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草原文化在内蒙古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
2014-10-27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草原文化研究课题组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草原文化研究课题组
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扩大内需、促进产业升级、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重大战略,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文明进步的必由之路。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强调城镇化建设当中的文化内涵。草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是内蒙古有别于其他地区的文化品牌、文化形象和文化资源。充分发挥草原文化优势,是内蒙古提升城镇品质,彰显城市个性和魅力的需要。具有草原文化底蕴的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打造内蒙古更加亮丽的祖国北疆风景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挥草原文化作用是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建立在特色的城市历史、文脉的基础上。内蒙古的城镇化建设与草原文化相融合,将有助于培育发展特色产业,提升城市文化品质,优化城市生产和生活方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一)以草原文化为依托的特色产业为特色新型城镇化提供了新的动力
产业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根本支撑,也是城镇化的核心动力。没有产业或产业不发达的城市是难以繁荣兴旺的。只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断优化,才能提升城市经济实力。内蒙古的非农产业以资源型为主导,且多属于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不够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镇化的推进。当前,我区农畜产品加工业、旅游业的发展和竞争力不断提升,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很大程度上就是依托草原文化资源和深厚文化底蕴发展起来的,对增加就业和推进城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这说明,草原文化资源可以转化为助推城镇化的产业力量。对其进行深入挖掘、创新和产业化,有利于扩大特色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竞争力,形成多元支撑的产业发展体系,拓宽就业渠道和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城市居民收入水平,进而释放巨大城市需求潜力,为城镇化提供新的动力。
(二)融入草原文化是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纵观国内外城市发展,有文化内涵的城市,才有吸引力和生命力。新型城镇化要避免“千城一面,万楼一貌”,实现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变,即从过去只注重扩大城市规模、修大马路、大广场的外延式城镇化模式,向注重城市发展质量,延续历史文脉,增加城市韵味的内涵式城镇化模式转变。就内蒙古而言,草原文化是我区的特色、形象和品牌,不同盟市、旗县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和表现出多姿多彩的草原文化。从东部美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赤峰市的红山文化,到中部锡林郭勒的蒙元文化,西部的鄂尔多斯祭祀文化以及阿拉善的奇石、岩画和大漠文化,无不折射着草原文化的迷人魅力。因此,不仅要注重草原文化在城市的传承,将草原文化融入到城市建设中,而且要体现在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中,才能形成城市个性,使城市更有吸引力、感召力和经久不衰的魅力。
(三)草原文化核心理念是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源泉
草原文化是历史上生活在中国北方草原上的多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是多个民族的智慧结晶,是一笔宝贵财富。“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的核心理念,包含着珍爱生命、爱护自然、开拓进取、兼容并蓄、开放互助、诚实守信的丰富内涵。草原文化核心理念的引领,使这片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保留至今,成为草原文化传承发展的沃土。也正是草原文化核心理念的引领,使草原民族成为古代中西经济文化大通道——丝绸之路的最早开拓者,为历史上推动东西方商贸文化的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当今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战略思路奠定了基础。在大力倡导绿色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时代,草原文化核心理念仍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需要进一步发扬光大。
(四)在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中保护草原文化是特色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
特色新型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城镇化,但决不是削弱农村牧区,而是要在建设好城市和城镇的同时加快农牧区发展和农牧业现代化,实现农村牧区现代化与城镇化的互动,为城镇化提供基础动力。新型特色城镇化不是城乡“一样化”,而是要在保护传承草原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与城市的差别化发展。一方面要输入现代要素,使公共服务向农村牧区延伸,实现牧区的信息化、现代化。同时,也要保护好草原,保护和传承草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比如采取四季轮牧技术,保留尊重自然、敬畏日月天地、珍爱生命的朴素生态观。只有特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得到保留和传承,才能保护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草原文化的根基,保留牧区特色,建设富有文化特色的美丽牧区,实现城市牧区的差异化发展和文化多样性保持。
二、草原文化在当代城镇化建设中的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对于城市文化建设和发展高度重视,在制度建设、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了大力保障和支持,积极推进民族文化大区向民族文化强区的转变,使草原文化在城市建设、居民生活和消费、文化建设、特色产业竞争力方面得到越来越多的展现,大大提升了草原文化的影响力和城市的吸引力。
(一)草原文化在城市建筑设计中得到一定运用。城市建筑不仅具有使用功能,而且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着城市精神和审美追求,保留着历史的记忆,传承着一定地域的、民族的文化。草原文化对当代建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比如:在建筑标识方面,我区很多城市以马、鹿、鹰作为标志,象征力量、勇猛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在建筑风格方面,内蒙古博物院、乌兰恰特大剧院、内蒙古体育馆等场馆采用了蒙古包的穹形屋顶设计,传承了蒙古包文化。在色彩运用上,一些建筑的外墙表面和内壁用祥云、回肠纹、卷草纹等自然、动物、植物纹饰装点,配有蓝色、白色、黄色、红色等蒙古族喜爱的色彩,象征纯洁、吉祥和安康。这些现代的草原城市建筑的设计都是以广博的草原文化为根基,结合现代的设计手法,彰显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
(二)草原文化在城市居民生活消费中得以传承。草原文化在城市居民衣、食、住、行中也得以传承,影响最深的当属饮食文化。涮羊肉、手把肉、牛肉干、马奶酒、酸奶、炒米、奶豆腐、奶茶为我区城市各民族人民所喜爱,很多家庭每天都有喝奶茶、酸奶的习惯,营养丰富,有益健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业的带动,我区以蒙餐为主题的餐厅逐渐增多,形成了像小肥羊、格日勒阿妈等知名的文化餐饮品牌。蒙古族服饰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是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如今,不同区域的蒙古族服饰不仅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被珍藏和研究,还在服装表演、演艺活动、蒙古族婚礼、节庆活动中得到展示,日常生活中穿着蒙古袍也成为不少城市蒙古族群众的时尚追求。
(三)草原文化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得到创新发展。2003年起内蒙古党委、政府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战略决策,至此,我区文化建设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2009年全国《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标志着文化产业提高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这进一步促进了我区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以此为契机,我区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把内蒙古建设成“民族文化强区”,实现民族文化大区向民族文化强区的转变。在国家和自治区出台的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我区各地竞相加快文化建设,文化设施不断完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不断丰富,草原文化节、昭君文化节、科尔沁文化节、红山文化节、中国蒙古族服饰节等节庆活动十分活跃, 一批影视剧、蒙古剧、歌舞等优秀作品脱颖而出,极大地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扩大了文化消费,草原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得到提升。同时,以草原文化资源为依托的文化产业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很大的创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1.4%。
(四)草原文化在城市特色产业竞争力方面得到体现。在当今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的地位与作用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突出的时代,我区秉承草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发展、创新的理念,打造了伊利、蒙牛、鄂尔多斯、鹿王等乳品企业和羊绒企业,以及小肥羊、草原牧歌等国内极具影响力的餐饮企业,创出了“纯天然、无污染、绿色环保”的特色品牌,使得乳制品加工业、牛羊肉加工业、羊绒加工业等农畜产品加工业成为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六大特色支柱产业之一。草原风光游和草原民族风情游更显示出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草原文化中的文学与艺术、音乐与舞蹈、民俗风情、历史建筑、自然风光等资源已经成为内蒙古旅游业的“特色”所在,如蒙古族的长调和呼麦、悠扬的马头琴演奏、神秘的阴山岩画、留住历史记忆的成吉思汗陵园、元上都遗址以及热情奔放的安代艺术等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到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观光游览。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已经由2005年的5.45%增加到2012年的7.11%。
三、充分发挥草原文化在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
文化是城市的内在精神力量,为新型城镇化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我们要通过培育壮大城镇特色产业,用草原文化理念指导城市规划建设和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发展民族教育等途径,使草原文化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增强城镇发展动力。对于内蒙古而言,要建设特色新型城镇化,不仅要实现“新型”,还要突出“特色”。这就要求我们抓住五大基地建设的契机,根据各个城镇的资源禀赋,充分发挥草原文化赋予我们的资源优势,顺应市场要求,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秉承诚实守信的理念,紧紧围绕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业,积极拓展上下游产业,延长产业链条,进一步加快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升级,打造更多的区内外,甚至国内外绿色名牌产品,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四化互动。同时,以草原文化资源为依托,积极培育并不断壮大文化产业规模,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集聚,提升经济效益;加快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加强与周边津京冀和东北地区的联动,形成大旅游区,提升旅游业的竞争力。通过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多元支撑的产业体系的形成,增强地区经济实力,拓宽农牧民转移人口的就业空间,提高城镇化质量。
(二)塑造特色城市,提升城市文化魅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文化软实力是当代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内蒙古城市发展要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资源,彰显草原城市的人文特色,努力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
首先要从思想认识上强化草原文化对城市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不搞“贪大求洋”的城市建筑,要立足于本地区历史文脉,把草原民族的建筑风格、色彩、结构运用到城市建筑之中,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统一起来;将简约、居住空间占地少、爱护草原等理念融入当代城市建设规划理念中,对城市空间进行合理布局,节约利用土地,留足生态空间和生产空间,进而打造有文化底蕴的、集约化的特色新型城镇。
其次要加强文化自觉自信,让草原文化核心理念和要素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中,成为城市中的人们的行为和准则、生活习惯、价值取向,进而规范人的行为,促进城市的有序发展。加强城市文化场馆和设施建设,组织各类文化节庆活动,通过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介以及影视作品、歌曲舞蹈等形式传播草原文化核心理念,增强草原文化的影响力,使城市成为草原文化元素的聚集地和重要载体,持续发挥草原文化在塑造城市特色中的作用。
(三)融入生态理念,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崇尚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对于解决城镇化过程中的生态问题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因此,要把草原文化生态理念融入到城市建设、城市生产和生活方式中,构成有机的整体。
城市推广绿色建筑,是降低碳排放的重要途径。建筑设计要统一管理和规划,树立充分利用自然风光的理念,与现代建筑技术相结合,进行科学设计。 新建的大型商业建筑和居民住宅,要增加自然通风设施和增加自然采光面积;已建成的建筑和住宅要进行节能改造,减少对空调的依赖和能源消耗。
城市绿化建设要遵循自然规律,采用适合本地干旱气候条件下生长的耐旱、美观的树种草种进行绿化,严禁违背自然规律,盲目引进非本土的昂贵树种和维护成本极高的草坪,提高城市绿色植被覆盖率。重视地下工程,进行科学设计,将自然渗漏功能与人工管网有机结合。
以崇尚自然的生态理念为导向,引导城市发展生态型产业和居民选择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大力发展城市生态型产业,降低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既满足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尽可能地减少环境损害。倡导市民低碳消费,绿色出行。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快大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倡导广大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出行。节约利用水资源和保护城市水源,新建住宅要强制安装节水器具,保证生活用水循环利用;加快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提高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再利用率。
(四)保护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历史文化街区、民族风情小镇文化资源的保护,不搞大拆大建,杜绝一边破坏古建筑、老街区,一边又大建复古建筑和街区,保存城市文化记忆;在新区和新城建设中注重融入草原文化元素,草原文化元素要与城市和区域自然人文特征相协调。
加强文化建设,通过文艺作品、节庆活动和新媒体来宣传草原优秀文化,增加文化认同感,延续历史文脉。
加强民族教育,增加城市少数民族学校、幼儿园的数量,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保证少数民族子女顺利进入民族幼儿园、小学、中学学习。教学内容要增加草原文化的内容,把文化融入到日常教学、游戏、节日、体育等活动之中。通过民族教育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传承草原优秀文化的价值理念,感受草原文化特色。
(执笔人:天莹、李莹、李娜)
责任编辑:刘秉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