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水肿病的病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2014-10-27朱宝玉
朱宝玉
摘要:分析了猪水肿病的发病机理、流行特点、发病规律,提出要落实“防重于治”的方针,强化预防干预措施,采取多管齐下对症施治。
关键词:仔猪;水肿病;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8-0025-01
猪水肿病是由病原性大肠杆菌产生毒素而引起的,主要侵害断乳仔猪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疾病。其临床特征表现为突然发病,头部水肿,共济失调,惊厥和麻痹。该病的主要特点是胃黏膜下和结肠系膜水肿,因此将该病称为水肿病。该病是危害仔猪生产的重要疾病之一,发病率虽低,但病死率高达80%以上。
1 充分认识猪水肿病的发病机理和流行特点掌握其发病规律
仔猪水肿病病原为猪肠道中的溶血性大肠杆菌。健康猪由于接触病猪粪便而经消化道感染。当消化道处于病理状态下,抵抗力下降,肠道微生态失去平衡,溶血性大肠杆菌在消化道中异常增殖,产生大量毒素通过肠黏膜吸收进入血液,使血管的通透性增强,大量的组织液渗透到皮下和机体组织中,引起皮下和组织水肿。该病的发生和流行规律与一般传染病不同,有时突然一窝发病,病程短,死亡率高;有时仅有1~2头猪发病猝死,同窝其他仔猪发病较轻或不发病;有时仅个别仔猪猪零星散发。
刚断乳的仔猪由于消化功能不健全,消化酶活性低,胃酸分泌少,容易导致肠道内菌群失去平衡,使致病性大肠杆菌在肠道内大量繁殖,产生的毒素由肠道吸收,引发水肿病发生。该病的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3~5月发病较多,9~10月可能回升,此病春秋易发。常见于断奶不久(6~15周龄)的仔猪、肥育猪,而10日龄以下的仔猪很少见。
2 注重仔猪水肿病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的分析和研判,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
急性水肿病发病突然,患猪不食,眼睑、头部和颈部水肿,严重的可以引起全身水肿。病初有神经症状,表现兴奋、痉挛、共济失调,后期完全停食,卧地不起,头部、前肢、腹下肿胀,后驱麻痹,经过1~2 d即死亡。慢性水肿病与急性水肿病基本相似,病初及时对症治疗可痊愈,更多见的是患病后日渐消瘦,衰竭而亡。病程一般在2~4 d或更长。
解剖主要病变是水肿。胃大弯部和贲门部的黏膜层和肌层之间有一层胶冻样渗出物,严重的厚2~3 cm,水肿可波及胃底部和食道部。肠系膜是常见的水肿部位。全身淋巴结充血、出血、水肿。心包和胸壁腔有较多积液,暴露于空气后凝成胶冻。在解剖时发现,大部分急性死亡猪的心外膜、心肌有严重的出血斑。通常根据临床和病理特征及发病与流行规律容易确诊,确诊是科学防治的前提和基础。
3 落实“防重于治”方针,强化预防干预措施
(1)对发病猪群及时采取隔离治疗措施,对未发病的健康猪实行预防。服用呋喃唑酮每头可按0.25g,与饲料混合饲喂,1次/1 d,一般预防效果很好。
(2)要加强仔猪断奶前后的饲养管理,防止饲料单一化,补充富含无机盐类和维生素类的饲料,断奶时不要突然改变饲养条件。
(3)发现病猪时可在饲料内添加抗菌药物,如土霉素、新霉素、恩诺沙星、痢菌净、敌菌净等。可在仔猪10~15日龄免疫注射对应血清型的仔猪水肿病疫苗进行预防。
(4)加强饲养管理,要注意圈养的仔猪出窝后不能突然散养,会因运动加强导致抵抗力下降而产生水肿病。
(5)保持猪舍与运动场、用具卫生,经常消毒并保持干燥。
4 多管齐下对症施治,取得预期效果
仔猪出现神经症状后一般难以治愈,治疗越早、治愈率越高,后期治疗一般无效。治疗原则是抗菌消炎,强心利尿,加速排毒,减少吸收。对病猪可采用下列方法治疗。
(1)选用适当的抗菌药物。喹诺酮类抗生素(如恩诺沙星、氟哌酸、氧氟沙星),土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阿莫西林、痢菌净等有一定效果。
(2)对症治疗。早期应用盐类泻剂,在饲料中拌服(如硫酸钠或硫酸镁),有神经症状时可用50%葡萄糖溶液20~40 mL,或20%甘露醇50~100 mL静脉注射,同时注射维生素C 1 g和安纳咖15 mL,进行补液补糖,强心利尿治疗。
(3)在一窝仔猪中一旦出现水肿病,必须对全窝仔猪采取综合性的治疗措施,治疗一般原则是把缓解脑水肿放在首位,以恢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其次是抗菌、消毒、利尿。
(4)可采用中西医结合对症治疗,以抗过敏、消除水肿和抑制肠道致病菌协同进行,而且应及早诊断和治疗,以减少毒素的吸收,方能起到明显的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