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动课堂,趣升效益

2014-10-27唐塘颖

地理教育 2014年10期
关键词:志趣智趣情绪

唐塘颖

摘要:本文以“情”和“趣”为线索,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角度着眼,论述情趣对于课堂教学的作用以及实施情趣教学的探索,从而真正把“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落实到实处。

关键词:情境;情绪;情感;兴趣;智趣;志趣;高效课堂

课堂中的学生是有理智、有情感的人,如果忽略学生的情绪感受而只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教育的“工具”,新课程强调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也就不可能实现。而学生是否带着深厚的情感和积极的态度去学习也是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容之一。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创设“情”和“趣”的教学氛围的重要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提升学习品质。本文结合笔者教学经验,主要从“以情动人”和“以趣激人”两方面论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以“情”动人——增进学习情感

1.创设教学情境,制造认知冲突

心理学家乔纳森认为:“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学习者将一个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教学需要,从不同方向、角度创设新颖、富有启发性且难度适当的情境,引出教学内容,尽可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和体会到认知冲突,从而迅速、正确地感知、理解教学内容。不仅如此,学生对感兴趣的情境常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等活动也就可以顺利开展。

“世界各地的主要气候类型”这一内容的学习,学生普遍会觉得繁而难,如果按常理出牌,将每个气候的成因、分布、特征讲一遍,课堂气氛沉闷,不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更不利于思维的训练。可谓是“教起来枯燥,学起来无味,考起来困难”。但气候中学生也有很感兴趣的内容,如已有的初中知识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回顾,这是“唤醒了沉睡的记忆”,跟同纬度上大陆西岸的热带沙漠气候比较,又有“知识的落差”;再如学生很感兴趣的法国普罗旺斯薰衣草和葡萄酒,为什么如此有名,可以跟地中海气候的特征结合起来;男生感兴趣的英格兰和巴西足球队,为什么同为足球服,一个是长袖,一个是短袖等。以这些熟悉的情境深深地吸引住学生,使枯燥烦琐的内容在知识的土壤中开出兴趣之花。在情境的创设中,学生主动表述想法、暴露问题,并通过反复认识和修正自己,得到发展,使地理课堂更加灵动。

2.营造学习情绪,促进课堂生成

在《论语》中有这样的片段:子路问政。(孔子)子曰:“先之劳之。”请益。(孔子)曰:“无倦。”两个回合的问答可以发现都是子路主动提出的,而反观现在的课堂,学生的主动提问越来越少,总是教师在假设他们需要问什么,应该问什么,“请益”就更少了。因此“情”不仅要停留在情境上,更要激发学生的情绪,营造和谐积极的氛围。学习情绪是指学生对教学所产生的态度和体验,包括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教师的教学激情。积极的情绪往往能让学生认真听讲、思维活跃,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而消极的情绪只会使课堂走下坡路,效率低下。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重点之一是在板块交界处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上课时学生大胆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时,在大洋西部形成的是岛弧,在大洋东部形成的是海岸山脉?这个问题使全班兴奋起来,却是教师备课“盲区”,虽以“理科班不作要求”而搪塞过去,但也看到了学生脸上失望泄气的表情,课堂情绪低落了许多。积极的情绪可以为地理教学提供正能量,但情绪又是不稳定的,这需要教师及时地关注和适时地调控,为随时可能相逢的精彩做准备,促进课堂生成,使地理课堂更加充满智慧。

3.增进师生情感,形成和谐氛围

如果情境具有条件性,情绪具有暂时性,那么情感则具有深刻性和稳定性。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得到了众多观众的青睐,除了天南海北有代表性的美食、热气腾腾的场景外,更多的是激发起了观众浓厚的情感共鸣。学习情感包括师生交往情感和对知识的热爱情感。在课堂教学中,常会发现有的教师一进教室,学生就精神饱满、友好亲近,而有的教师一进教室学生就坐立不安、冷淡沉闷。这说明师生情感不仅与课程本身,而且与师生关系有关。学生对地理课堂的情感可以是和谐的师生关系,有温度的教学课堂;也可以是对知识的热爱和憧憬,有深度的教学课堂。

有位教师曾把高中地理第一课安排在晚自习后的学校操场上。在夜幕和秋风的沐浴中,他带领学生席地而坐、遨游于浩瀚星空,给学生指认大家熟悉或陌生的星座及亮星,回答学生稀奇古怪的星座问题。此时,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已不仅仅是教师,而是学生的旅伴,“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情景已经上升到了情感,学生既有对教师学识广博的尊敬,又有对星空着迷向往的情感,使地理课堂更加温暖。

二、以“趣”激人——提升学习品质

1.就地取材,激发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同时影响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化学课上,学生最感兴趣的常常是化学实验,这是对形式的兴趣;考试后学生往往对成绩很关注,这是对结果的兴趣。笔者认为最可靠、最持久的还是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从而感受到地理学科的魅力。联系生活实际,关心学生身边的事,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式之一。

当重大地理事件发生时,在不影响学生认知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在顺序上稍作调整,构建适度开发的课堂,选择突发性的地理事件作为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社会现实问题的学习主题。如“余姚今年7月份的高温、10月份的特大洪涝、12月份的雾霾天气”,都是非常好的地理素材。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地理,感受地理的作用和魅力,学会用地理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使其真正对地理学科感兴趣,地理课堂更加有效度。endprint

2.适时追问,激活学生智趣

威林厄姆在“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一文中指出:“虽然思考是缓慢的、费力的和不确定的,人们还是喜欢思考——更精确地说,我们知道解决这一问题能够带来愉悦感后才会喜欢思考。”当解决了一个问题时,人的大脑就会奖励自己少量的多巴胺,这是一种对大脑的愉快系统很重要的、存在于自然中的化学物质。需要说明的是“这一问题”并不是太简单或者太难的问题,而是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难度恰当的问题。因此地理课堂需要创造“智趣”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成功感。

例如,“锋面气旋的判读”是“常见天气系统”的难点之一。许多教师常会先入为主地告诉学生由于锋面和气旋过境常带来阴雨天气,所以将锋面跟气旋连在一起,却没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将这两者结合起来的本质原因,也没有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没有将锋面与反气旋结合在一起。学生没有积极的体验,又怎能体会到乐趣?笔者的做法是首先投影展示锋面气旋和反气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低压槽处有锋面而高压脊上没有锋面;再追问:锋面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反气旋不能形成锋面?为什么一般气旋的西侧是冷锋、东侧是暖锋?学生通过一段“主动发现—探究思考—验证—再思考—总结”的“智力旅程”,获得正确认知,并能体会到愉悦感。课堂是产生智力乐趣的地方,激活学生的“智趣”使地理课堂更加有力度。

3.启迪心灵,激励内心志趣

“志趣”是志向与兴趣的结合,这是兴趣的最高境界,已达到十分稳定的程度。对学地理有志趣的学生而言,他们学习地理知识,就不是简单地停留在新鲜、有趣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层面上,而是与自己的远大理想联系起来。墨子说:“志不强者智不达。”没有坚强的意志和明确的理想,就会影响智力水平的发展和智力活动的顺利进行。良好的志趣品质可以使学生摆脱来自各方面的干扰,把注意、感知、思维等智力活动坚持下去,从而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能仅仅止于传道解惑,更要从地理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培养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的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人格。不仅日常生产生活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而且如今面临的人口问题、气候变化、资源限制、荒漠化、空气污染等诸多问题,无一不包含很强的地理成分。通过地理教学,将环境意识、忧患意识、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扎根于学生的情感和心灵深处,形成远大志趣。激励内心志趣,使地理课堂更加有深度。

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在课堂中积极创设“情”和“趣”的环境,不仅是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重视,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方法。当然,“情”不能只停留于情境,更需要上升到情绪、情感;“趣”也不能只着眼于兴趣,更要转化为智趣、志趣,从而真正把“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落实到实处。endprint

猜你喜欢

志趣智趣情绪
智趣游乐园
重阳有感
智趣羊学堂
智趣羊学堂
夕阳晚秋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zhi”趣盎然话数学
浅谈儿童钢琴弹奏“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