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亩逐日
2014-10-27刘汉初
刘汉初
如果说“杂交稻之父”袁隆平培育“秆如高粱,穗如扫帚,粒如花生”水稻是以增产解决世界饥饿的话,那么名不见经传的汤俭民则“痴心愚想”的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培育出喷香可口的稻米,让寻常百姓餐餐吃上物美价廉的香米饭。
──题记
序曲:对天三问
在水稻王国里,家喻户晓的人物,无疑是功勋卓著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其实除他以外,还有无数个育种园丁,为解决世人吃饭问题,辛勤地耕耘在这个领域,默默无闻地奉献了毕生精力。其中就有一位自称“无名小卒”,却博得不少农艺专家赞誉、被大家爱称为“香稻愚公”。
就是他,这个原始学历仅为中专的人,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用瘦弱的肩膀挑起了本不该他挑的“国担”──香稻育种。于是,伴随着他成功培育出的系列香稻品种的推广应用,一位“垄亩追日育香稻”的新愚公形象,渐渐映入广袤的鱼米之乡──荆楚大地稻农心中。
他,就是与袁隆平先生一“湖”相隔的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农业局原副局长汤俭民。他是曾获国务院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的正高职高级农艺师。
或许在水稻王国里,人们只知道袁隆平,而不知道这位34年来痴情垄亩、搞出了大名堂的“香稻愚公”。就此引起笔者的采访瘾兴,但又不想炒别人的“现饭”,很想来个“破茧化蝶”,于是预先搞了个“另辟蹊径”的采访提纲。
也许因了这个“另辟蹊径”,触动了汤俭民的敏感神经:有人说我干的是别人不想干的蠢事,傻事。但谁都知道,寡淡乏味的食物没人吃,无香乏艳的花朵没人采。于是他连发三问:泱泱大国,为何高档香米主要靠泰国进口?为何广大消费者想吃香米却因价昂吃不起?为何我们自己不能研发出价廉物美的香米来?
就汤俭民这听起来仿佛对天发的一连三问,问得响如洪钟,问得气势不凡,似乎不是从他那单薄得不经风吹、瘦得像瓦片的身躯里发出来的,倒像从茫茫苍穹,砸向广袤大地的“天问”,让人震撼!
接着他滔滔如絮起来:他说这要从三十多年前,他还是个“毛头青”时说起……
一场农民卖粮难的“心痛”让他发誓做起稻香梦,从此──
一身泥水两鬓霜,蓑笠常伴蓑笠郎。
何时何事心中悦,秋色深处闻稻香。
──汤俭民诗抄
瞧他那副尊容
乍见汤俭民那副尊容,实在是不敢恭维,你看他的装束:常年头戴一顶风浸雨蚀、发霉带毛的草帽;身着说不上款型的服饰还难免泥花点子;脚踏一双长统胶靴,皮肤的黝黑从双手延伸到两条胳膊,如同粗糙的树枝,无疑那是霜风毒日磨砺的结果。所以毫不夸张地说,汤俭民比农民更农民,一年四季大约340天,在田间渡过,日晒里烤,风雨中淋,成为家常便饭,比一个农民下田时间要多出至少两倍。冬天,农民在可以享休农闲,汤俭民还要到海南“赶茬”育种。
然而,就他这副尊容谁也不曾想到,总是一身汗水一身泥地困在稻田里,晒在烈日下,淋在风雨中。特别是炎热的夏季中午,此时水稻开花,他每天这时要给稻株授粉做杂交,不得不将午休程序删除了。他不是一天这样,也不是一年这样,而是年年这样。他已默默地把生命中最精华的34年,慷慨地撒向了垄亩!尤其从1996年破格晋升为高级农艺师起,他就像“拼命三郎”,一头扎进“香稻王国”,成了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先后被央视新闻联播“劳动者之歌”、《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宣传报导。2005年10月8日,孝感市委作出在全市开展“向汤俭民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后,孝南区农业局也跟着鲜光起来。以致这次采访,他本人显出几分迟疑和婉辞时,现任局长赵福初展现出一种力荐的大局情怀。
至于大众授予的“身边的袁隆平”、“湖北的香稻王”、“香稻王国的掘金者”等比比皆是。更有趣的是,农民赐给了他“香稻愚公”这个雅号。为此笔者借采访之机,谐韵一句非常流行的俗语: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试着给他“颁发”这项“众口碑(杯)大奖”。
心痛发自肺腑
自古民以食为天。上世纪20年代,开国伟人毛泽东把吃饭问题更摆到了“天字一号精神”位置,出语惊天地问:世界上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
而今一位平凡而普通的农业专家在本文序曲的三问,竟然是在经济富裕,温饱问题得到解决的条件下,为何不可以让广大百姓,吃得更“香”更甜更美呢?
这又是汤俭民的一个“自问”。循着这一问,笔者叩开了他内心深处的梦──选择香稻育种并非一时心血来潮。话得从上世纪80年代初说起。随着农村生产责任的落实,农民种田积极性高涨,粮食连续丰收,于1984年首次出现了“卖粮难”,农民增产不增收。特别是湖北稻米因品质较差,更是雪上加霜。“鄂米不好”,几乎成了外地米商的“不约共识”。曾在需米较多的昆明大米市场上,有些商家竟然挂出了“好消息,今日无鄂米”的牌子来吸引买主。那年汤俭民回乡过春节,父母也伤心地说:“稻谷堆在家里无人要,一年的指望,变不了现,年不好过啊!你当农技员,能不能弄点好吃好卖的良种回来?”他只好点头承诺,心中却极度无底。他觉得责重于山。这个极不平凡的春节,他作出了郑重选择:潜心研究种子,暗下决心向父母兑现承诺,一定要让稻米实现好吃好卖好收成的梦想,让天下父母不再为谷多而发愁。从此,汤俭民选择了一顶和普通农民毫无二致的草帽,放弃了风不吹日不晒雨不淋的优越条件,以这顶“光灰”的草帽替换“大家”头衔,开始筑起漫长而又艰苦的“香稻梦”。
学问不俗蓑笠人
汤俭民的《蓑笠郎打油诗集》里有这样一首诗:“一生育种多艰辛,但求香稻播万顷。多亏蓑笠桂冠戴,任他烈日风雨淋。”如此粗犷的蓑笠人生,是怎么登入香稻育种王国这座大雅之堂的呢?的确,对于1980年毕业于孝感地区农校、仅具中专学历的他来说,要想解决香稻育种这道难题,光凭勇气和吃苦耐劳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操作技能才行。怎么办?他终身抱定了一个字——学。或许就是在“兴趣”这个“最好老师”的指导下,他坚持边干边学。从1985年起,花了约八年时间,参加了华中农业大学农学系函授专科和自考本科学习,先后获专科和本科毕业证书,并获学士学位。除了系统的学历学习以外,他更看重的是:“围绕自研领域,坚持唯用而学,因为人生苦短,精力有限,所以学必专攻,学必适用。”他采取订阅专业杂志、上网获取信息、向专家拜师、向同行请教、向农民取经、向实践求真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他还特别注意,学习一些书本上没有但很有适用价值东西。三十多年来,为了不断提升学养,他自立六戒:“戒烟、戒酒、戒棋、戒赌、戒闲、戒吹牛”,养成了书本随身带,有空必研读的习惯。正因为他养成了终生好学、有目的而学的习惯,他这只天生笨鸟,也能振翅晚飞,翱翔于稻国天庭。“虽为粗俗蓑笠人,但也不辱学问雅。”
两个不对称的比例让他寝食不安。很想创造奇迹却遭人揶揄,他却不信邪……
世界稻谷华占三,米冠却被泰国揽。
毕生育种力赶超,誓将香稻播宇环。
──汤俭民诗抄
汤俭民从事的育种材料多达一万多份,分区标号栽插到孝感100亩和海南50亩的育种田里,从播到收不能出丝毫差错,且每份材料记录和选收,都得“按图索骥”亲手做。所以一年到头总有做不完的田间事。有人说他放弃舒适的办公室不坐,偏要跑到日曝雨淋的稻田里搞育种,干别人不想干的傻事、蠢事。他缘何非要一条路走到黑,痴迷搞香稻呢?
因为他深知,可口怡人的天然香米饭,不仅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稻米家族中的珍品,也是世界各稻米消费国的佳肴。他还对以稻米为主食的不同类别的人群,进行了认真调查,约80%的人喜欢吃香型米饭,20%的人反对或不感兴趣。既然是绝大多数人需要做的事,那就做定了,绝不会有错。
他还到市场反复调查,发现普通米难销,优质米俏销;籼米难销,粳米俏销。特别是小巧精装的泰国香米,在满目的散装国产米中,成了“鹤立鸡群”的牌子,不仅十分畅销,而且价格是普通国米的2-3倍。汤俭民也花高价购了一袋泰国香米,吃了几餐,口感的确一流,品质无可挑剔,其色香味让他久久难忘。他还了解到,我国是一个产稻大国,稻米总产约占世界稻米总产的三分之一,而年出口量仅占世界总贸易量的10—15%;而泰国稻米总产只占世界总产的5%左右,可出口量占世界贸易量的三分之一,成为世界稻米出口大国。原因之一是泰国生产出了世界公认的优质香米。而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长期以来水稻育种必须以高产为主要目标,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满足人民吃饱始终是头等大事,因而香米生产相对滞后。
尤其是这组极不对称的数据,让他更加坚定了“毕生育种力赶超,誓将香稻播宇环”的信念。
就此笔者撵着话柄问:既然大家都知道,这是个吃力不讨好的“傻事”,为何你却如此着迷?而且你身为副局长,具有分管一方工作的优越,既可以发号司令又可以指挥三军,为何偏要亲自下田动手干呢?
你听他怎么回答:是的,即使我不这么干,13亿人也不会有意见。何况我不是“智叟”,只能当个“杞人忧天”的愚夫。就算这项工作是愚人的事业,那就让我当个移山的“愚公”吧!
原来答案在这里,且掷地有声!他重复了几次。
笔者索性顺其自然称他“新愚公”。但又循其思想内涵不无置疑地问:“愚公移山”的基本思想体现在“不畏难、不畏苦,子子孙孙挖山不止”的精神;而你利用遗传基因改变水稻属性,打算也让你家子子孙孙挖山不止?
汤俭民笑了笑说,人各有志。我儿子虽然另有目标不再“挖山”,但我的“师徒团队”可谓江山代有人才出,以我为始,徒弟们接力,徒子徒孙,一代一代搞香稻,尽管困难重重,但都作好了攀“难山”,越“香岭”的准备,直到天下人都吃到香稻为止。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这座“山”有多高,又是怎样“移”吧!
笔者从汤俭民长期累起来的稻种库发现,各种香稻育种资料达万份,而每一份都有不同的性状,如高产、抗病、耐湿、抗瘟、香度、外形等,通过杂交组合形成更好性状的品种,由此排列组合出来的,更是天文数字。
说到这里,汤俭民还用《穷和尚与富和尚》的经典故事。而他“以身代仪”的实践,岂不正好验证和延伸了这个故事的深刻内涵,如果等待条件再“求佛”,黄花菜都凉了。
啊!听着他的讲述,才知道他以愚公移山精神育香稻的道理!而且在“移走难山”中,不知有多少学问要他去攻克,有多少节假日仍在稻田折腾,有多少加班加点甚至通宵达旦去面对……
为了化“蠢傻”为神奇,在至今还没有快速测定稻米香味仪器的情况下,他就发扬愚公精神,以最蠢笨的土法,完全靠自己的嗅觉和味觉来识别香味。但因人的嗅、味觉往往在深夜和清晨最灵敏,他就起五更,睡半夜,来鉴定水稻的香味,以便准确选择。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经长期训练,练就了一身快速鉴定香味、准确选择香稻的绝活。掌握了稻米香味的遗传规律。如此痴迷的从事香稻培育,不就是为了他的那个誓言:把天下人饭碗弄得香香的,把一日三餐的生活搞得甜甜的吗!
把种子当儿抚,稻儿表现出色,稻爸自然高兴,于是由衷吟出——
无边陇亩金秋日,香稻爸看香稻儿。
稻儿丰硕表现好,稻爸心潮逐浪高。
──汤俭民诗抄
在水稻育种行业,有人这样形容其难度:“十月怀胎能生孩,十年苦累难出种。”因为两个有差异的亲本稻株进行杂交,其后代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异,按照育种目标,至少要精心培育八代才能育出一个稳定不变的品系来。既使冬天到海南种植一代也要四年时间。育出的品系通过品种审定这一关,必须经过五年才能完成审定机构规定的各种试验程序。即,培育一个最简单的常规品种最短也要九年,培育杂交稻时间就更长了。
业内人都知道,稻米香味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把不香的米弄香这并不难,但把天下米弄香,并非易事。而汤俭民培育珍贵的香稻品种,更是难上加难。其原因:一是大多数香稻资源伴随有低产、倒伏、感病等许多不良性状,要想去掉这些不良性状,获得既品质香优,又高产多抗、适应性好的香稻品种,那就无异于大海寻针了。二是优质香米,仅仅有香味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求整精米率、色泽、垩白率、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口感等综合指标必须达标。三是不同区域的人群,对稻米口感的要求截然不同,即存在着极难解决的“众口难调”问题。四是不同地区应用的品种类型也各不相同,全国应用的品种至少也有大几百个,要把这么多品种变香,那更不是件一蹴而就的事情。还需说明的是:香味在通过品种审定时,并不是必要指标,即有它不加分,无它不减分。目前选育无香品种通过审定这一关就极其难了。而汤俭民竟然还要把吃力不讨好的“香味”带在身上去闯关。这无异于跳高运动员,背着一个没有意义的沉重包袱起跳。但即便是这样,他没有要求裁判降低标准,而是凭更多的付出来跳过。业内有好心专家问他:“人家都是轻装起跳,你何苦要背着包袱跳高呢?卸下包袱,你的成果肯定会出得快些。”他却回答:“我恰恰看中的就是这个包袱,对百姓有益,如果没这包袱我就不用跳高了。况且我要的不是什么成果,更没想成为什么专家,而是香米究竟能否普及。”
就在汤俭民说出这话的当天,他突然灵感骤发,随口吟出内心的感慨:
守望垄亩三十年,为育稻儿哪敢闲。常恐天时不作便,祈风唤雨又拜田。
是的,为了培育香稻品种,他克服千难万苦,像候鸟一样,追着太阳赶,怀揣种子跑,南繁北育。人生的时时刻刻像抚婴儿般地侍弄种种苗苗,唯恐一丝闪失,一直坚持到今天。毫不夸张地说,他花在育种上的精力超过了抚儿的百倍。他把种子当儿抚,却把亲生儿子当草芥。儿子汤耕从出生到长大,从上学到参加工作,一切哺养陪护全由妈妈包揽。谈到爸爸的功劳时,儿子给他打零分,却给妈妈打满分。儿子成绩平平,高考只能上三本。对此他深深觉得亏欠了儿子。他只好饮恨自己:子不优父之过啊!
功夫不负苦心人。在领导的支持和热心人士的帮助下,他率领团队潜心研究,用汗水和智慧,培育出了一系列的优良“稻儿”——鄂晚15、鄂晚17、广两优香66等13个水稻新品种(其中11个属香稻),均通过了省级以上审定。其中六个获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证书,五个获武汉市科技成果证书。鄂晚15获农业部颁发的植物品种权证书(即专利)。特别是他主持培育的广两优香66于2012年通过了国家审定,并被农业部确认为“超级稻”(即水稻品种最高荣誉,湖北省累计仅四个获此殊荣),该品种连续三年被省农业厅确定为中稻主推品种(其中2014和2013年均排名第一,2012年排名第二)。其中鄂晚17的育成,填补了我省无自主培育一级香型粳米品种的空白,自2006年审定以来,一直被省品审会确定为本省粳稻品种创新的“擂主品种”(即对照),这是一份极其难得的荣誉。在极其艰苦简陋条件下,他培育出了这么多珍稀的香稻品种。这足以能让许多大专家也刮目称羡的系列成果,却被这个“土专家”当成心爱的儿子抱回了。而他却平淡地说:只要农民欢迎这11个儿子的话,我就不觉得“儿多父苦”了。当他育的品种给农民种植表现好的时候,他非常高兴,犹有“父以子荣而荣”的感觉。2011年毛陈镇大桥村农民周尚文种了他的香型粳稻品种鄂晚17,共260亩田,一下子比上一年增收了四万多元。老周高兴极了,非常感谢他。于是他在日记里这样记述了此事:
2011年11月5日,今天到周尚文家,看到我育的香稻品种表现很好,能让老周非常满意,我也十分高兴。能为农民做点有益之事,我就很满足了。因为我的人生理念是:“把农民当父母,把种子当儿抚,把自己当农夫”。我觉得这辈子受苦受累,把种子当儿抚,非常值得。为此,特有感如下:
无边陇亩金秋日,香稻爸看香稻儿。
稻儿丰硕表现好,稻爸心潮逐浪高。
伴随一个个香稻品种的诞生,汤俭民的理论成果也不断积累,近30年来,他在国家、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科技论文47篇;获奖论文十多篇。
“群愚”凭智慧和汗水填写《考绩表》,为之自豪而吟——
农事闲忙分季节,秋收冬藏耕夫歇。
育种郎君哪有闲,冬怀种子去南国。
为求禾苗有温热,病痛劳累怎顾得。
南来北往追日月,夸父得知也愧色。
──汤俭民诗抄
汤俭民不仅自身当愚公,还带出了一帮“小愚公”,既有徒“弟”毛惠民、付成俊、张远武,还有徒“妹”陈庆元、赵秋兰、颜玉萍等,从而形成了一支“群愚移山”无畏苦累的师徒团队。
为加快育种进程、快出香稻品种,汤俭民团队每年秋收之后,不是象农民那样秋收冬藏有闲歇,而是怀揣种子、追赶着太阳、移师海南,进行加代繁育。这里除了冬天气温比湖北高,但条件更艰苦。住在简易的农房里,农活亲手做,吃喝玩自己管下。最难的事有三件:一是播前清种。一万多份种子的装袋和登记,日夜连轴转也得十多天。且难免呼吸到种子上散发出的大量灰尘,所以每次清种后都咳嗽不断,对身体摧残极大。二是田间隔离打围。每遇雷雨交加时人家往家避,他们却冒着雷雨往田里跑,怕因风雨摧毁围子,造成串花授粉 “私定终身”。三是人工授粉。海南的3、4月和孝感的7、8月每天中午正好水稻开花,此时他们却每天都要给数百“单身”稻株进行“合法婚配”。头上骄阳似火,脚下水蒸如沸,农民们都回家避暑了,他们却要忙于授粉杂交,忍受热、累、饥、渴,忙到下午1点以后才能回家吃中饭,每次到家都是衣衫透湿。
不妨权且从这支师徒团队,挑出一位以窥豹一斑。2000年,刚被提拔为本局人事股长的毛惠民,完全可以坐在机关,过着“风不吹、雨不淋、不脱鞋袜有饭吃”的安逸生活。然而在汤俭民的感召下,他动心了。屁股没坐热的那张办公椅舍弃了,同师傅一样脱掉鞋袜,探寻香稻品种。家人和朋友都说他是“饭锅往粥锅跳,吃疯了”。对此,他的领导,先是目瞪惊疑、后是点头赞同。从此步入了漫长的垄亩生涯,从早到晚、一年到头、永无休止地忍受着苦累艰辛,挑着“香稻育种田间试验”这副繁重的担子,走过了15个春秋。每年单位述职考绩,他都在海南,总是误过了述职报功的机会,所以他的考绩档案几乎是空白。但无情的风霜对他却格外眷顾,把一副“农夫尊容”早已精雕细刻、复制到了他的面容──“泥腿汗背黑脸庞,干部变成农夫样”。
数据说话,成果发言,奖章作证,不得不服。师徒团队常年挑着“香稻育种田间试验”这副沉重的担子,在泞泥的垄亩上,在污浊的稻田里,他们精心培育的香稻品种,在全省累计应用达到八百余万亩,为农民增收十亿余元。
“群愚移山”竟流了多少汗?吃了多少苦?有多大业绩?没人说得清。却有人给他的师徒团队咏诗赞美道:
不顾自身不顾家,偏到稻田踩泥巴。翘首他日饭米香,宁浴风霜披烟霞。
这一切,难道非要从档案袋里,掏出那张亲笔填写的《考绩表》么!
当笔者想起采访上面汤俭民讲的几句话:让天下寻常百姓餐餐吃上喷香可口的大米饭,把大家食欲搞得振振的,把一日三餐的生活搞得甜甜的,以为是一种“豪言壮语”而已。如今权且撇开为农民增收10亿余元不讲,翻开几年来的成果仓库,摊开来之不易奖证对照,再联想他的“愚公论”,不得不服,像愚公移山那样,让他和他的弟子一代一代传下去,两个不对称的比例,正在他们手中,创造和继续创造着颠覆的奇迹!
汤俭民借《人民日报》当着全国人民如是说——
我是普通一农夫,农民都是我的父母,种子是我的儿子,感谢领导的支持和热心人士的帮助!
自古愚公励志大山移,喜看青竹变琼枝。三十多年来,汤俭民,这位被大家赋予“香稻愚公”特殊称谓的正高级农艺师,和后来在率领师徒团队,刻苦攻关,励志移山,终于移开了矗立在面前的一道道“难山”,越过了一重重险峰,“琼枝”成果压断桠,且价值不菲──
从实际推广应用效果看,他主持培育的品种,在湖北省累计应用八百余万亩,为农民增收十亿余元,为推动农业科技进步起到了促进作用。近几年又培育出了与我省水稻生产相配套的早、中、晚、籼、粳、糯一系列的优质香稻新品种。目前还有七个系列香稻品种正在参加国家和省级区域试验,将有望陆续通过审定,应用于生产。
从科研利用价值的定位性看,通过汤俭民这些年的努力,对香稻的选育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探索和廓清了香味的遗传变化规律和鉴别方法,较为熟练地掌握了香型品种的选育方法,在技术上不会再走弯路;同时获得的近万份具有香味的育种材料,为今后源源不断培育出新的香稻品种,并向纵深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为此,各级组织给了他一系列的荣誉。2011年底,国务院授予享受全国劳模待遇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1991年获省劳模;三次获湖北省委授予的“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4年获农业部授予的全国农技推广先进个人;2005年10月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农村科普工作先进个人”;2009年10月获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授予的“中国好人”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还先后获农业部丰收二等奖,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地(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四项、三等奖三项,县(区)级科技奖五项。2013年10月在孝感建市20年纪念会上,他一人荣获市委、市政府授予的两项大奖,即“孝感建市2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先进模范人物”和 “第三届孝感市突出贡献人才奖”。2013年春,孝南区委区政府还特地为他一人独辟奖项,破天荒地授予他“孝南区突出贡献人才特别奖”。 1996年破格晋升为高级农艺师,2009年晋升为正高职高级农艺师,2002年被评为省政府津贴专家。
是的,30年“香稻梦”,“香稻愚公”梦犹酣。2012年初,退居了二线的他,完全可以“洗脚上岸”,呆在家里“养尊处优”。但他觉得“梦尚未圆,怎敢撂挑?”依然丝毫不怠,置身泥土,执着地守望着那片垄亩,忙碌在稻禾丛中,期盼着圆梦之时:把丰收布满大地,把香饭献给万家。
他这个“小人物操国心,瘦弱躯怀万民”的情怀,历经了34年的校验,至今仍无丝毫走样。但让他愧疚至深的事,莫过于对父母的亏欠。从他如下打油诗里,也可窥视他内心一斑:“为育种,难回乡。欠孝心,何时偿?自愧不是好儿郎,多谢父母都原谅。日也忙,时也忙,忙来忙去为哪桩?百姓若满意,我心才舒畅!”“梦里还乡今为真,寸草寸木牵寸心。儿郎多想住几天,好让老母唤乳名。” 从他“孝的亏欠”主题日记里,还发现这样一段故事。他母亲年老多病胃口差,就萌生了包括为天下父母培育“良食”的意愿,这也许是他决心从事香稻育种的另一个原因。但只要能回家就要带上为母亲培育的“香米”,弥补不能身边尽孝的“亏欠”。今年初春,汤俭民好不容易抽空回孝昌看望81岁的老母亲,特地带了20斤香米,老人异常高兴,袋口一解,母亲就连夸好香好香!就拿了三个小塑料袋分袋装存,以保浓香持久。但分袋时散落了几粒在地,汤俭民没在意,母亲却伏下身子用颤巍的手指一粒一粒地拈起,还边说,粒米来得不容易,亏你辛辛苦苦培育,丢了可惜啊!这话顿时让儿子脸红,他急忙蹲下来帮母亲一粒粒拈起来,还认真地数了一下,共计25粒,放回了袋子,母亲才满意了。汤俭民感慨不已:“母亲啊,您又一次用言传身教给我上了深刻一课,您一生勤劳、节俭、吃苦、永远是我的榜样!” 并写了《老母节俭垂范》有感一首:“一生节俭为家计,丝毫物用倍珍惜。今日躬身拾粒米,永远训儿成范例。”
难怪汤俭民借2006年5月27的《人民日报》当着全国人民说:“我是农夫,农田是我的舞台,农民是我的父母,种子是我的儿子,感谢领导的支持和热心人士的帮助!”
汤俭民就是这样,赋予香稻培育更新的内涵。权且从汤俭民一些饱蘸激情、诚表衷肠的诗作中,略摘二首育种有感,作为他垄亩生涯而无怨无悔的真实写照。
育种有感一
清早下田露湿衣,晚上带回一身泥。
晴日总是汗浃背,雨天常成落汤鸡。
多谢双双手相助,幸有丛丛禾绕膝。
若得种优农家喜,何须诉说苦与累!
育种有感二
愚公守拙君莫笑,更有愚者育种苗。
垄亩生涯何所憾?稻谷遍香慰自饶。
责任编辑/卢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