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开放空间环境意象营造的对策
——以六安市老淠河风景区为例
2014-10-26欧军王君王仕刚黄振宇
欧军王君,王仕刚,黄振宇,赵 毅
1.皖西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安徽六安,237012;2.合肥华祥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安徽合肥,230000
滨水开放空间环境意象营造的对策
——以六安市老淠河风景区为例
欧军王君1,王仕刚2,黄振宇1,赵 毅1
1.皖西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安徽六安,237012;2.合肥华祥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安徽合肥,230000
以六安市老淠河风景区为例,运用凯文·林奇提出的区域、边界、道路、节点、标志物意象五要素的形态分析方法,通过实地观察、访谈等调查方法,对滨水开放空间的环境现状以及使用者对环境意象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提出了滨水开放空间环境意象营造的五点对策:改变城市总体规划格局中滨水开放空间的形态和用地性质,利用“岸线垂直模式”改善城市空间关系,增加生活性景观道路,注重节点的人性化、公共性设计以及标志物的地域性设计。
滨水开放空间;环境意象;可识别性;老淠河
开放空间一词最早出现在19世纪的英国和美国。1877年,英国伦敦制定《大都市开放空间法》,这是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开放空间概念出现的标志[1]。目前,一般认为开放空间是指城市中在建筑实体以外存在的开放式空间,它既包括自然环境,如绿地、河流水体,又包括人工环境,如城市广场、街道以及空地等。滨水开放空间是相连城市陆域和水域构成的城市开放空间,是城市开放空间体系的一个重要类型[2],对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体现城市地域特征以及丰富居民日常休闲生活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
美国城市设计专家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根据市民对于城市意象认识的调查,总结出环境意象五个元素,即区域、边界、道路、节点、标志物;通过对人的行为活动以及心理学研究,探究城市整体布局形态和结构、环境形成的空间格局所产生的环境意象特征以及环境意象对城市建设的重要性。这种环境意象是个体头脑对外部环境归纳的图像,是个体直接感觉和过去经验记忆的共同产物,它被感知并构造了人们的周围环境。对于开放空间而言,环境意象无论是实践还是情感都很重要[3],同时它也是开放空间保护和再生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滨水开放空间是城市意象生成的主导因素,它特有的场所特征决定了其特殊的环境意象。本文运用凯文·林奇意象五要素的形态分析方法,研究六安市老淠河风景区河段滨水开放空间环境意象的营造。
1 研究区概述
六安市位于安徽省西部,长江与淮河之间,大别山北麓。六安拥有青山绿水,境内有淠河、史河、杭埠河等7条主要河流,生态环境优越,它是“国家级园林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老淠河国家水利风景区位于六安市区,景区长24公里,以面积约130公顷的月亮岛为核心,形成了“一岛两岸”“众星捧月”的空间格局。本研究范围为北起淠河大桥,南至新安大桥的淠河风景区河段,见图1。
图1 六安淠河国家水利风景区现状
2 滨水开放空间的城市意象五要素分析
对于滨水开放空间来说,整体生动的物质环境能够形成清晰的意象,而好的环境意象令人产生安全感。凯文·林奇归纳的区域、边界、道路、节点、标志物五种元素是意象构成的关键,元素之间有规律地相互联系、相互渗透[2]。它们也共同组成滨水开放空间的环境意象,是开放空间设计的重要内容,以下通过实地观察、访谈等方法对研究区内环境意象五要素进行分析,探究研究区内滨水开放空间环境意象营造的对策。
2.1 区域
区域,是城市中有相同特征、相互连通的分区,是二维平面,它是可“进入”的,是有着某些共同可识别的特征。在本研究中把研究区分成4个区域,见图2和表1。
表1 现状区域特征调查
2.2 边界
边界,是线性要素,是两个部分的边界线,是一种横向的参考,如河岸、铁路的分割线、开发用地的边界、城墙边的轮廓线等。滨水岸线是研究区内主要的边界。本研究区内的岸线由于人工处理和自然条件的不同,在空间形态上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它是滨水开放空间中使用率较高、富有生命力和体现地域特色的场所。以下根据对研究区内河段开放空间的调查,总结了以下几种岸线形式,见图3和表2。
图3 现状岸线剖面图
表2 现状岸线形式调查
2.3 道路
道路是意象的主导元素,它是人们观察城市的路径,是城市物质要素(如建筑、构筑物、环境小品、广告牌等)展开的界线,主要包括机动车道、步行道、铁路线等。在本研究中,主要对围合本区域的城市干道和区域内部的景区道路进行对比分析。
2.3.1 城市道路
从研究区整体出发,该滨水开放空间主要由淠河西路、淠河中路、淠河南路组成,其中淠河西岸新区的淠河西路规划为交通性干道,而河东的淠河中路和南路则是生活性次干道,但由于城市主干道解放中路封闭改造,现阶段河东的淠河路交通流量较大。由于没有公交道路交通,导致河西的滨水开放空间可达性较差,同时由于马路过宽、车速较快,也阻碍了路对面小区居民对河西滨水开放空间的使用。而河东侧的淠河中路和南路由于是次干道,路面较窄,现阶段交通状况混乱。因缺少非机动车道,自行车和电瓶车经常驶入人行道,使得河西滨水开放空间环境质量下降,人们对此的意象多为混乱、不安全和嘈杂(图4)。
图4 淠河大桥到云露桥河段滨水道路现况
月亮岛上的环岛路成为岛上联系老城区的交通道路,由于岛上车流、人流较少,建设之初成为新手练车和汽车、摩托车飙车的主要场所,带来了交通安全隐患,极大影响了岛上的环境。后来通过限速、巡查等手段,减少了这一现象的发生。
2.3.2 风景区内道路
位于河西河段的风景区道路分为非机动车道和步行道,道路采用人性化设计,功能合理、使用舒适;并随地形变化丰富,沿道路行走能够带来不同的景观感受,趣味性极强。非机动车和人行道分离,给自行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运动场所,增加了景区的使用频率(图5)。
而河东侧只设计有步行道,并且没有考虑自行车停车,这对于老城区内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的自行车来讲是一种遗憾。该区人行道局部采用台阶过渡,地面存在高差,没有考虑无障碍设计,给老年人和幼儿群体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也降低了它的使用频率。
月亮岛上的人行道沿水面布置,主要由花岗岩和水泥路面组成,舒适性不足,但设计曲折、变化多样,也能够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通过环岛一周可以远眺两岸景色,特殊的景观条件也增加了环岛道路的识别性,由于学校建筑与道路距离较近,学校及月亮岛小区的入口、商业街与道路产生了密切的关系,使得道路既生动又安全,环境意象反映出积极的空间状态,受到市民的喜爱。
图5 景区内自行车道现况
2.4 节点
节点是区域内比较特殊或重要的点,它可以是观察路线的集中点、连接点,也可以是道路的交叉口或汇聚点,它是可以进入的,主要包括街角集散地、广场等。
河西河段风景区由于整体新建,节点设计较有特色,主要通过不同的雕塑形成错落有致的节点空间,而万人广场作为面积较大的空间节点,统领景区。河东A区淠河大桥到云露桥河段的空间节点主要为道路、桥梁的交叉口,但面积较小,无法满足居民使用和集散的要求,如云露桥桥头广场。另外,有些节点设计成以绿地为主的草坪,使用频率较低,与城市道路相接环境较差,如皋城西路与淠河中路交口。而河东B区云露桥至新安大桥河段,除了在新安大桥桥头设计了大面积的绿地广场外,其他没有节点设计,可识别性较低。对于整个城市来说,月亮岛本身就是一个节点,这一节点有着清晰的可读性和可识别性,是环境意象较好的区域。
2.5 标志物
标志物是指能够简单概括其鲜明特征的有形物体,它是点状的参照物,不能进入,只能在外部观察。它是区域内被认可的参照物,是确定环境身份或结构的线索,如建筑、标志、雕塑或山峦等。
河西河段由于正在建设,淠河大桥桥头的几栋高层住宅楼成为这一区域的标志物,但随着周边小区建设完善,其必然会失去其区域内参照物的地位。而对于河西风景区内各类雕塑,可以作为区域内的标志物,可识别性较高。但风景区内的主要建筑(如公共厕所、管理处)由于采用相同的建筑造型,可识别性降低。而对于城市来说,万人广场高大的图腾柱是这一区域的标志物。河东新安大桥桥头的标志物是绿地广场上保留的原工业厂区的砖砌烟囱以及眺望台;云露桥桥头区域的标志物是双子楼以及新建的基督教堂;月亮岛上的标志物是月亮岛小区集聚的坡屋顶高层住宅楼以及计时塔码头。整个研究区内标志物分布不均且数量不足,没有形成联系的城市意象元素(图6)。
图6 景区内标志物(①公厕;②广场图腾柱;③月亮岛计时塔;④眺望台)
3 滨水开放空间环境意象营造的对策
3.1 城市总体规划格局的调整
城市滨水开放空间对于城市来说是联系自然与城市的通道,它在城市空间形态中多以带型出现,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对于滨水空间的划分机械地采用了红线、绿线、蓝线的方法。城市建筑远离滨水空间,两者相互隔离。固定的线性划分使得滨水开放空间的土地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对于城市来讲,绿地、水体的调节作用不仅仅限于其边界内,对周边一定范围内的环境也有影响,开放空间的几何形态伸展幅度越大,对周边影响范围就越大[4]。如楔形的开放空间更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气候。因此,改变传统的线性划分模式,依托滨水开放空间形成楔形绿地插入城市建成区,是从总体规划的角度改变原有单调区域特征。区域主要功能必须多于两个[5],其中混合形功能区建设是安全、富有生机的滨水空间环境营造的前提。因此,必须调整土地用地性质,提高滨水区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增加区域功能的复合性,确保滨水开放空间的安全性和可识别性。
3.2 城市空间关系的改善
滨水开放空间的边界是沿线的城市建筑,传统的建筑处理模式是平行于河岸布置,这样的环境意象单调乏味。合理利用滨水建筑“岸线垂直模式”,使得建筑在很大程度上兼顾住户观景和城市景观造型的双重任务[6]。这种模式可以丰富城市景观的灵活性,容易形成充满活力的环境意象。根据城市特有的水岸线特征,综合考虑日照形式,利用垂直和平行两种模式来设计滨水建筑,避免单调和千篇一律的滨水开放空间形态。
3.3 城市道路系统改造与调整
如果滨水开放空间能吸引人,首先需要调整区域内的道路性质,避免交通性主干道、快速路对开放空间的隔绝;其次需要根据我国国情,考虑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三者的使用需要,结合环境宜人的滨水开放空间设置服务性景观道路,并让其成为观察、体验滨水空间的富有吸引力的道路和市民生活使用频率较高的线性空间。
3.4 节点的处理
无论是广场还是绿地,作为节点,要与城市有方便的联系,能够进入和感知是环境意象营造的第一步。通过“多义景观”的营造[7],通过功能的复合、空间的延续以及界面的多样化,使得滨水景观带内的节点具有承载城市历史文化,维系生态自然和谐,以及提升周边土地价值的综合城市功能。另外,开放空间设计以人为主体,要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组织各种为人所使用、为人所体验的人性空间[8]。只有当节点充分满足人的需求时,才能成为可识别并吸引人的城市活力的聚集点。
而岛屿作为原本连续的河流空间被一分为二,在分流、汇流部位形成视野尽端,从两岸眺望岛屿与从岛屿上眺望两岸都形成了滨水地区特殊的景观,这也是河流岸线最具景观和观景价值的地区[9]。它应该是城市重要的空间节点,而不能是某些单位或人群特有的,需要提高岛屿的公共性和可达性。
3.5 标志物的地域特征设计
对于滨水城市来说,滨水开放空间记载着城市的历史和人们的回忆,保留区域内与水有关或有联系的代表性建筑物和构筑物作为区域的标志物更容易引起居民联想和共鸣,是体现城市历史文脉的重要载体,是整个区域的参照物。
4 结 语
滨水开放空间的设计不是规划师的“纸上谈兵”,也不是简单的几何图形和轴线视廊,它是滨水城市解读的线索,是记载这个城市历史的故事,它是人与历史交流、人与自然交流、人与人交流以及人与城市交流的场所。通过对六安市老淠河风景区河段开放空间环境意象的调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城市总体规划格局调整、城市空间关系改善、城市道路系统改造、节点处理以及标志物地域特征设计等对策,期望能够营造出滨水开放空间良好的环境意象,有助于宜居城市、生态城市的建设,为其他中小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研究提供一定借鉴。
[1]欧军王君.蚌埠市开放空间与城市空间结构关系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20010:5-6
[2]廉永哲.天津市滨水开放空间环境行为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建筑学院,2005:9-10
[3]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35-37
[4]徐小东.开放空间应优先成为城市设计的重要准则[J].新建筑,2008(2):95-99
[5]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M].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137-139
[6]蔡永洁,黄林琳.“观景”与“景观”之间:滨水居住空间模式的思考与三次尝试[J].建筑学报,2008(4):32-33
[7]朱琳炜.低碳生态之美:江西新余市袁河两岸景观规划设计[J].理想空间,2013(1):67-68
[8]商林艳.人性化城市开放空间的打造[J].山西建筑,2007(29):51-52
[9]杨春侠.构建城市的“水上舞台”:岛屿开发的城市设计对策探析[J].理想空间,2007(9):6-8
2013-10-29
六安市定向委托皖西学院市级研究项目“六安市城市开放空间的保护与再生研究”(2013LW011)。
欧军王君(1983-),女,安徽蚌埠人,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建筑设计。
10.3969/j.issn.1673-2006.2014.01.022
TU984.18
A
1673-2006(2014)01-0076-05
(责任编辑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