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融入乡土文化优化地理教学

2014-10-27杨周

地理教育 2014年10期
关键词:岩石乡土文化

杨周

一、乡土文化融入地理教学的实践性

“乡土”是一个广义的综合性区域环境资源实体,“乡土文化”是居住于某一地区居民思想感情上的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乡土文化资源”有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体系,它包括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物态文化层面包括自然景象(山水风貌)、客观物象(聚落建筑、文物古迹、民间民俗工艺品等);行为文化层面包括生活习惯、民俗风情、传统节日文艺表演、语言文化等;精神文化即观念文化,包括制度文化、孝文化、宗族家族文化、宗教文化等。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是人教版必修1中重要的一课,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教育家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教师引导学生将认知建立在已有的智力背景基础上,更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进行,更好地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来自身边、来自生活的乡土文化,地方色彩浓郁、内容鲜活,对激发学习兴趣、形象解读地理原理、降低学习难度有重要意义,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新课程理念。实践是教不会的,必须学生亲自从事实践活动才可以学到,实现教和学的协同发展。新课改推出“一标多本”的教材体系,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常出现“举例说明、运用实际”等描述方式,说明新课标要求教师主动地开发教学资源。课堂中挖掘乡土文化素材,运用乡土案例探究地理原理,可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学科能力,培养乡土情感。

二、乡土文化融入地理教学的生活化

学习总是和生活融为一体,上海市特级教师徐宽洪先生提出:好的课堂教学导入要有悬念,具体表现为3个“I”,即Information、Impact和Interest,中文可翻译为提供信息、产生碰撞和激发兴趣。导入时笔者讲述了自己成长的小故事:笔者老家是山西,自小就在这千沟万壑、荒凉贫瘠的黄土高原上长大,后来读书工作来到富饶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期盼外出地理实习科学考察,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南京的桂子山。于是笔者给学生展示两张照片分别是图1所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图2所示南京桂子山石柱林地貌,让学生感受、体验情景,设疑激趣:看到这两张地貌图片有什么感觉?这些地貌是怎么形成的?自然导入课堂主题“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三、乡土文化融入地理教学素材的丰富性

乡土区域是学生生活、活动的主要空间,乡土文化具有区域性、综合性、空间性、开放性的特点,成为高中地理教学最有效的信息库和资源库。把感性的乡土地理材料编成案例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构建符合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的丰富的素材资源库、乡土案例、教案、多媒体教学课件等,形成有效的乡土文化课程资源。尤其是原理性知识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从而获得高中地理与乡土地理教学的双赢。在营造地表形态力量这节课前师生有针对性搜集了很多无锡地貌资料,如文字材料1:无锡地貌雏型、材料2:全新世以来的无锡地貌、图像、视频、故事等。

学生理解风化和侵蚀作用的概念有一定困难,因此可给学生讲述李冰父子修都江堰的故事:李冰经过实地考察和勘测,决定先把玉垒山凿开一个缺口,使岷江的水分流一股到山的东边,既可分洪减灾,又可引水灌田,一举两得。但玉垒山山石坚硬,民工们用铁具凿、挖、撬,工程进度极其缓慢。后来一个有经验的老民工建议,在岩石上开一些沟槽,然后放上柴草,点火燃烧,岩石温度升高后再浇上冷水,反复进行,岩石就会暴裂、崩解破碎,可以加快工程速度。实践证明这个办法非常有效,经过一段时间努力,终于在玉垒山开凿了一个20米宽、40米高、80米长的口子,因形状很像瓶口被称作“宝瓶口”。听完故事后,学生的脑海形成这样的认识:自然或人为的温度变化引起岩石崩解破碎即图3所示物理风化。在肯定学生答案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分析风化作用的概念:在温度变化、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沙砾,这些岩石碎块或沙砾堆积在原地,为其它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图4所示是师生一起做流水侵蚀实验,学生体验流水侵蚀的过程,进而解释侵蚀作用概念原理:从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可知它具有图5所示层理构造,常含有如图6所示化石。地球上各种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类型往往很难判断,通过教师把概念的原理、本质讲述清楚,即“举一”,学生自然对很多现象能够“反三”,达到活学活用、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实现知识迁移之目的。据此,笔者设置一个探究活动:师生一起游山玩水、顺藤(学生根据地理环境)摸瓜(判断外力作用类型),通过图7所示的典型地貌材料分析,促进学生理解外力作用的类型,在湿润半湿润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高纬度及高山地区分别以何种外力为主?此处不展开论述。▲

一、乡土文化融入地理教学的实践性

“乡土”是一个广义的综合性区域环境资源实体,“乡土文化”是居住于某一地区居民思想感情上的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乡土文化资源”有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体系,它包括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物态文化层面包括自然景象(山水风貌)、客观物象(聚落建筑、文物古迹、民间民俗工艺品等);行为文化层面包括生活习惯、民俗风情、传统节日文艺表演、语言文化等;精神文化即观念文化,包括制度文化、孝文化、宗族家族文化、宗教文化等。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是人教版必修1中重要的一课,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教育家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教师引导学生将认知建立在已有的智力背景基础上,更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进行,更好地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来自身边、来自生活的乡土文化,地方色彩浓郁、内容鲜活,对激发学习兴趣、形象解读地理原理、降低学习难度有重要意义,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新课程理念。实践是教不会的,必须学生亲自从事实践活动才可以学到,实现教和学的协同发展。新课改推出“一标多本”的教材体系,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常出现“举例说明、运用实际”等描述方式,说明新课标要求教师主动地开发教学资源。课堂中挖掘乡土文化素材,运用乡土案例探究地理原理,可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学科能力,培养乡土情感。

二、乡土文化融入地理教学的生活化

学习总是和生活融为一体,上海市特级教师徐宽洪先生提出:好的课堂教学导入要有悬念,具体表现为3个“I”,即Information、Impact和Interest,中文可翻译为提供信息、产生碰撞和激发兴趣。导入时笔者讲述了自己成长的小故事:笔者老家是山西,自小就在这千沟万壑、荒凉贫瘠的黄土高原上长大,后来读书工作来到富饶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期盼外出地理实习科学考察,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南京的桂子山。于是笔者给学生展示两张照片分别是图1所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图2所示南京桂子山石柱林地貌,让学生感受、体验情景,设疑激趣:看到这两张地貌图片有什么感觉?这些地貌是怎么形成的?自然导入课堂主题“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三、乡土文化融入地理教学素材的丰富性

乡土区域是学生生活、活动的主要空间,乡土文化具有区域性、综合性、空间性、开放性的特点,成为高中地理教学最有效的信息库和资源库。把感性的乡土地理材料编成案例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构建符合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的丰富的素材资源库、乡土案例、教案、多媒体教学课件等,形成有效的乡土文化课程资源。尤其是原理性知识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从而获得高中地理与乡土地理教学的双赢。在营造地表形态力量这节课前师生有针对性搜集了很多无锡地貌资料,如文字材料1:无锡地貌雏型、材料2:全新世以来的无锡地貌、图像、视频、故事等。

学生理解风化和侵蚀作用的概念有一定困难,因此可给学生讲述李冰父子修都江堰的故事:李冰经过实地考察和勘测,决定先把玉垒山凿开一个缺口,使岷江的水分流一股到山的东边,既可分洪减灾,又可引水灌田,一举两得。但玉垒山山石坚硬,民工们用铁具凿、挖、撬,工程进度极其缓慢。后来一个有经验的老民工建议,在岩石上开一些沟槽,然后放上柴草,点火燃烧,岩石温度升高后再浇上冷水,反复进行,岩石就会暴裂、崩解破碎,可以加快工程速度。实践证明这个办法非常有效,经过一段时间努力,终于在玉垒山开凿了一个20米宽、40米高、80米长的口子,因形状很像瓶口被称作“宝瓶口”。听完故事后,学生的脑海形成这样的认识:自然或人为的温度变化引起岩石崩解破碎即图3所示物理风化。在肯定学生答案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分析风化作用的概念:在温度变化、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沙砾,这些岩石碎块或沙砾堆积在原地,为其它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图4所示是师生一起做流水侵蚀实验,学生体验流水侵蚀的过程,进而解释侵蚀作用概念原理:从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可知它具有图5所示层理构造,常含有如图6所示化石。地球上各种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类型往往很难判断,通过教师把概念的原理、本质讲述清楚,即“举一”,学生自然对很多现象能够“反三”,达到活学活用、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实现知识迁移之目的。据此,笔者设置一个探究活动:师生一起游山玩水、顺藤(学生根据地理环境)摸瓜(判断外力作用类型),通过图7所示的典型地貌材料分析,促进学生理解外力作用的类型,在湿润半湿润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高纬度及高山地区分别以何种外力为主?此处不展开论述。▲

一、乡土文化融入地理教学的实践性

“乡土”是一个广义的综合性区域环境资源实体,“乡土文化”是居住于某一地区居民思想感情上的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乡土文化资源”有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体系,它包括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物态文化层面包括自然景象(山水风貌)、客观物象(聚落建筑、文物古迹、民间民俗工艺品等);行为文化层面包括生活习惯、民俗风情、传统节日文艺表演、语言文化等;精神文化即观念文化,包括制度文化、孝文化、宗族家族文化、宗教文化等。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是人教版必修1中重要的一课,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教育家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教师引导学生将认知建立在已有的智力背景基础上,更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进行,更好地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来自身边、来自生活的乡土文化,地方色彩浓郁、内容鲜活,对激发学习兴趣、形象解读地理原理、降低学习难度有重要意义,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新课程理念。实践是教不会的,必须学生亲自从事实践活动才可以学到,实现教和学的协同发展。新课改推出“一标多本”的教材体系,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常出现“举例说明、运用实际”等描述方式,说明新课标要求教师主动地开发教学资源。课堂中挖掘乡土文化素材,运用乡土案例探究地理原理,可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学科能力,培养乡土情感。

二、乡土文化融入地理教学的生活化

学习总是和生活融为一体,上海市特级教师徐宽洪先生提出:好的课堂教学导入要有悬念,具体表现为3个“I”,即Information、Impact和Interest,中文可翻译为提供信息、产生碰撞和激发兴趣。导入时笔者讲述了自己成长的小故事:笔者老家是山西,自小就在这千沟万壑、荒凉贫瘠的黄土高原上长大,后来读书工作来到富饶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期盼外出地理实习科学考察,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南京的桂子山。于是笔者给学生展示两张照片分别是图1所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图2所示南京桂子山石柱林地貌,让学生感受、体验情景,设疑激趣:看到这两张地貌图片有什么感觉?这些地貌是怎么形成的?自然导入课堂主题“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三、乡土文化融入地理教学素材的丰富性

乡土区域是学生生活、活动的主要空间,乡土文化具有区域性、综合性、空间性、开放性的特点,成为高中地理教学最有效的信息库和资源库。把感性的乡土地理材料编成案例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构建符合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的丰富的素材资源库、乡土案例、教案、多媒体教学课件等,形成有效的乡土文化课程资源。尤其是原理性知识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从而获得高中地理与乡土地理教学的双赢。在营造地表形态力量这节课前师生有针对性搜集了很多无锡地貌资料,如文字材料1:无锡地貌雏型、材料2:全新世以来的无锡地貌、图像、视频、故事等。

学生理解风化和侵蚀作用的概念有一定困难,因此可给学生讲述李冰父子修都江堰的故事:李冰经过实地考察和勘测,决定先把玉垒山凿开一个缺口,使岷江的水分流一股到山的东边,既可分洪减灾,又可引水灌田,一举两得。但玉垒山山石坚硬,民工们用铁具凿、挖、撬,工程进度极其缓慢。后来一个有经验的老民工建议,在岩石上开一些沟槽,然后放上柴草,点火燃烧,岩石温度升高后再浇上冷水,反复进行,岩石就会暴裂、崩解破碎,可以加快工程速度。实践证明这个办法非常有效,经过一段时间努力,终于在玉垒山开凿了一个20米宽、40米高、80米长的口子,因形状很像瓶口被称作“宝瓶口”。听完故事后,学生的脑海形成这样的认识:自然或人为的温度变化引起岩石崩解破碎即图3所示物理风化。在肯定学生答案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分析风化作用的概念:在温度变化、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沙砾,这些岩石碎块或沙砾堆积在原地,为其它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图4所示是师生一起做流水侵蚀实验,学生体验流水侵蚀的过程,进而解释侵蚀作用概念原理:从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可知它具有图5所示层理构造,常含有如图6所示化石。地球上各种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类型往往很难判断,通过教师把概念的原理、本质讲述清楚,即“举一”,学生自然对很多现象能够“反三”,达到活学活用、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实现知识迁移之目的。据此,笔者设置一个探究活动:师生一起游山玩水、顺藤(学生根据地理环境)摸瓜(判断外力作用类型),通过图7所示的典型地貌材料分析,促进学生理解外力作用的类型,在湿润半湿润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高纬度及高山地区分别以何种外力为主?此处不展开论述。▲

猜你喜欢

岩石乡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库克岩石
第五章 岩石小专家
真假月球岩石
善用乡土历史资源 提高史料实证素养
谁远谁近?
岩石背后伸出的巨爪
乡土分外妖娆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