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形对聚落的影响”教学设计(湘教版)

2014-10-27张巧甘露

地理教育 2014年10期
关键词:家乡影响分析

张巧+甘露

一、课标分析

必修1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内容要求中提出:“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本课标要求学生结合实例,运用资料,在梳理地理事实的基础上,分析地表形态如何影响聚落的规模、分布、形态及发展。

二、教材分析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是湘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在内容上比较独立,前后联系不大,涉及到部分初中知识。本节内容是地形条件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新教材的特点是条款式、结论性的语言很少,地理图片、小问题、活动较多,这就要求教师打破以往的授课模式,形成以课内外活动为主线,以合作学习为主要手段,以培养学生地理思辨能力、探究能力和树立正确、科学的地理学习观,发现身边的地理现象为主要目的之教学活动。本部分知识结构见图1。

三、学情分析

知识储备:学生在学习初中地理时已经对地形及聚落的分类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教师通过播放视频“醉美人间”,使学生先有感性认识,可自然地过渡本节内容。

思维现状:高中生抽象思维不断发展,但仍不够成熟,需要教师正确引导。教师应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结合乡土地理——以江津为例进行教学,使学生学习到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概念,并能说出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能举例说明地形对聚落分布、发展、形态和规模的影响;理解影响聚落发展的综合因素。

过程与方法:运用Google Earth实时搜索“家乡—中国—世界”的聚落形态,使学生从熟悉的地理景观入手,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运用新教学工具的同时,穿插传统的校图、校画,使学生融入情境、参与课堂、自主学习;通过阅读、分析材料,提高读图、提取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在探究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体验由点到面、由小到大的学习地理、探究世界的成功乐趣;通过模拟活动,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深切情感,树立热爱家乡、报效祖国的高尚情操。

五、教学重难点与方法

重点:地形对聚落分布、发展、形态和规模的影响;影响聚落分布的综合因素。

难点:结合影响聚落分布的综合因素,分析聚落的分布、发展、形态和规模。

方法:采用“图文分析、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应用等能力。

六、教学过程(见表1)

专家点评:地理课的教学,不但要教学生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本节课就是从学生的家乡入手,从身边的地理现象入手,利用Google Earth平台为载体,展开“初识聚落、寻找聚落、探究聚落、畅想聚落”这一由浅入深的课堂教学,线索清晰,建构合理,重难点突出。课堂中亦设计了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课堂活动,从贴图到画图,从是什么到怎么办,从个人分析到集体探究,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教师的主导地位。课堂的结尾源于课堂,却不拘泥于课堂,留给学生很大的思考空间,将课堂知识应用于生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丰富的体验,收获成功的快乐,进而从知识课堂走向智慧课堂。(重庆市大渡口区地理教研员 刘 锋)▲

一、课标分析

必修1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内容要求中提出:“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本课标要求学生结合实例,运用资料,在梳理地理事实的基础上,分析地表形态如何影响聚落的规模、分布、形态及发展。

二、教材分析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是湘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在内容上比较独立,前后联系不大,涉及到部分初中知识。本节内容是地形条件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新教材的特点是条款式、结论性的语言很少,地理图片、小问题、活动较多,这就要求教师打破以往的授课模式,形成以课内外活动为主线,以合作学习为主要手段,以培养学生地理思辨能力、探究能力和树立正确、科学的地理学习观,发现身边的地理现象为主要目的之教学活动。本部分知识结构见图1。

三、学情分析

知识储备:学生在学习初中地理时已经对地形及聚落的分类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教师通过播放视频“醉美人间”,使学生先有感性认识,可自然地过渡本节内容。

思维现状:高中生抽象思维不断发展,但仍不够成熟,需要教师正确引导。教师应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结合乡土地理——以江津为例进行教学,使学生学习到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概念,并能说出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能举例说明地形对聚落分布、发展、形态和规模的影响;理解影响聚落发展的综合因素。

过程与方法:运用Google Earth实时搜索“家乡—中国—世界”的聚落形态,使学生从熟悉的地理景观入手,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运用新教学工具的同时,穿插传统的校图、校画,使学生融入情境、参与课堂、自主学习;通过阅读、分析材料,提高读图、提取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在探究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体验由点到面、由小到大的学习地理、探究世界的成功乐趣;通过模拟活动,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深切情感,树立热爱家乡、报效祖国的高尚情操。

五、教学重难点与方法

重点:地形对聚落分布、发展、形态和规模的影响;影响聚落分布的综合因素。

难点:结合影响聚落分布的综合因素,分析聚落的分布、发展、形态和规模。

方法:采用“图文分析、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应用等能力。

六、教学过程(见表1)

专家点评:地理课的教学,不但要教学生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本节课就是从学生的家乡入手,从身边的地理现象入手,利用Google Earth平台为载体,展开“初识聚落、寻找聚落、探究聚落、畅想聚落”这一由浅入深的课堂教学,线索清晰,建构合理,重难点突出。课堂中亦设计了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课堂活动,从贴图到画图,从是什么到怎么办,从个人分析到集体探究,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教师的主导地位。课堂的结尾源于课堂,却不拘泥于课堂,留给学生很大的思考空间,将课堂知识应用于生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丰富的体验,收获成功的快乐,进而从知识课堂走向智慧课堂。(重庆市大渡口区地理教研员 刘 锋)▲

一、课标分析

必修1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内容要求中提出:“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本课标要求学生结合实例,运用资料,在梳理地理事实的基础上,分析地表形态如何影响聚落的规模、分布、形态及发展。

二、教材分析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是湘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在内容上比较独立,前后联系不大,涉及到部分初中知识。本节内容是地形条件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新教材的特点是条款式、结论性的语言很少,地理图片、小问题、活动较多,这就要求教师打破以往的授课模式,形成以课内外活动为主线,以合作学习为主要手段,以培养学生地理思辨能力、探究能力和树立正确、科学的地理学习观,发现身边的地理现象为主要目的之教学活动。本部分知识结构见图1。

三、学情分析

知识储备:学生在学习初中地理时已经对地形及聚落的分类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教师通过播放视频“醉美人间”,使学生先有感性认识,可自然地过渡本节内容。

思维现状:高中生抽象思维不断发展,但仍不够成熟,需要教师正确引导。教师应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结合乡土地理——以江津为例进行教学,使学生学习到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概念,并能说出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能举例说明地形对聚落分布、发展、形态和规模的影响;理解影响聚落发展的综合因素。

过程与方法:运用Google Earth实时搜索“家乡—中国—世界”的聚落形态,使学生从熟悉的地理景观入手,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运用新教学工具的同时,穿插传统的校图、校画,使学生融入情境、参与课堂、自主学习;通过阅读、分析材料,提高读图、提取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在探究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体验由点到面、由小到大的学习地理、探究世界的成功乐趣;通过模拟活动,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深切情感,树立热爱家乡、报效祖国的高尚情操。

五、教学重难点与方法

重点:地形对聚落分布、发展、形态和规模的影响;影响聚落分布的综合因素。

难点:结合影响聚落分布的综合因素,分析聚落的分布、发展、形态和规模。

方法:采用“图文分析、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应用等能力。

六、教学过程(见表1)

专家点评:地理课的教学,不但要教学生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本节课就是从学生的家乡入手,从身边的地理现象入手,利用Google Earth平台为载体,展开“初识聚落、寻找聚落、探究聚落、畅想聚落”这一由浅入深的课堂教学,线索清晰,建构合理,重难点突出。课堂中亦设计了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课堂活动,从贴图到画图,从是什么到怎么办,从个人分析到集体探究,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教师的主导地位。课堂的结尾源于课堂,却不拘泥于课堂,留给学生很大的思考空间,将课堂知识应用于生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丰富的体验,收获成功的快乐,进而从知识课堂走向智慧课堂。(重庆市大渡口区地理教研员 刘 锋)▲

猜你喜欢

家乡影响分析
分析:是谁要过节
回头潮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
Units 13—14解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