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滋润了他一生
2014-10-27施正勋潘丽丽
施正勋+潘丽丽
【主人公名片】
胡广泽,1936年出生,浙江省文成县人。瑞安市文化馆作曲家。2000年省中老年戏曲大赛中,作品《顶天立地温州人》,《摇摇摆摆》及《虹有桥梁不渡人》(曲艺汇演)获省文化厅一等奖;以莲花落创作表演唱《飞车救亲人》等作品获得省级汇演最高奖。
一、苦与乐的反差
贫瘠的山区、质朴的民谣开启了音乐天赋。他义无反顾地迈上心仪的艺术之路,坎坎坷坷,终生无悔。
第一采访现场:瑞安市锦湖大厦190多平方的豪华套间内,陈列的洋酒显现出富足。胡广泽开口叙述的却是童年难以磨灭的贫穷记忆。
故乡文成县玉壶镇有浙南西藏之称,其偏远闭塞不言而喻。养身体,以番薯丝为主食。难得一闻的乐曲来自串村而过的鼓词艺人,还有做道场的道士吼出的高腔。打小肚里缺荤无油的胡广泽偏爱听这些上不了台面的民谣、鼓词、道情、高腔。且过耳即熟记,哼出时有板有眼。
就读文成县小学时,学校排练《白毛女》。执教的夏福彬老师抗战时期曾是上海星海合唱团成员,才识不俗。几次排练,就发现了胡广泽的音乐天赋。音准、曲律无可挑剔,对不同角色的领悟与表述,尤其是识谱能力远超过同学。于是,十来岁的广泽成为“小助教”,协助老师教大家唱歌。小学毕业前夕,夏老师对聪慧的广泽说:“你要进城市,去温州。即使听广播也能长见识。”懵懂的少年记住了这句话。中学统招时考入瓯海中学(现温州四中)。接连而来的是学费与生活费无着落。跑到温州找打短工的叔叔,坚毅的目光打动了叔叔。“娒,有间破房,可供居住。我实在没有钱。要不,你从家里担番薯丝来,自煮自吃去念书?”广泽点点头。三年初中,就在番薯丝滋养下,腋窝夹着唯一的布鞋、讲义夹,赤脚奔走在破屋与校园间。路远,到校门附近洗洗脚,然后套上鞋,进教室。那双鞋,是最好的行头。
音乐教师陈乐书觉察到广泽痴迷音乐。陈老师精通小提琴、二胡。每次琴声一响,广泽总是象听到号角的士兵,冲到老师身边,仰头,目不转睛的盯着。陈老师问:“你要学琴吗?”他点点头。在小学时,广泽无师自通拉过二胡。小提琴一上手,居然颇成曲调的。“过去跟我学琴,一节课可是要一个银元哟。我免费带你学琴。”陈老师爱才,慷慨收徒授艺。读了两年初中,家中值钱的东西,母亲陪嫁的银饰全卖掉交了学费,仍然凑不齐第三年的开支。无钱住校,奔走于叔叔的破房与校园间太远了。广泽潸然泪下,决定回家。班主任极力挽留。同学们知道了他的窘境,班长吴庆森发动大家捐款,帮他度过了最后的学期。
记得那一天,老师带大家去参观温州师范学院晚自修现场。宽敞的校园,美丽的环境。音乐教室墙壁挂满各种乐器,琳琅满目的,令他驻足凝视,不忍离开。心中暗下决心:我要考到这里来。他是想定了就干的性格。第二年报考温师院,录取比例是十四名考生录取一名。闻讯录取后那份高兴,由内心到外表整个被幸福与满足浸泡了。可现实是那么冷峻,师范不必交学费,生活费总要带呀!记得迈进校门时,连铺盖也买不起。校方见状,补助他一床新棉胎。晚上腿一蹬,开了缝。——无钱买被单。文成舅舅拆下家中的旧被单送给他。至于其他穿、吃、用方面,胡广泽提起旧事时神情沉重,无言中可以想像到当时的艰难!
迈出校门前夕,尽管广泽品学兼优,曾在温州市“五四”歌咏比赛中担任大合唱“流亡三部曲”指挥,获得一等奖。钢琴、风琴、小提琴及各种民族乐器均能掌握。那时他就有作曲天赋,在校期间他的作品就在《浙江音乐》上发表,是师院里公认的音乐尖子。林虹老师曾勉励他:“你争取去上海音乐学院。”但是,当年反右运动中林老师被打成了右派,深受老师宠爱的他面临痛苦的决择:院领导认定他与林老师关系密切,要他上台揭发林老师。若不从命,不予分配工作,“回乡劳动去”!
一夜辗转反侧。一幕幕往事浮上脑际:记得第一次到老师家,挂着的提琴令他双眼发亮。老师问:“你会拉提琴?”当美妙的旋律随着双手从琴弦上飘出时,老师取下提琴:“送给你,好好学!”捧着心爱的琴,他热泪盈眶。记得老师送过他衣服、饭票,更不说几年的谆谆教诲。山里人的基因淳朴、厚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郑重掂量利害与道义的冲突后,他选择了良心的永久平安,唯有重返山乡。回乡之前,他壮着胆子捧着当年从林老师处拿来的提琴,打算还给老师,再作告别。与林老师见面时,泪眼迷离的学生双手捧着小提琴,无话可说,千言万语在心中翻腾,化作强忍的泪花。林老师说:“这琴送给你,好好学!”回首时,热泪夺眶而出。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这把提琴成了广泽最珍贵的礼物。睹琴思人,永怀师德。
满怀歉疚回到家,全家亲人早在门口翘首等候。再不明世事的山里人已知道,如今广泽已师范毕业,可以捧上金饭碗了。当知晓出路是回乡劳动时,亲人的期盼神情凝结成茫然的失望。好久,没人开口,能说什么呢?外公到底饱经沧桑:“娒,去工地挖水库吧,总有一碗薄粥可以糊口。”语调满是辛酸。他端起母亲做好的地瓜粉,拨拉给馋目紧盯的弟弟,含泪吞下一碗地瓜汤。
忙碌的挖泥工地,唯闻“嚓嚓”的锄地声,黄泥裹满脚丫。前途,比无边的黄土更泥泞。那年他二十二岁,已是真正的男子汉。
二、土与洋的融合
童年牧牛,如今挖泥,命运让他兜了一圈,依然回归大山。但是,积淀多年的民谣、鼓词、道情等旋律经过正规院校冶炼,伴随现代音乐理论,已溶入血液,奔腾翻滚,寻找爆发的机缘。
第二采访现场:胡广泽音乐工作室。三间三层独门院落,沿石阶而上,静中别有情趣。房内有中央音乐学院专家设置的MIDI电脑音乐制作系统,采样、音乐创作、各种乐器演奏与录音连成一体的先进设备。一排文艺、音乐书籍、资料占了半壁,弥漫着浓郁的艺术气息。
广泽熟练地打开各个键盘,一阵悠扬的乐曲荡漾在空间。静心倾听,旋律中不时流淌出似曾相识的鼓词、排街等乡土曲调。而伴奏的乐器却雄浑、清晰,富于现代音乐节奏。奏完一曲,胡广泽跳出音乐境界,娓娓诉说他独特的艺术历程。
是金子总要发光。当时文成县文化馆请他去排节目,文化局托他创作歌曲,一些学校请他执教音乐。虽然比挖泥轻松,但没有编制、户粮,头等大事是吃不饱。在莘塍区排演,厨师知道他的处境,每次给他碗里超额供饭菜。折腾一番,歌曲唱红了,名声叫响了,他尝试着用方言编曲演出。土活洋做,别具风味。群众听得懂,倍觉亲切。随着演出的层面不断扩散,他从莘塍区文工团到瑞安县手工业俱乐部,又调到瑞安文化局、文化馆,重返音乐天地。
播放一段乐曲,穿插一翻诉说,象配乐散文般自我陶醉时,他仍在重温颠簸的岁月。
未读小学前,偶然从姑妈的旧箱里看到一把铜号(大约是学校的少年号)。他取来一吹,宏亮诱人。“姑父带来多年,用不着。你要,拿去玩。”听到这句话,把铜号往裤腰间一掖,一溜烟回家了。此后,牧牛上山,山间老是传来阵阵号声,且日渐动听、悠远。细心的母亲察觉他的小嘴巴红肿。问他,不答,只是笑。母亲从山间的号声中找到了答案。
在温师院期间,放假他总爱留在学校,学钢琴没人争呀!校方请来师傅整修风琴,他在一边盯着,不时帮个忙。几个回合,把风琴的结构揣摸熟了,排除小毛病,不在话下。日后,这门手艺倒帮了他大忙。从师院刚回家挖河塘,家贫如洗,全家饿得肚皮贴脊背。他找到附近小学刚上岗的同学,提出为学校修风琴,校方正为找不到修琴师着急。几下鼓捣,竟收入13元。另一个学校更绝,修好三台风琴收入26元!要知道,那时师范毕业生每月工资29元!为了谋生,他去过福鼎、平阳、霞浦、宁德,修风琴收入胜过教书,记得在敖江墨城小学,拆开风琴后,发现风琴风箱人字弹簧断了。捣腾了一整天,没有配件,无功而返,分文未得。归途中山风拂面,丝丝凉意,心中更是冰凉。自己饿点可以忍,家中亲人在等他的收入果腹!踽踽而行,一路上第一次失声痛哭。
回忆太沉闷,续放一首欢快的排街:《豆腐店》。流畅、欢快,乡土味浓郁。广泽伴着乐曲摇头挥手唱得那么投入,神态活脱脱老顽童!曲毕,又是叙述。这段讲的是艺术:“温州鼓词、排街、道情等唱腔基本相近,但单调松散。根据每个不同演唱者的喜好,熔入不同的戏曲、山歌情调,各自形成流派。我运用现代音乐创作手法,将和声复调及流行乐的节奏应用其中,使年轻人及学生能适应,又不失原来的风格,让民间曲调登上音乐的大雅之堂。”《古道别》借鉴温州鼓词的调谱曲,增加声部伴唱,男女对唱,轰动温州市与浙江省,在中央广播电台多次播出,获得文化厅优秀作曲奖。上海音乐学院韩洪夫教授来采风,一听此曲,大喜过望,列入学院教材,至今引用。熟悉的鼓词演绎成崭新的旋律,俗中透雅,令行家击节赞叹。《飞云江渔歌》更妙,七十年代初即在中央台播出,至今作为保留曲目,在对外交流中屡获好评。聆听激昂的歌声,似有滚滚潮水扑面而来,条条渔船乘风破浪。即使我这音乐盲,也感受到那强悍、无畏的搏海斗浪气势,扣人心弦!
木偶剧《时针飞转》、《蓝星星》各具特色,清纯的童声哄托着,轻快、欢腾,各获国家奖项。《时针飞转》、《蓝星星》在全国第六届戏剧会演后获得音乐创作奖,受到国际乐人的高度评价,还唱响墨西哥国际木偶节,传播海外。木偶戏无表情,全仗音乐、特技、布景等多方面衬托,方可彰显艺术魅力。为此,广泽为木偶剧配乐时,将导演的场次拍成录像,然后根据情节时间长短与感情,配上音乐,每段曲中还要暗插玄机,方便木偶操作者按时变换手法。没日没夜忙了三个月,达到情、景、曲环环紧扣,天衣无缝。海报一出,登台表演,引发逐级共鸣,声名远扬。《撞钟歌》、《乌鸦与狐狸》、《蚂蚁与知了》、《高楼小姐东山郎》、《顶天立地温州人》、《高楼杨梅红满山》、《手抱渔鼓唱排街》等,他依照不同内容,借助道情、高腔、民谣等传统曲调,土洋嫁接,总是给人一种闻所未闻的新奇与惊喜。内容与形式都令人耳目一新。这些节目一亮相分别获得省级以上的大奖。
三、新与旧的拓展
承受了一连串不同乐曲的洗礼,抓住间隙,我提及那套MIDI电脑音乐制作的来头。广泽思索片刻,打开话闸:“1995年,我60岁,获悉有这种当时世界最新颖的音乐合成电脑,可集音乐作品创作、演奏、录制、伴奏为一体,立即决定全力攻克这一关。传统的作曲要先写在纸上,最多用钢琴弹奏一下,效果要等歌唱家唱过、乐队演奏后才能听出。在瑞安小地方,找歌唱家、寻专业乐队,为你的作品试奏,不可能。找省级以上乐队,成本更是高不可攀。有了它,毕其功于一役,作曲、伴奏、配器,一个人、一套电脑,顶得上一个综合乐团加合唱团。”
设备购来容易,年届花甲的人了,要熟练掌握错综复杂的软件,及录音师的技能等,并非轻而易举。广泽的韧性与钻劲战胜了生理衰老。他去北京观摩几天,用录像拍摄下操作全过程。设备运来后,闭门两个月,对照书本,慢慢摸索,硬是降伏了这套洋玩意。“从牛背上吹号起步,自学过二胡、提琴,摆弄过钢管乐器。从小听惯的民间曲调经过多年咀嚼,温师院又给了我现代乐理知识。如今,运用电脑合成音乐配器,我是从土到洋,一步步地攀爬过来。你说太苦?我可是乐在其中,乐此不疲呀。你瞧,七十八岁了,身手敏捷,除了一只耳朵稍有背听,我每天在工作室,忙碌,但我快乐。音乐滋润了我一生,陪伴我通过一道道难关。音乐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营养、能量源泉!”
痴迷音乐使广泽忘记了年龄,顾不得劳累,同时勃发出凡人不可想象的活力。2013年,瑞安市语言艺术学会、音乐家协会等部门打算把流传多年的瑞安方言童谣作一番整理。出于方便流传,更富于艺术感染力的考虑,大家一致认为把童谣谱曲演唱更为理想,也容易被儿童接受。设想很美妙,但落实却困难重重。作曲者必须对瑞安方言及乡土民俗有很深的理解与熟悉,还必须具备对乡土音乐的扎实掌握与运用。这种能力往往集中在年长者身上,而年长者与儿童由于年龄相隔太大,观念差异,艺术欣赏角度太悬殊,作品难被儿童接受,也存在缺乏时代气息的弊端。瑞安市音乐家协会召集老、中、青音乐人才座谈时,大家无意中把目光集中到年龄已经七十八,但仍然朝气蓬勃的乡土音乐专家胡广泽身上。胡广泽胸有成竹地承接了任务。有人开了头,好几位资深的老音乐家也挺身而出,担当起作曲任务。
接下来就是紧张的创作与衔接。胡广泽明瞭,这是一项承前启后的工作,自己要抓住大好时机把乡土音乐的精华传授给更多的年轻人。
总共21首童谣,胡广泽独自承担了十首,还负责指导、修改几位青年作曲者的作品。好几位刚接手时心中无底,对童谣与乡土音乐如何结合,还要溶入现代音乐元素颇为迷茫。在广泽那土洋结合音乐室的氛围中,从广泽那带着浓浓乡土气息的时代节奏中,他们捕捉到了灵感,纷纷进入了角色。不仅作曲者获益匪浅,演唱者更是大开眼界,深受教益。那些平时被人认为土得掉渣的乡土童谣,经现代音乐伴奏后,爆发出崭新的艺术魅力。经过表演、录制,广受人们欢迎,一时成为古城老少传唱的曲调。有谁知道,为了这些小曲,广泽熬过了多少个长夜。年将奔八旬的老人,为了作曲及完成制作任务,时常深夜二、三点还在捣鼓他的秘门武器——电脑音乐合成。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胡广泽创作的童谣曲中,有二首获“最受欢迎歌曲奖”,六首获“优秀歌曲奖”。至于他指导创作的获奖曲目,他笑而不语,笔者也无法细加追问了。
结束采访,翻看数十页密麻麻的记录,面对广泽摆出的大大小小几十本奖状、证书,一种高山仰止的敬意油然从我心中涌动。“大隐隐于市”,这西岘山麓的僻静处,我面对着一位溢出草根味的艺术界名人:他是瑞安市荣获浙江省首批优秀民间文艺人才;温州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审委员会委员;1980年他已加入中国音乐家协会浙江分会……除了官方的认同,民间艺人更是视他为百事通。对那一大摞从国家到地方的获奖证书,他淡淡一笑;“我只是在乡土曲调的土壤中挖得深些,吸收了养分,接地气加上正规乐理,让民间曲调规范些。不经意间,得到各级认同。可见民间曲调传承和宏扬大有可为!”谈到此,他面色凝重:“我怕这些土曲调会消亡。高腔已后继无人。连我的这些东西,也没人肯学,难以传承下去!”
忽然,我联想起山区的老黄牛:只在荒野间啃草,接着慢慢地反刍细嚼、消化吸收养分后唯有不知疲倦地付出,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胡广泽老师,恕我不敬,你象一条老黄牛,更是拓荒牛。踩着厚实的土地,默默地拓展出一条前无古人的浙南乡土音乐与现代艺术的曲径通道。对你,我们唯有深深的敬意!
责任编辑/赵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