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民医生”老谢

2014-10-27萧根胜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4年7期
关键词:老谢医生医院

萧根胜

一、“看病是个良心活儿”

在郏县,一提到老谢,许多人就自然会想到县妇幼保健院的儿科大夫谢守祯,就连周边的宝丰、禹州、汝州等县市里的不少老百姓提到他时,也有说不出的敬慕和感动。

谢守祯,1935年出生在郏县薛店镇谢庄村一个乡村医生的家庭中。他自小聪颖,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是班里的尖子生。1965年在县高中毕业时,因一个小小的“政治”意外,本届两个班70多名的同学80%被录取,仅考入北京知名大学的就有8人。

而这位校学生会主席却名落孙山,回村当了一名民办教师。六十年代的农村民办教师,已是青年人心神向往、趋之若鹜的好差事。

然而,这不错的差事却没能湮没老谢自小从父亲行医中润养的医学兴趣。

1968年春,在一位亲戚的帮助下,他到河南中医学院禹县门诊部学习一年多后,回乡当了一名赤脚医生。

1979年全国恢复统一招收中医师,老谢凭着平时刻苦自学的知识,一举获得成功。

那时,处在而立之年的谢守祯,已是四个孩子的父亲,上无兄下无弟,家中还有父母双亲。他喜获中医师资格后,全家人都期望他能在这而立之年立好自己的位置,即使不在县城医院有个职位,至少能在本乡医院当个医生,也好照顾家庭。却没想到一纸分配信把他安排到了山高路远的茨芭乡卫生院。全家人一时茫然、嗔怨,就连从不怨天尤人的父亲也有点不大理解:“孩子,你咋去那儿呢!”老谢却轻松地对父亲说:“我是医生,不管到哪儿都是给群众看病。”

茨芭,从字面可以看出它的荒凉和偏僻。这里地处三县交界之地,山高沟深。两千多年前,老子聚众在莲花山上传授《道德经》,独具慧眼热恋着峭山寂寥和奇石上盛开的白莲花。九百多年前,苏东坡临终嘱弟归焉嵩山余脉之下,看重的是这里的奇山毓秀,旷野超然。然而多少年过去,圣人伟人的眷顾并没有改变嵩山萁峰的嶙峋和上中下三蛇山凹凸的对峙。这里仍然荒僻、贫困。在这里,老谢一干就是七年,而且他还干得有滋有味。

当时的乡卫生院,条件差,医生少。老谢是院里的业务骨干,对儿科又比较熟悉,他的诊室往往患者盈门,每天坐下就难以站起身来。

在这认真而繁忙的工作节奏中,老谢给人的印象总是一团和气,笑口常开,早喊早到,晚喊晚到,对轻重病号都一样认真负责。

茨芭山高路远,有些村出山就没有路。山里的病人到乡卫生院看病的艰难常使老谢心生怜惜,见到病人他第一声问的不是病,而是哪个村的,咋来的,吃饭了没有……一下子让病人觉得像是到了家。然后才是望闻问切,而且是亲抚轻摸,让病人思想放松,感情拉近。尤其那些哭闹踢跳的儿科病号,在老谢的几番逗趣、亲昵中,情绪很快稳定下来。他因病施治,用药简便,不让群众多花一分钱。慢慢地,这里的百姓都知道乡医院来了一个好医生,老谢的诊室外面渐渐出现了长长的排队候诊的队伍。这队伍里有本乡的,也有他乡的,还有外县的……

茨芭山区当时是郏县有名的穷地方,缺钱看病的群众不在少数。有些患者找到老谢看病就是看看得的是啥病,用哪种偏方可以治治,最好不要花钱取药。

有一天下着小雨,一个老汉用架子车拉着老伴到卫生院找到老谢,看后确诊为肺炎,必须打针治疗。老汉很无奈地说,能不能说个偏方给她治治。老谢开了药方后从衣兜里掏出20元钱,对老汉说:“大婶子得的是急性病,不打针不中。这钱你拿住,先去取药吧!”老汉迟疑了一下,老泪纵横地说:“谢医生,茨芭山上急人(没钱人)多了,你能帮得起?”老谢站起来,给老汉指了指药房位置后说:“我会尽心的。”

“尽心”,谁都会说,但要付诸行动,很多人就不一定能做到,至少是不一定做得那么好,尤其在茨芭这样的山区卫生院,要为群众“尽心”就不是说说那样简单了。

1981年初夏的一天,在乡直单位上班的魏春义接到家里来信说,母亲胃病犯了疼的几天米面难咽。魏春义的村庄叫京鱼嘴,在一脚踩三县的三管山脚下的深山沟里,是茨芭乡最远的地方,而且没有拉架子车的路,人来人往靠步行担抬。魏春义要走到家把母亲接来还得一天的时间。老谢听说后立即表示:明天是星期天,病号少,咱俩去你家里给老人看病。

第二天,老谢和魏春义起了个大早,翻山越岭,烈日当伴,中午赶到京鱼嘴。躺在床上的老人看到汗流浃背,风尘仆仆的谢医生来到她的面前时,分外心疼而难受地说道:“孩子,你咋让人家医生走几十里山路来给我看病啊。”老谢满脸笑容地说:“大娘,当医生就是为病人跑路看病的,再远的路俺也愿意跑!”老太太望着老谢那张和善朴实的脸,病情好像好了一大半。

老谢常说:看病是个良心活。出身于一个名医之家的后生,在干这个良心活时常常激情似火,柔情似水。他白天坐诊,晚上还要出诊。山区的路高低不平,山区的夜晚清寂阴森,但只要有人找,哪怕是捎个口信,老谢就毫不犹豫地背起药箱打着手电匆匆上路。遇到刮风下雨,他也会深一脚浅一脚的摸着走到患者家里……

几年后,当他离开茨芭卫生院时,为他送行的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不少人热泪盈眶地说道:“谢医生,俺真的不知怎样地感谢您啊!”

茨芭群众记住了老谢,记住了老谢在这穷乡僻壤,风雨无阻所干出的“良心活”,同样,老谢也没有忘记这山里的人。

二、“找老谢看病俺放心!”

1985年,已晋升为中医内科主治医师的老谢回到薛店乡卫生院工作,而后任副院长、院长。在这近20年的基层医院岗位上,老谢怀着对医务工作的痴迷和对患者的慈爱,创造了一个乡村医生人生事业的新辉煌。

老谢不惑之年调回本乡卫生院工作,接着又提拔到院领导的位置,这是组织对他的关怀和照顾。他一、两年里不进城,没有“机会”找领导沟通。但他的名字、他的医德不仅给当地群众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记忆,也萦系于领导的脑际。当时,老谢四个子女已到就学就业年龄,大女儿又因病退学在家,父母亲都是七十岁左右的老人,需要他这个独生儿子守在身边。所以组织在考虑他调动他工作的同时,对他这个一心扑在工作上的医生也给予了提拔和重用。

组织有这样的关怀与照顾,老谢却把这样的关怀和照顾变成了加倍做好工作的条件和动力。

他回到薛店后,就把医院变成了家,直接把床铺搬到了医院里,并且将自己的寝室安置在门诊楼上。这样方便了患者,给老谢就诊也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但却给他带来了更多的繁忙和辛苦。老谢知名度高,又住在门诊楼上,几乎每天晚上都要被患者叫醒好几次。有一天晚上,老谢清楚地记得整整被患者叫起来11次。晚上叫起来这么多次,还有时间休息吗?结果是病人好了,老谢却感冒了。爱人看他高烧不退,忍不住地埋怨:你都五十来岁的人了,也该学会照顾自己了。老谢身上发着烧,脸上却笑着说道:“咱医生的命就是照顾病人啊!”

1994年,老谢当上了薛店镇卫生院的院长。当上院长的他显得更加繁忙了,他不仅坚持用制度管人,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人、感召人。医院里的事儿他得考虑如何做,一天到晚一屋子病号更得让他看。医院离家只有一二十分钟的路程,他平时吃住在医院,没有急事不回家。星期天偶尔回去一次,也是他前脚到家,病号后脚就到,家里又成了他的门诊部。有时,远处的病号老谢还要让他们在家里吃饭哩。这时候,非常贤惠的爱人也忍不住地说:“走吧,走吧,你回来还不如不回来!”

老谢就更少回家了,他有了不回家的理由。可是,他毕竟是一家之主,有些事儿还真得让他回去做主。

儿女们大了,需要有房子,家里原有的几间土屋也都该修缮了。老谢在茨芭工作时家里曾盖三间北屋,下地基时是个星期天,他在家停了两个小时,就对爱人说:“重大问题请示咱爹,小事情你自己做主。”一个月后,房子盖起了,该搬家了,妻子捎信要他回去。他却说:“这几天太忙,回不去。”星期天,老谢抽空回家时,新房新家已在亲戚邻居的帮助下安置就绪了。老婆埋怨着:“你这个有功之臣总算回来了!”老谢笑笑没说话。他的笑是一种舒心和轻松的笑,也是对妻子埋怨之声的一种歉疚。后来老谢家里又相继建了东西厢房,两次建房他给妻子李花素说了相同的一句话:“干这事,你比我强。你能把堂屋(北屋)盖好,就能把厢房盖的更好!”爱人哭笑不得。她太了解自己的男人了,对这个把医院当成家、把病人当亲人的男人,她有些许无奈,但更多的是理解;她也有几多埋怨,而更多的是在老老少少、干部群众对丈夫的赞誉和敬重声中所感受到的那种自豪和满足。

熟悉老谢的人,知道他看病有“三不”:一是通过望、闻、问、切能判断病情的不用仪器做检查;二是可以在门诊治疗的不安排住院治疗;三是常规药能管用的不用新药贵药。其实他还有两个“不”,就是能不吃药的尽量通过调整饮食加强生活调理解决问题,可以吃药治疗的就不能打点滴。有一年春节期间,一位妇女带着孩子来看病。老谢看后认为,节日期间小孩饮食没节制,肠胃不好,造成轻微拉肚子,让患儿近两天坚持适量吃点蒸馍,多喝白开水就行了。独生子女宝贝蛋儿,孩子有病不吃药能行吗?老谢就说,重在调理,能不花钱就不花。

老谢常给医院里的同事们讲,老百姓还不富裕,能为患者家庭节省一分钱也是对他们的帮助,要把为患者省钱当成咱们的一份责任。老谢这话就像钉钉子一样,先在自己身上钉,然后再引导他的下属。他平时的处方一般是几块钱、十几块钱,找一张20元以上的处方就很难。

小处方里饱含着人间大爱,更引来了患者的悉心向往。老谢为了让找他的患者都能看上病,也为了他常说的“医生在给病魔赛跑”跑出好结果,他把每天的时间用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住在医院,没有固定作息时间,无论早晚,只要有人喊,就马上到。夜间的病号曾使刚进医院的年轻医护人员心里烦,老谢就说:不是病急病重,谁会半夜三更跑到医院来。越是这时候,越要动作快,细心看,不然就会误诊,甚至会出人命。人命关天,这是咱们的天职。

老谢作为儿科大夫,还有个“三不离”:耳不离听诊器,手不离压舌板,身不离诊断室。他的理念是:医生和病人都在与病魔赛跑,早一分钟给病人诊断,患者就少一分痛苦,家属就少一分焦虑。为了减少外出,节省时间,老谢饮食清淡,为的是少喝水,少去厕所。不论上午下午,病号看不完不出门诊室。偶尔出来一次,十有八九就是哪个拉肚子的患儿又拉他身上了,他不怕臭,别人还怕臭哩,他必须出来洗洗不可。

宝丰县赵庄镇大韩村村民解存,一家三代19口人,甚至包括她娘家的十来口人,有病都找老谢看。这位年近七十的老人说:找老谢不光是省钱,关键是看的好。郏县薛店镇张庄村的吴玉香,儿女小的时候,有病就找老谢。现在孙子头痛脑热也找老谢,她说,孩子们的病,经老谢的手一摸就知道啥病,俺老俩口有病也要找这位儿科大夫。有人说:老谢恁忙,你这老头老婆找其他大夫不中?吴玉香说:找老谢看病俺放心!

“找老谢看病俺放心!”这是发自百姓心底的声音,是穷尽汝河之水也换不来的一句乡音。也就是这样的乡音让老谢几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

老谢德医双馨的大名传遍四面八方,不少医疗机构纷纷前来招贤。有的以职务相邀,也有以高薪聘请,老谢一一拒绝。他说,我是农村医生,不能离开农民,给农民看病我心安理得,幸福快乐。后来,成为党的十七大代表的县妇幼保健院院长周慧敏更为老谢的一系列的事迹所感动,语重心长地对老谢说:你医术精、能力强,不为名、不图利,百姓都敬重您,你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到县城专业医院为全县更多的患儿看病啊!

“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全县更多的患儿看病?”老谢的心动了,这不正是自己追求的目标吗?这一次,他真的要动动了。

三、“我怕凉了他们的心”

2004年,老谢告别了他昼夜不曾离开、倾注了满腔热情的薛店卫生院,来到县妇幼保健院当上了儿科主任。他觉得自己的责任更重了,这责任不仅是儿科主任的职责,更是老百姓的期盼和患者的那种发自肺腑的信任。由于他的为人、他的医术,尤其是他那种让百姓敬佩感念的美德,加之医院平台地位,找他的病号更多了,每天一大早诊室前总是挤满了患者。

为了给老谢创造好的诊断环境,院领导专门给他派出两位导诊服务人员,守门叫号,单人单诊。这样的安排,让老谢的诊室内减少了大人的争挤和患儿的哭闹,确实安静了许多。而当老谢看到那些几十里赶来看病的患者及家属扒着窗子往室内看望的那期待的眼神,他心软了,甚至软得有些难受。他似乎感到了人心的隔膜、感情的疏远。第二天中午,他找到院领导谢拒这种关心,取消这种限制。他说:病人大老远找我来看病,我咋能不让进屋呢!我怕凉了他们的心!让他们坐在我的身边,我心里才踏实。无奈,院里的限制只能取消。

世间百态,炎凉多多。很多人都有或大或小的气场,有些人的气场让人进入后,心境会“晴天转多云”,“多云转阴天”,有些人的气场会让人“一头雾水”、懵懵懂懂,有些人的气场干脆使人一言凉到背、一语伤到心。而不少人的气场则会使人“阴天转晴”、阳光融融、相见恨晚,甚至荡气回肠、痛快淋漓,终生难忘。老谢的身上就有这样的气场,这气场像磁铁,似春风,如阳光,不知不觉浸润你的周身,融入你的心田。不少病号就是冲着他这样的气场而来的,很多病号在外面候诊时精神萎靡不振,有的急头怪脑、心急火燎,甚至还会挤前挤后、吵吵嚷嚷,而一进老谢的诊室里,精神也好了,情绪也稳了,病情好像也减轻了许多。

宝丰县赵庄乡的王大娘,家里儿女、孙子有病,一定要度过汝河找老谢来看。老谢在薛店时她去薛店,老谢进城了她坐车找到县城。她说,有病了谢大夫只要一看,就是抓把“土”喂喂孩子也能治好。

抓一把土喂孩子肯定不能治好病!那是老谢的人品医德融入了她的心,赢得了像王大娘一样无数患者由衷的爱戴和信任。

薛店镇肖庄村的查水莲有几天感到吞咽困难,怀疑自己得了食道癌,找到老谢要求做钡餐透视检查。那天妇幼保健院的钡餐恰巧用完了,老谢建议她先到其他医院做一下。查水莲说,我哪儿都不去,就信你!老谢无奈只好打电话到兄弟单位找到钡餐,通过检查排除了患者的担心,查水莲放心地走了。愁眉苦脸来,笑盈盈地走,原来食管发炎造成的不适好像也烟消云散。

信任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托付。感情的托付是一种人情交割,是对人生路径的选择,而患者的托付则是生命质量的选择,生死存亡的托付,这种选择应该是人间之上的选择,天下第一等的托付。老谢承受着众多患者的生命托付,他要用妙手回春的医术和医者仁心的温暖呵护每一个走到他面前的生命。他整天的忙和累由此而来,苦和乐也由此而生。

四、“我是个会给孩子看病的平民医生”

2005年,年已六旬的老谢办理了退休手续。平民医生人人爱,儿科名医处处求。退了休的老谢,以后生活如何打理,道路如何选择?此时,在国内国外创业的三个子女虽不是大款富翁,却也是车房齐全,资产充盈,儿孙满堂,朋友遍地,尤其家里还有高堂双亲,他可以选择休息,颐养天年,又侍奉老人,敬老尽孝。他也可以接受高薪应聘,利用好名气、好体质多捞一把。有经朋友找上门来聘请的,有老领导电话介绍的,江苏有一家民办医院承诺年薪100万元。但这些诱惑都没有打动老谢,最后他选择了为家乡的老百姓看病,留在原单位继续上班。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退休后重又上班的老谢更是老夫聊发少年狂了。退休以前,无论冬夏,他都常常提前一个钟头上班,比病人来得还早,下班时间更没有定数,患者啥时看完啥时候下班。他的学员和门诊挂号人员为了配合他的工作,也是医院所有人员中最早到岗的、最晚离开的。老谢退休返聘回来后,他们本想可以按正常时间上班下班了,没想到老谢这时返聘回来后上班比以前来的更准时。老谢说,病号起早大老远赶来看病,能让他们少等就少等。中午,挂了号的患者看不完不吃饭,有时看到一、两点多钟,实在没办法就到医院门口小吃店匆忙对付一顿就再接着坐诊。

老谢的家与医院只有一墙之隔,来回也就十分八分的时间,可这十分八分钟他也很吝啬。有一次,他的孙子发烧,不停地哭闹,爱人打电话让他回去看看。老谢平时忙于医院,对子孙辈的关爱实在不多,这时他真的想回去。当看着屋里屋外不少候诊的病号以及家属们那一双双焦虑的眼光带着急切的期盼,他站起来又坐下,最后只得拨通家里的电话,把孙子送到医院来诊断。

妇幼保健院不少同行说,老谢的忙是自找的,他时间紧也是自加的。老谢对输液病号一直坚持两诊断,而且对每个打点滴的患者都交代,输完液再过来让我看看。仅此一“坚持”一“交代”就增加了很大一块工作量。到妇幼保健院给患儿看病的90%是冲着老谢来的。他每天正常坐诊量都在150人以上,最多曾达到280多人。如果按每天150个患者来计算,每个患者4分钟,150个患者就需要耗费10个小时,这是多么大的坐诊量啊!这个坐诊量一般人不会相信,而老谢却坚持了几十年。

医院的节假日实行轮流值班,老谢的节假日却从来没有轮不轮这一说。只要能走得动,不分上下班、节假日,就诊室就是他工作、休息合二为一的地方。去年夏天,坐诊一天的老谢晚上休息去厕所,因卫生间地下洒了点水,加之常年坐诊落下的脚肌腱筋膜炎造成的行动不便,一下子摔倒在地上,幸亏媳妇来找他时发现及时,才免遭不测。当晚在医院缝了8针。第二天上午院领导前去看望时,劝他休息几天,没想到他下午用头帽把头一兜就又上班了。他常说的医生与病魔赛跑,而此时他这个大病号带着不轻的伤情给其他病号看病,他是在与谁赛跑呢?

老谢的爱人常说,老谢的心就在医院里,熟悉老谢的人都会认同这句话。春节期间是婴幼儿病多发期,老谢考虑到年轻人节日事情多,每年的大年初一上午与家里人见个面,吃过午饭就去医院坐诊,而且往往还坐到日落西山。由此想到已故大作家路遥,由于他晚上创作白天睡觉,从而写出有名的文章《早上从中午开始》,而老谢的工作是否可以叫做《工作从大年初一开始》呢?

有人曾作过统计,老谢在妇幼保健院工作10年,他休息的时间不超过30天,其实这30天中他也没有闲着。因为他的手机仍在工作。

科技的发展,先进的通讯工具给工作带来了不少方便,给生活输入了很多快乐。而老谢的手机更成了患者询医问诊的窗口,成了老谢回访患者的桥梁,尤其是夜间和他离开诊室的时候,手机响的比单位领导的都频繁。有沟通患者病情变化的,有咨询用药知识的,也有通过手机找老谢看病的,尤其郏县西部和宝丰、汝州等较远的患者“粉丝”们,通过手机请老谢看病已成为常态。老谢吃一顿饭接十来个问诊询医电话,晚上更是一个连一个地又接又打,常常扰得年迈的父母难以入睡。妹妹就忍不住地说:哥,你烦不烦?他说,老百姓有病了能想到咱,说明咱有用,一个电话能减轻一个患者的痛苦,我有啥烦的,我高兴!

老谢的家里堆了很多匾额、锦旗,这一面面锦旗、匾额蕴涵着患者对他的多少肯定和赞扬,也深含着老谢对病患者的多少心血和感情。

其中一面锦旗上写着“大爱无疆,大医典范”,包含着平民医生不平凡,小儿科医生有大爱的故事。那是2013年冬季一天的凌晨两点多钟,医院急救室给老谢打电话说来了一个1岁多的孩子发高烧全身抽搐。老谢匆忙起床赶到医院,经确诊小孩患的是“急性毛细支气管炎”,需立即住院抢救。一听说住院,患者家属有点懵了。患儿的父母远在苏州打工,带他来看病的是孩子的爷爷,由于来得急,这位远在县城30公里外的老爷爷,既没有带户口本,身上也没带多少钱。老谢看出病人家属面露难色,便掏出身上仅有的500元钱交给老人:“救孩子要紧!”在抢救的两天里,老谢晚上基本上都守候在患儿身边,一会儿一过问,一会儿一观察。直到孩子的病情稳定,他才松了口气。十天后,小患者出院,孩子的爷爷流下了眼泪:“是您给了我孙子第二条生命。”孩子的父母特制了这面锦旗以表救命之恩。

怀着对老谢的敬意和钦佩,我和县政协副主席黄学彬到老谢家拜访。没有想到这么有名的大夫家中竟没几样现代的家具,屋里除了凌乱就是简陋。老谢热情地招待我们落座后,拿着两三样茶叶说:我喝茶叶少,也不知道啥茶叶好喝,你们看喝哪种好?然而他的面前却是有茶叶,无茶杯,老谢就又说,咱们干脆把茶叶放茶瓶里泡泡倒碗里喝吧。熟知茶道的黄学彬笑了:谢老,茶叶不能在茶瓶里泡,还是我来吧!老黄泡着茶,老谢高兴得像孩子一样,又从里间提出来两瓶酒,一瓶是水井坊,一瓶是宝丰酒。他问,哪种酒好喝?老黄说,你不是也常喝酒吗?老谢嘿嘿笑了笑:我喝酒是给朋友助助兴,给自己解解乏,从来没有真正品过味。

“没有品过味!”我们怔怔地望着满脸笑容的谢守祯,品着他这句话的滋味,老谢啊,你常年坚守在诊室里,心里时刻装着患者,哪里有悠闲时间和心思去品味自己的生活啊!

46年不分心不变心,46年没时间品味自己的生活。给人间大爱,给自己淡然。这平凡质朴的精神感动了乡邻,感动了百姓,感动了无数的患者。2014年,报纸上相继报道了老谢的事迹,省领导也做出了批示向谢守祯学习,郏县县委还作出了“在全县开展向谢守祯同志学习的决定”。此时,老谢有点坐不住了,面对多家新闻媒体的采访,他蹦出了内心的一句话:我只是个会给孩子看病的平民医生。别的实在没啥可说的了。

责任编辑/魏建军

猜你喜欢

老谢医生医院
不过是玩笑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感恩十步远
萌萌兔医院
飞絮慢慢落下
你擅长在脑海里列表吗?
因为爱,所以“竞”拍
认一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