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微博用户信息心理探析
——基于安徽大学部分大学生微博用户的调查

2014-10-26孙革非

宿州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心理用户大学生

孙革非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39

大学生微博用户信息心理探析
——基于安徽大学部分大学生微博用户的调查

孙革非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39

从分析微博自身特性入手,对安徽大学学生微博用户进行了问卷调查,并根据调查数据分析了微博对大学生用户的信息行为和信息心理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博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率很高(被调查对象中的95%开通了微博),是大学生进行信息获取和社交活动的重要平台;且大部分大学生微博用户是常驻型的用户,即每天都会查看或使用多次,但每天花在微博上的时间在一至两个小时以内。大学生使用微博主要是寻求信息、参与社会交往、追求“地位”刺激、管理自身情绪和娱乐活动以及求新猎奇,掌握了大学生这些使用微博的信息心理,可为正确管理与引导大学生群体使用微博提供帮助。

大学生;微博;信息心理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2年7月发布的《第三十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在我国5.38亿网民中,微博用户规模达到27 364.5万,占全体网民总数的50.9%[1]。以博客为代表的新型网络信息传播媒介极大地满足了当前用户信息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其中微博以新颖、时尚的形式迅速地发展成网络上最热门的交流工具和重要的信息平台。人们可以在微博中任意地关注自己需要或感兴趣的信息,或发表意见,这也正是“今天你织围脖了吗?”成为一种另类打招呼方式的原因,尤其对青年人这群爱追逐潮流的群体更为明显[2]。

1 大学生微博用户现状

1.1 微博在大学生中使用情况

万瑞数据在2010年8月发布的《微博媒体特性及用户使用状况研究报告》中进一步详细描述了我国的微博用户的状况。根据这份报告,当时的微博用户中,男女比例为6∶4,且在各年龄层均有分布,其中比例最高的是18~25岁、26~30岁两个年龄段,占用户数字总数的67%。在学历分布上,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用户占总用户的63%[3]。由此可见,年轻化与高学历化是早期微博用户的重要特征。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平台,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网民的互联网信息行为。对于青年人的主力军——大学生来说,他们思想尚未成熟,但具有开放的思想观念与充分的接受能力,充满表达欲望,同时也爱追逐简单新奇,使得他们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先锋,他们的信息行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和信息的丰富而不断地趋于多样化,而大量地使用微博获取信息,是自微博风靡世界开始的又一大变化。

1.2 大学生微博用户调查

笔者对安徽大学部分大学生微博用户进行了问卷调查,随机发出调查问卷285份,收回有效问卷270份,有效回收率为94.7%。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男生占44.6%、女生占55.4%,从总体来看男女的比例相当,大一至大四每个年级分别占12.2%、18.9%、56.7%和12.2%。

1.2.1 微博开通情况

在270名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有95%的大学生已经开通了微博,说明大学生表现出了对于微博普遍较高的关注程度,尽管还有部分大学生尚未开通微博,但是其中绝大多数学生都非常了解微博,而且也有注册微博的意向。从本次调查中可以看出,截至到2013年5月,使用微博时间在一年的占27%,二三年的占71%,由此可看出,微博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率非常之高。

1.2.2 微博的使用情况

在微博的登录频率方面,48.59%的学生每天会多次登录;20.27%的学生每天1次;19.32%的学生两三天1次;11.82%的学生每周1次,由此可见,有近2/3的大学生每天至少1次登录微博,大学生使用微博的频率较高。

表1 大学生登录微博频率

另外,在对大学生每天使用微博的频率调查中发现,61.76%的学生每天使用时长在半小时及其以内,19.21%的学生在半小时至1小时之间,12.35%的学生在1小时至2小时间,还有6.68%的学生使用时间长达2小时及以上。由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微博基本发展成为了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网络工具之一。

1.2.3 更新频率及发布数量

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每天都更新微博的占49.56%,两三天更新1次的占27.89%,1周更新1次的占13.62%,几乎不发的占8.93%。由这些数据不难看出,微博已经成为大学生记录生活的重要平台。此外,在每天发布微博数量的调查中,48.92%的学生每天发布1~5条,15.69%的学生每天6~15条,6.72%的学生每天15条以上,有17.32%的学生表示每天不固定,11.35%的学生只是看看,基本不发(表2)。

表2 大学生微博用户每天发布微博的数量

1.2.4 发布内容及使用目的

大学生微博发布的内容大都集中在阅读信息、围观他人,转发微博、分享生活点滴,发泄情绪、社交闲聊等几个方面,具体数据如表3所示。

表3 大学生微博用户使用动机

在对大学生进行微博使用动机的调查时,亦发现69.89%的学生使用微博是为了获取信息资源,拓宽知识面;58.67%的学生是为了展示自己的个性,分享自己的生活;44.57%的学生是为了与他人进行学习交流;58.76%的学生是为了关注名人,甚至与名人进行沟通;33.78%的学生是为了了解朋友,增进感情。以上数据更加进一步表明了大学生对于微博的利用率越来越高而且用途也趋于多样化,微博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社交的又一新型网络工具。

1.2.5 浏览内容及关注群体

大学生使用微博浏览的内容多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浏览微博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生活常识和人生道理、朋友最新动态、社会新闻资讯以及科学教育等,具体数据见表4。

表4 大学生微博用户感兴趣的信息内容

对大学生微博上关注群体调查的结果显示,大学生在微博上关注亲人的占46.3%;朋友、同学占78.85%;名人、明星占76.92%;专家、学者占60.32%;媒介微博占26.1%;品牌微博占15.62%;政府微博占27.85%;热门话题和人气推荐微博占28.9%。参考大学生微博浏览的内容,再结合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在大学生中微博己经成为沟通平台、交友平台、资讯平台。

1.3 大学生微博用户现状总结

从以上调查中可以看出,微博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率很高,是大学生进行信息获取和社交活动的重要平台。大部分大学生微博用户是常驻型的用户,即每天都会查看或使用多次,但每天花在微博上的时间在2个小时以内。同时,根据大学生发布内容的频率及发微博的方式及条数可以将大学生微博用户大致分为以下4种类型:(1)自我表达型——以写微博、发表自己观点和发泄个人情绪为主的用户;(2)社交活跃性——既写微博也关注他人的微博,喜欢参加热点问题讨论,查看口碑评价的用户;(3)讨论参与性——不关注别人微博,但最喜欢参与热点问题讨论,好发表个人观点的用户;(4)偏好潜水型——喜欢浏览他人观点及查看热点话题,但不喜欢自己发表微博的用户[6]。其中(1)和(4)类型的用户占据着大多数。大学生在微博上的兴趣点主要集中在社交和资讯上。以下将依据微博以及大学生网络信息行为的特点,对大学生微博行为进行分析,最后对大学生的信息心理进行总结。

2 大学生微博用户的信息心理分析

2.1 信息寻求心理

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处在一个高强度的信息寻求时期,信息寻求动机一直都占据着大学生信息行为的主导地位。微博上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且用户所需付出的代价小。而且,微博上的信息较为平民化,及时性较强,很多最新的信息往往是从微博中首先流传出来的,这些最新的信息对于大学生来说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对大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记忆力最好和理解力不断增强的阶段,所以他们的求知欲特别旺盛。信息寻求的动机也非常强烈。他们肯学习,爱动脑,处在一个长知识的时期,对于各种用来获取信息的手段,总是能够快速的接受并为自己所用。他们总是善于发现一些新奇的事物,总是被出现的新事物所吸引,喜新猎奇是他们的鲜明个性。除了新事物外,大学生同样在生活及专业学习上有着大量的信息缺口,这些缺口指引着大学生的信息寻求行为。微博作为当下网络的新兴产物,呈现了与以往传播媒介的不同特点,表现出了强大的信息功能和与众不同的特性。对于微博这样一个新生事物,其强大的信息功能和新兴的使用方式必定会吸引大学生的追捧。在对安徽大学大学生微博用户的实证调查中同样也说明了这一点,大学生对于社会资讯以及一些即时信息表现出强烈的兴趣[7]。

2.2 社会交往心理

微博作为社交网站的一类,其社交功能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不容小觑。对于微博的研究中,国外艾莉森等人在对社交网站“脸书”的研究中发现,许多大学生使用“脸书”与过去的朋友保持着联系[8]。在中国,这类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同样在对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使用微博往往是因为具有很强的社会交往心理。与社交网站一样,微博允许普通用户单向或双向关注,阅读其关注对象的档案及发布的信息,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首次离开家庭,无论是在成人感还是自主性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有着强烈的交往需要,渴望友情。而且大学生正值青春期的后半段,他们害怕孤独,渴望与别人沟通、交流。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大学生由于不自信而不敢主动与人交往,有的大学生因为性格内向、腼腆而不好意思去与人交往,还有的大学生因为距离、时间等一些客观因素而无法与人做进一步的交流。微博拓宽了大学生的网络交流渠道,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交往平台。很多大学生关注微博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微博能满足他们的交往欲望,而且在微博上能与别人得到很好的互动,从而得到共鸣。可以说,微博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社会交往的愿望。

2.3 地位刺激心理

使用微博还有可能提升使用者在群体中的形象,这与报纸、广播、电视有明显的区别,因为微博用户可自由控制发布信息或照片的内容。“微博炫富”就是其中最明显的例子之一。在对社交网站“脸书”用户的研究中也发现,用户确实在利用个人页面,精心地管理和构建着自己的形象。现在的社会是个大众话语权的时代,是个展现自我张扬个性的时代。对于大学生来说,没有人能垄断信息,限制他们的话语权。大学生正处于思维迅速发展时期,已经具备独立的思维能力。随着智力不断发展,思维水平不断提高,大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更加强烈,他们不喜欢被动的接受知识,相比被动的参与和接受,他们更想做一个主动的参与者。他们开始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大学生希望能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并能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表达自己的意愿。在调查中,有48%的微博用户表示喜欢参与热点话题的讨论也正说明了这一点。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大学生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自身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随着知识信息的不断更新,他们的思维也会更加的活跃。而现实中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和种种条件的限制,不能满足大学生这种观点表达和思想交流的需求。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这种诉求很难得以实现。大学生处在18~24岁之间,有着强烈的表现和社交欲望,微博的出现大大地拉近了社会各层人之间的距离,各种草根文化也有助于大学生表现自我,使得大学生能够自由表达意见,展示思想和活力,参与话题讨论,这样大学生能够有充分的自我发挥的空间。本次调查结果也更进一步表明,有一半甚至更多的大学生使用微博是基于分享自己的生活点滴,展现自我的需要。因此,地位刺激也是大学生微博用户的一种重要的信息心理[9]。

2.4 娱乐和情绪管理心理

微博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网络平台,其丰富的娱乐性往往是大部分网民使用的初衷。在对大学生微博用户的调查中发现,微博的使用阶层跨度大,各种用户能够不局限于自己的朋友圈或生活圈。因此,大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地获得各种有趣的信息,以满足自己的猎奇心理和娱乐心理,同时也能与自己的好友分享心情,互晒生活,这些都推动了大学生微博用户的娱乐和情绪管理活动。同时就情绪方面,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阶段是他们人生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他们为自己的理想奋斗着,对未来充满了期望,因此在这一阶段健康、学习、进步是他们的主题。然而,由于大学生处于青年发展阶段,青年期是人生生理变化高峰、智力发展高峰、需求高峰和创造高峰的“四大高峰”时期,所以大学生的思想、心理会时常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中[10]。微博的出现就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精神家园,微博上避免了现实中面对面的逾地,同时微博身份认证的真实性也让倾诉者有一种真实感,可以说许多在现实中因为害羞或是内向等原因而无法倾诉情感和生活问题的人在微博上可以排除这些困扰,这样的宣泄也许并不能解决问题,但是至少可以缓解紧张或是焦虑的情绪,对于大学生来说,这样的宣泄更有助于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娱乐及情绪管理是大学生一种重要的信息心理。

2.5 求新猎奇心理

大学生的求新猎奇心理往往容易被忽略,但从安徽大学大学生微博用户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大部分大学生都是由于对微博这一新兴的网络应用产生出极大地兴趣才选择开通。同时,90%未开通微博的大学生都表示有开通微博的想法。同时,在微博使用方式的调查中,79%的学生选择了“浏览信息,微观他人”,这正是大学生微博用户强烈好奇心的体现。大学生对周围的一切新鲜事物怀有极大的好奇心,青年的好奇心是由求知欲和认识上的需要驱使的,而好奇心往往又是青年寻求知识、探索问题、积极思考的“触发器”[11]。青年期的大学生正处于记忆力最好和理解力不断增强的阶段,所以他们的求知欲特别旺盛。他们肯学习,爱动脑,处在一个长知识的时期。世界上各种知识对他们都是新鲜的。他们总是善于发现一些新奇的事物,总是被出现的新事物所吸引,喜新猎奇是他们的鲜明个性。微博作为当下网络的新兴产物,呈现了与以往传播媒介的不同特点,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特性。对于微博这样一个新生事物,它的出现必定会吸引大学生的注意,挑起他们的好奇心。

3 结 语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互联网应用方式,对于大学生的信息心理及信息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影响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以及信息观念的形成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本文所总结的微博的特性及大学生信息心理的类型只是这方面的一个初探,重点在于发现互联网新兴媒体与大学生信息心理之间的影响关系,为相关方面能够通过恰当的管理和引导,充分发挥出网络新兴媒体对于大学生网民的积极作用,避免消极影响。

[1]CNNIC.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3-05-28].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207/t20120723_32497.htm

[2]刘晖.Twitter:微博客时代的到来[J].新兴传媒,2009(10):56-59

[3]周旋.论微博客的新媒体特征[J].新闻传播,2010(3):45-47

[4]王世群.微波炉加热教育:微博在教育中的应用探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0(8):95-97

[5]何运峰.用微博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J].中等职业教育,2010(11):18-20

[6]刘春雁.大学生微博使用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实践研究,2011(13):89-90

[8]吴学满.微博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及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258-261

[9]刘秀隆,徐益.大学生信息心理分析与调控[J].邵阳学院学报,2006(8):127-129

[11]周高琴.浅析高校网络文化的传播现状:从大学生网络信息心理偏好的角度思考[J].嘉应学院学报,2011(10):76-82

2013-11-18

孙革非(1964-),女,安徽安庆人,馆员,主要研究方向:图书资料情报信息管理、文化古籍整理。

10.3969/j.issn.1673-2006.2014.01.030

G444

A

1673-2006(2014)01-0104-04

(责任编辑刘小阳)

猜你喜欢

心理用户大学生
看见具体的自己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感受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