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优秀体操运动员双杠成套动作编排特征分析
2014-10-26靳庆伟刘振南王冠寅
靳庆伟,刘振南,王 健,王冠寅,胡 军
竞技体操在我国竞技体育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而双杠项目在竞技体操中的地位尤为突出。然而,随着体操规则的变化和我国一批优秀运动员的退役,给中国的双杠项目带来了挑战。笔者通过观看近几年世界体操大赛比赛录像和统计双杠成套动作,对世界优秀体操运动员动作编排特征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双杠动作编排的特点与规律,旨在为我国从事体操训练工作的教练员和运动员提供理论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第41—43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和2008年、2012年两届奥运会体操比赛中前八名运动员双杠项目成套动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情况见表1、表2。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与竞技体操、双杠相关的文献,对其发展趋势与项目特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整理现代双杠的现状与发展动态,为本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1.2.2 专家访谈法 向长期从事体操训练研究的高水平教练员进行咨询并进行了访谈,了解高水平教练员对双杠项目的见地。
1.2.3 录像分析法 观看世界体操锦标赛和2008年、2012年两届奥运会双杠项目决赛录像,记录运动员双杠成套动作10个组别的内容和计算难度价值。
1.2.4 数理统计法 对观察录像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2.5 逻辑分析法 运用逻辑分析方法对研究数据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探索其中的规律和相关关系。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双杠成套动作的特点
双杠成套动作是指运动员按照规则要求,并根据自身的特点,把规定组别动作内容进行科学地搭配和排序而形成的一套动作。双杠成套动作由五个组别的动作组成:第一组是在两杠上支撑或经支撑完成的摆动动作;第二组为从挂臂支撑开始的动作;第三组为在一杠或两杠上悬垂大摆动作;第四组为短半径回环动作;第五组为下法。[1]裁判员根据运动员所完成的动作选出九个最高难度的动作和一个下法动作判定有效难度分值(D分),其中九个最高难度动作应包括第一至第四组别中至少一个动作,且同一组别不超过四个动作。成套动作并不限制动作数量,九个最高难度动作和一个下法有效动作之间可以有相应的连接动作。成套动作的编排不仅要求运动员做出高难度的技术动作,还要体现出艺术美。在编排过程中实现连接化、难度化和动力化是成套动作编排的发展方向。
表1 世锦赛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表2 奥运会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2.2 世界优秀体操运动员双杠成套动作总数分析
双杠成套动作总数是指运动员在动作编排中所使用的动作总数,其中包括10个得分难度动作和得分难度动作之间的调整动作。运动员在动作编排中如果需要完成高难度动作,在完成动作前必须调整好开始的姿势和方位,同时也要通过调整动作得到休息,这就需要增加调整动作,根据运动员的个体差异性不同,运动员选择的动作总数也存在差异。双杠运动员在比赛中完成成套动作消耗大量体力,因此过多地调整动作就会适得其反,造成不必要的体力浪费,还会破坏成套动作的连贯性,所以合理的动作总数在动作编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见表3至表7)。
由表3至表7看出,双杠运动员成套动作总数差异性较大,编排成套动作数量最少的动作总数为10个,而编排成套动作数量最多为21个。近五年世界性大赛中运动员的成套动作总数平均数为14.6,而在比赛中获得奖牌的前三名运动员成套动作总数平均数为15.2。由此可见,世界优秀体操运动员在动作编排过程中动作的总数与比赛成绩密切相关。获得奖牌的运动员成套动作的动作总数均值高于所有进入决赛运动员成套动作的动作总数均值。近五年的世界性大赛中,动作总数关系到难度分的高低,运动员为了在比赛中如何将自己的实力水平发挥地淋漓尽致,为了获得更高的D分,就需要在编排中考虑到高难度动作施展的空间和方向,通过过渡动作调整,进而增加动作总数。在第43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上,利瓦的动作编排中动作总数为10个,整套动作完成的干净、利索,连贯性强、动力化特征明显,这种编排是近年来双杠动作编排的方式较为少见,每一个动作得分构成自己的难度分值,这种编排方式对运动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动员要有稳定的技术水平和心理状态,但是这种编排是不是处于最优化值得我们思考。笔者认为,动作总数也并非越多越好,过多的调整动作虽然能在难度分值上获得优势,但同时也会增加运动员的体力消耗。如在2008年奥运会中韩国选手梁泰荣和第43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中中国选手冯喆,动作总数分别为21个和18个,D分分别为7.0和6.6,但是在比赛中两名运动员均在比赛中出现失误造成他们与奖牌无缘。因此,运动员动作编排的最优化应该体现出编排的全面性。不仅在难度化、连接化和动力化中体现了其编排的科学性,而且还要考虑到成套动作总数对运动员体能的影响。
表4 第42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双杠成套动作结构编排与布置
表5 第43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双杠成套动作结构编排与布置
表6 2008年奥运会双杠成套动作结构编排与布置
表7 2012年奥运会双杠成套动作结构编排与布置
2.3 世界优秀体操运动员双杠成套动作的构成
双杠成套动作由五个组别动作构成,从表8中可以看出,近五年世界性体操大赛中世界优秀双杠运动员的动作分布状况并没有大的变化,五个组别难度动作的平均分布数量所占百分比分别为29.51%、12.93%、25.61%、21.95%、10%。在五个组别中第一组别动作在成套动作中占主要地位,其次为第三组别和第四组别;在可选择的组别中第二组别的使用频率最少,且第二组和第一组别相差16.58%,差距较大;第五组别为下法,每套动作规定只有一个下法,因此其使用频率不会发生数量上的变化。
从发展趋势上看,第一组别在两杠上支撑或经支撑完成的摆动动作使用率呈下降趋势,由2008年奥运会中的32.5%下降到2012年奥运会中25.56%。由此可以看出,第一组别在两杠上支撑或经支撑完成的摆动动作仍然受运动员喜爱,在动作选择上占有较高的百分比,高达29.51%。随着近几年的双杠技术的发展和规则的变化趋势,这一组别的动作数量成下降趋势;第二组别从挂臂支撑开始的动作在整套动作中所占平均比例仅12.93%。随着时间推移,成套动作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这一动作组别的动作正受到运动员的不断重视。它在成套动作中的使用频率成上升趋势,所占比例由2008年奥运会的10%增长到2012年奥运会中的14.44%;第三组别在一杠或两杠上悬垂大摆动作在整套动作中所占平均比例25.61%。这一组别的动作的数量占成套动作中运动员选择数量的第二位。由近几年的大赛中数据显示这一组别动作的变化不明显,使用率最高的一次比赛中为27.5%,使用率最低的一次比赛中最低23.33%,相差4.17%,数据的值波动不大,因此这一组别动作选择无太大变化;第四组别的短半径回环动作在整套动作中所占平均比例为21.95%。在五个组别动作选择数量上排第三位。虽然这一组别所占比例排到第三位,但是这一组别的数量呈上升趋势。由2008年奥运会中18.75%上升到2012年奥运会中26.67%,升高了7.92%,这一组别动作将继续在成套动作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第五组别的下法动作在每套双杠动作中只有一个下法动作,因此在成套动作中比例不变。
表8 世界优秀体操运动员双杠成套动作的构成
2.4 世界优秀体操运动员双杠成套动作结构布置
为便于研究,将双杠成套动作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开始部分为前三个动作;第二,中间部分为第四到第六个动作;第三,结束部分为第七到第九个动作和下法,见表9。
由表9可以看出,双杠成套动作编排过程中,开始部分以第二组、第三组和第四组为主,使用人次分别为26、20、68,第一组的动作在开始部分没有出现。
第一个动作是成套动作的起始动作,主要由三种形式。第一种为挂臂支撑开始类动作。该类别直接以上法为难度动作,在比赛中使用最多的是挂臂分腿后切成倒立,或者上法动作直接连接挂臂支撑开始类动作作为难度动作,如上法连接挂臂前摆转体360度成倒立。
表9 双杠成套动作编排与布置
第二种为短半径回环类动作开始类动作。在比赛中以短半径回环类动作开始的难度较大,一般使用的是后上或者是后上转体动作作为开始动作,如王冠寅在第41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上使用后上转体180度成倒立作为开始动作,此动作难度为“E”组。第三种是在一杠或两杠上的悬垂大摆类动作开始类动作。这类动作在比赛中作为开始难度动作的选用人次不多,仅六人次选用该类别的动作作为开始难度动作。此类别一般是通过简单的上法来连接该类动作。
第二个动作和第三个动作的选择集中在短半径回环类动作开始类动作。此组的动作难度较大,世界优秀运动员把分值较高的动作一般放在开始部分来完成。开始部分运动员无论体力和状态都较为充沛,因此选择难度较大的挂臂支撑开始类和短半径回环类动作开始类动作。中间部分动作选用的范围较广,每个组别的的动作都有用到,但多数运动员以选择第一组、第三组和第四组的动作为主,使用人次分别为51、41、22。中间部分阶段对于运动员来说动作节奏和体力还相当充沛,因此中间部分阶段是运动员发挥自身技能水平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运动员根据自身的体力和技术水平,即可以作为调整阶段,也可以作为前进阶段。运动员的体力相对较差的运动员可以在此阶段选择难度系数稍低点动作作为调整,为完成剩下的动作来保存体力;而体力状态较好的运动员在此阶段把难度较高的动作布置在这一阶段。如王冠寅在这一阶段使用了三个“E”组动作,吉迪史在这一阶段使用了两个“E”组一个“D”组动作。结束部分中没有使用到第四组的动作,在动作选择上比较集中,主要选用了第一组和第三组的动作。这一阶段已经是成套动作的最后阶段。在此阶段运动员无论是体力,还是状态都已经进入疲劳阶段。为保证运动员成套动作能够顺利完成,在此阶段以选用难度较小的动作为主,而在两杠上支撑或经支撑完成的摆动类和一杠或两杠上的悬垂大摆类动作开始类动作旋转半径大、动作发展较为成熟。运动员将这一类别的动作安排在结束部分无疑是明智的选择。第九个动作的选用是整套动作的关键时期。它的选择直接影响到下法动作的质量。在第九个动作选择上,世界优秀运动员较为谨慎,主要使用旋转半径较大的动作。第一组使用了28人次,第三组使用了12人次,占比赛总人数的97.6%。在此动作上运动员应保存体力,作适当的调整,为下法作铺垫。因此,运动员在第九个动作上一般不会选用高难度动作,主要以“D”组难度和“C”组难度动作为主。
由表3—表7可以看出,在动作的布置上同一组别动作连接上也成一定规律。优秀双杠运动员在比赛中一般以二连接和三连接为主。二连接使用频率为61次;三连接使用频率为27次;四连接在成套动作编排中较为少见,四连接使用频率为3次。第一组选用的二连接18次、三连接14次、四连接2次;第二组选用二连接5次;第三组动作中选用二连接17次、三连接6次、四连接1次;第四组选用二连接20次、三连接10次。可知三连接动作组要分布在第一组别动作中,二连接除第二组外其他各组别中数目差别不大,四连接仅在第一和第三组中出现。因此,在动作编排中把同一组别的难度动作布置在相邻位置上是一种趋势。同一组别的动作作为连接可以增加动作的流畅性,保持成套动作的节奏感,增加其观赏性,且连接动作的使用体现出成套动作编排的合理化。
4 结论与建议
(1)成套动作总数影响运动成绩,成套动作编排总数为15个为宜。在成套动作编排过程中,要考虑到成套动作总数对运动员体能的影响,并科学编排动作总数,体现成套动作的连接化、动力化。
(2)世界优秀双杠运动员的动作编排以第一组别为主,其次为第三组别和第四组别,在成套动作中运用频率最少的是第二组动作;第一组动作使用频率呈下降趋势,第二组和第四组动作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第三组动作的使用频率无明显变化。这就要求运动员在动作编排中保证优势组别动作的同时,发展潜优势组别动作;加强各动作组别动作的掌握水平,从优势型选手向全面型选手过渡。
(3)双杠成套动作结构布置中,开始部分动作选用类别相对集中,且难度较大;中间部分动作选用范围较广,动作结构布置主要根据运动员个体差异性选择动作类型;结束部分动作难度较小,以“D”组或“C”组难度动作为主。成套动作的布置上动作连接以二连接和三连接动作为主。运动员在动作编排中注意调整成套动作结构的难度布置,提高中间部分动作难度,保证结束部分动作完成质量;应根据运动员自身能力水平选择合理成套动作难度,在保证完成动作难度的基础上提高动作稳定性;加强动作姿态与动作间的衔接连贯性的训练,同时重视下法动作的稳定性训练。
[1]国际体操联合会.男子竞技体操评分规则(2013年版)[S].2013.
[2]杨宾,冯奇荣.世界竞技体操格局变化特点及趋势[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9,26(4):61 ~63.
[3]魏旭波,潘登.现代男子双杠的特点及发展动向[J].武汉体育学院报,2001,35(6):69 ~70.
[4]彭洪涛.中外优秀运动员双杠整套动作的发展与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6):846 ~848.
[5]金力,张培志.雅典奥运会后世界双杠整套动作发展趋势的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21(2):151 ~154.
[6]彭洪涛,胡红梅,黄健.双杠整套动作的内容、结构及发展[J].体育学刊,2002,9(1):107 ~110.
[7]廖洁莹,沈茂金等.从釜山亚运会看世界双杠技术发展的趋势[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1):78 ~80.
[8]王素娥,张红星,孟宪林.伦敦奥运周期世界男子双杠比赛发展趋势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31(1):60 ~66.
[9]赵元吉,常庆德.第43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男子双杠成套动作编排特征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2,48(6):41 ~47.
[10]孙利伟.从伦敦奥运会看当代世界双杠成套动作发展的特点[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39(9):89 ~94.
[11]陈宇,陈立农.从第30届伦敦奥运会体操比赛探究世界男子竞技体操发展格局[J].湖北体育科技,2013,32(6):515~518.
[12]张涵劲,曲鲁平.2013国际男子竞技体操评分规则变化特点与成套动作编排价值取向[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28(3):261~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