推力”,促使产业发生转移;而其它地区区位优势上升,形成“拉力”,吸引产业转移。因此,产业转移的实质就是产业区位的重新选择,在现实中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设置不同层次的习题进行检测,讲练结合,及时巩固知识。如测试题分三个层次设计:第一层次为达标级,按课标要求设计;第二层次为综合级,在达标级基础上增加新旧知识联系的综合层次练习;第三层次为评价级,提供与产业转移相关的高考水平级试题。

(4)拓展思维,延伸课题。结合近期苹果公司将生产线撤回美国的举措,分析其影响因素是什么?(开放性问题)布置学生课后思考厦门是否存在产业转移的现象,举例说明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在实证教学中学生成为认知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削弱而是增强。要使网络资源真正服务于教学,成为教师的好帮手,这对教师的信息处理能力、技术运用能力和组织调控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李依铭.普通高中地理实证教学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4.

[2] 夏祥祥.网络环境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R]. 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十一五”规划滚动立项课题.

[3] 袁士洋.关于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学习,2011.7.

[4] 吴瑞平.网络教学模式初探[J].厦门教学学院学报,2005.6.endprint

猜你喜欢

网络环境高中地理
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地理课堂语言策略的研究
理论结合实际,创新高中地理教学
网络环境下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探析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试论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冲击下的人文建设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浅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