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马克思与凯恩斯危机理论的比较研究下的有效需求不足
2014-10-26谢浩
谢 浩
南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江苏南京,210003
基于马克思与凯恩斯危机理论的比较研究下的有效需求不足
谢 浩
南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江苏南京,210003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基础是产业资本的循环G—W…P…W′—G′。消费需求不足、资本需求不足和就业不足等三大危机时出现的社会需求不足,完全不同于基于“三大心理规律”的凯恩斯主义有效需求不足。以满足充分就业为政策目标的凯恩斯主义危机治理政策所带来的经济“滞涨”这一结果,显现了该理论在解释需求不足危机理论上的局限性。当下中国经济出现的产能过剩的深层次原因在于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其解决之道仍需在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中寻找依据。
经济危机;生产相对过剩;有效需求不足
1 当代经济危机中的有效需求不足
众所周知,亚洲金融危机是由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引发的实质为生产相对过剩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而以美国索罗斯为首的套利基金正是抓住了东南亚各国国内出现的生产过剩、泡沫经济的缺陷发动了金融攻击,从而引发了二战以来最为深刻的全球经济危机。同样,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受前期外界经济不景气影响,日本商品出口开始放缓,社会有效需求显现明显不足,社会生产也由此显现出了明显的生产过剩,随后的日本欲通过出口导向型向内需型经济的逐步转变来扩大内需,日本政府受凯恩斯经济思想影响,采取一系列扩张的刺激性经济政策,利用低利率等工具来刺激国内投资及消费。极度扩张的货币政策,使得大量剩余资金一股脑流向了以房地产和金融等为代表的顺周期行业。大量廉价资金的涌入助推了股票和房地产的不断升值和信贷规模的不断扩大,资本市场的泡沫越来越大。20世纪80年代后期,房地产和股票总资产先后达到了GDP的1.5倍。1989年,日本泡沫经济迎来了最高峰,但是,由于资产价格上升无法得到实业的支撑,泡沫很快破灭[1]。此后,日本经济经历了漫长的“失去的10年”。
步入21世纪,发达国家纷纷采取了金融自由化政策,极大地刺激了金融投机活动。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的泡沫化、空心化,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生产的相对过剩。1996年,美国的金融资产总值占GDP的比重猛增为377.7%。2006年,美国的货币供应量已经超过了其GDP的6倍[2]。过于泡沫化的经济背后,其实是实体经济面临的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次贷危机的源头是银行业在过于看好房地产业前景的前提下,将贷款贷放给次级购房者。而广大次级购房者的这方面需求却恰恰是有没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是有效需求不足。
同样的社会有效需求不足也可以在最近的欧债危机中窥见。在这一轮危机中,暴露出的是危机国的高福利政策与国家经济实力严重失衡。危机国的公共支出均远远超过了欧盟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中所规定的公共债务不得超过GDP的60%的警戒线。OECD数据显示:2012年,希腊公共支出占GDP最高,为159.3%;意大利次之,为128.4%;爱尔兰占125.6%;葡萄牙占115.8%;就连所占比例最少的西班牙也占到74.8%。从中可以看出,面对“高福利”这一“政府产品”的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危机国的支付能力是有限的,可是这些国家却通过极大地外债来暂时性地“强制”满足了社会的“福利”需求。2000年至2011年,危机国政府债务总额占GDP的比值均额如下:希腊最高为109.27%;其次是意大利,为108.09%;再次是葡萄牙,为65.84%;冰岛与西班牙分别是49.75%和47.7%。上述数据表明,这种通过透支未来的高福利政策和公共开支严重消耗了危机国的财富,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虽可暂时性被强制性政策掩盖,却也最终诱发了这些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3]。
2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中的有效需求不足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的特征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相对过剩,这里的相对过剩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而是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的社会商品生产过剩,即社会有效需求不足。这里,生产的相对过剩与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只是危机特征的两个面。
马克思研究经济危机的基础在于产业资本的循环:G—W…P…W′—G′。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G—W,第二阶段W…P…W′,都在资本家的生产控制范围内。危机的关键在于循环的第三个阶段W′—G′。此时,商品资本必须转换成货币形式,资本家用于生产的预付资本才能得到价值实现和实物补偿。可是,一旦资本主义的再生产出现生产过剩,并超过了社会的有效需求,产业资本的循环便被迫中断,危机便由此开始。这便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描述的情形:“W—G。商品的第一形态变化或卖。商品价值从商品体跳到金体上,就像我在别处说过的,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的占有者。”[4]整个社会再生产活动,除了企业内部的生产,剩下的只有流通过程了:产业资本家购买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工人购买生活资料以及资本家的消费。这些过程的总和便构成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内部交换和部类间的交换。一般情况下,资本循环的第三阶段出现断裂时,整个社会便陷入巨大的危机中。这个危机便产生于生产的相对过剩与社会有效需求不足这一矛盾当中。
生产的过剩总是有原因的。在经济周期理论中,马克思曾将社会再生产划分为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而且资本主义的再生产是以上四个阶段的顺次交替。可以看出,危机的爆发总是以前一阶段经济高涨和繁荣为开端的,经济所处的高涨阶段是生产极度扩大、信用极度扩张的时候。“这里,信用的最大限度,对于产业资本的最充分运用,也就是等于产业资本的再生产能力不顾消费界限而达到极度扩张……一旦由于(资本)回流延迟,市场产品过剩,价格下降而出现停滞,产业资本就会过剩。”[5]在马克思看来,市场的扩张、信用的扩张都会在高涨、繁荣期间,促使着生产相对过剩的产生,并进一步催化出了过剩的信用、过剩的商业以及过剩的资本。
3 凯恩斯经济危机理论中的有效需求不足
不同于马克思以客观经济现实作为研究经济危机的基础,凯恩斯则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相对主观的人的经济心理上,他认为,经济危机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而其直接表现为非充分就业。由于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不同,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与凯恩斯经济危机理论有着很大的差别,而不能只是简单地从字面理解为一个是生产过剩,一个是需求不足[6]。
首先,有效需求不足出现的根本原因方面。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于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不能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如图1所示,在IS和LM曲线交点E1处实现的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这一均衡点往往不是充分就业的均衡点E3。社会总供给反映的是社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水平,而社会总需求则取决于劳动者的收支情况。有效需求能否满足社会总供给在于国民收入是否可以实现社会的充分就业。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社会总需求,反映经济平衡中的有效需求的指标在于充分就业的实现。
图1 IS-LM平衡图
其次,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理论的基础。根据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灵活偏好三个基本心理规律,凯恩斯将消费不足、投资不足和流动性偏好看成是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的直接原因。由于这三大经济心理的存在,凯恩斯认为,劳动者消费、投资倾向减弱,从而打破社会供给—需求平衡[7]。
最后,治理经济危机方式方面。不同于马克思从社会制度方面出发去寻找解决经济危机的方法,凯恩斯致力于通过经济政策的制定来消除危机和失业。鉴于两大边际递减规律和居民的流动性偏好所导致的消费、投资不足,凯恩斯主张政府要干预经济,特别是为了防止有效需求不足,政府需通过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政府支出等扩展性的财政政策,增加劳动者的可支配收入,刺激社会总需求,使IS曲线右移,以趋近社会充分就业水平y*;抑或要通过运用再贴现率、法定准备率和公开市场业务工具来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使LM1曲线的右移至LM2,并进一步实现社会投资的增加,投资量的增加也会进一步促进就业,最终实现充分就业水平下的平衡y*。此外,凯恩斯主张对外经济方面理应保持贸易顺差的对外政策,以此为国内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危机理论反映了目前西方经济学的主流思想,也是欧美发达国家制定经济政策应对经济危机的主要依据。事实上,他的经济思想也曾为那些身处危机之中的国家祛除一些阵痛,却也使不少国家的经济处于长期“滞涨”。再看看美国次贷危机和此次欧债危机前期,失业率基本维持在稳定状态,社会投资处于高涨状态(特别是次贷危机前期的美国房地产业),甚至出现了流动性“厌恶”,消费也算旺盛,就是这一系列逆“心理规律”经济繁荣之后,仍是马克思所预见的“危机”。由此,可以总结凯恩斯关于有效需求不足的一些理论在解释当今世界范围内出现的经济危机时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4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中有效需求不足的进一步表现
关于当代经济危机的深层次研究,表明一些学者所谓的由 “货币政策缺失”和“金融功能迷失陷阱”所引起的金融危机的真正原因在于一国薄弱的经济基础——生产的过剩或有效需求的不足,而且当代的经济危机却在表现形式上有了新的发展。通过对产业资本循环的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包括商品有效需求不足在内的三种需求相对不足(图2)。
第一,相对于生产出来的过剩产品,社会消费有效需求不足。这也是古典经济危机的典型特征,相对于资本主义生产的极度扩大,劳动者支付能力的需求出现不足。然而,随着资本主经济在当今世界的发展,信用制度的极大扩张,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尝试,生产的相对过剩表现形式逐渐被有效需求不足所替代。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和2012年的欧债危机便是最好的解释。这里,一些国家和金融机构采用各种乖巧的方法不断刺激“需求”,强制地满足没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第二,相对于过剩的流动性,社会产业资本的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危机的根源是生产过剩,而生产的过剩总会引发金融层面的流动性过剩。再分析产业资本循环式可以知道,当某些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三阶段W′—G′不能顺利进行时,资本家的预付资本无法得到完全补偿,商品的价格下降,该产业不景气。此时,一方面,在新一轮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的前期,无论是产业资本家或是贷放资本拥有者都不会将手中的货币资本化。这便是马克思所讲的资本的过剩,利润率的下降,使得“大量分散的小资本被迫走上冒险的道路:投机、信用欺诈、股票投机、危机”。另一方面,由于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三阶段中的买者,诸如大量的生产资料消费者和生活资料消费者,并没有将手中的货币去购买生产过剩了的商品。为了刺激经济而施行的不适时的宽松的货币政策,更会加剧社会流动性过剩。也正是因为社会流动性过剩,危机期间,作为社会货币资本价格的利息率总会被“提到最低的限度”。这种情况下,投机行为很容易滋生、蔓延,大量的资本开始涌入诸如房地产和金融市场等顺周期行业,从而引起资产价格的泡沫化。
图2 经济危机有效需求不足的三种表现形式
第三,相对于人口的相对过剩,产业就业的有效需求不足。正如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所阐述的:“这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过剩,那里是没有工作和没有生活资料的工人过剩。”所谓的相对过剩人口,是指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是生产对工人的有效需求不足而导致的。在产业资本循环发生中断时,利润率下降趋势使得大量的工厂停工,机器设备闲置,社会生产会急剧缩减其规模。诸如此类的资本过剩,即“失业的资本”与“失业的工人人口”是同一情况引起对立的两极。资本的过剩也会进一步加剧人口的相对过剩。这时在经济疲滞时的相对人口“慢性状态”采取了危机时的急性状态。此时,相对于紧缩的产业规模,大规模的社会失业率和工人阶级的绝对化贫困也会进一步扩大经济危机的形态。
5 当前经济危机对中国的警示
当代经济危机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各个危机国之所以深处危机当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们在危机前期均较大幅度地采用了刺激性经济政策,不断地刺激与本国国民收入基本对应的社会总需求,极大地释放了社会的“无效”需求,却没有顾及一国经济基础是否可以承受这一需求。
前一阶段,中国也较大幅度地采取了刺激性的经济政策,大规模投资、不断强调扩大内需等。受前期扩张性经济行为影响,目前的中国生产相对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也一定程度存在,并有不断蔓延的趋势。结合当下中国经济现状,部分企业产能过剩、地方政府债务严重、经济增速下降等,中国不适宜进一步大规模实施刺激性经济措施。当下中国经济出现产能过剩的深层次原因在于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其解决之道仍需在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中寻找依据。当前,中国可采取以下措施实现宏观经济的平衡:一是要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实现部类内部和部类间的平衡;二是要及时消化旧债,合理举借新债,避免引起大规模债务危机和信用缺失;三是要逐渐引导资本流入实体经济,实现虚拟资本与实际资本之间的均衡;四是提高劳动者就业质量,避免隐性失业,防止相对过剩人口的出现;五是不断完善金融体系和制度建设,实现市场流动性的平衡状态,不过剩、不紧缩。
[1]野口悠纪雄.泡沫经济学[M].曾寅初,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77-79
[2]胡莹.关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冷思考:基于生产过剩的马克思主义视角[J].天府新论,2010(1):56-58
[3]栾彦.全球视角下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73-74
[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27-135
[5]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46-555
[6]张昌廷.马克思与凯恩斯经济危机理论之比较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32(4):27-29
[7]陈龙,乔晶.浅析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及其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2002(2):122-124
2013-09-05
谢浩(1990-),安徽合肥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
10.3969/j.issn.1673-2006.2014.01.006
F113.7
A
1673-2006(2014)01-0018-04
(责任编辑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