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宝鸡峡南徐村滑坡体的稳定性问题研究

2014-10-25芦绪民

陕西水利 2014年4期
关键词:后缘滑坡体前缘

芦绪民

(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 陕西 西安 710001)

1 工程概况

宝鸡峡引渭灌溉工程是陕西省目前最大的灌区,黄土塬边渠道西起宝鸡峡口林家村,东至眉县常兴白吕原,总长98km,南徐村滑坡体位于原边渠道28km附近,于1981年10月中旬产生滑动,滑坡体挤毁了左渠道堤,填平了渠道,影响了渠道的正常运行,对其进行工程处理是必要的。

2 水文地质

测区滑坡体含水层主要为潜水,在滑坡体中埋深为8m~15m,在滑坡体中部有泉水出露,高程618.44m,高出渠底18.44m,该泉水与降水量关系密切,在年降水量偏多的1983年(842.20mm)和1984年有泉水流出,至1986年3月,该泉水已断流干枯。

3 滑坡体的形态、结构和形成机理

3.1 滑坡体(Q4del)的形态及结构

滑坡体分布高程600m~630m,长约96.0m,宽约90.0m,滑坡体体积约5.7万m3。坡面呈台阶状,由下而上有三个台阶,第一台阶高7.0m,台宽14.0m,第二台阶高6.5m,台宽14.0m,第三台阶高4.0m,台宽19.0m,滑坡体的主滑方向为北东57°。滑坡体裂隙发育,滑坡侧壁的裂隙、裂缝,多为0.1m~1.1m的宽大裂隙,延伸15.0m~21.0m,两壁高差0.4m~2.1m,滑坡体后缘为一陡坎,高约4.0m,前缘滑动面在渠底以上1.0m处。

滑坡体由扰动后的黄土状壤土,古土壤组成。滑动面埋深在4.15m~16.0m,可分为陡坡段和缓坡段两部分,陡坡段位于滑坡体后缘,倾角在44°~69°,长约23m,缓坡段倾角约4°~14°,长约50.0m,前缘反翘,倾角在3°~13°,长约15m。滑动面光滑,有擦痕,发育在软塑状的壤土中,含水量较大(24.3%),局部见有影响带,厚度0.5m~1.0m。

3.2 滑坡的发展过程

滑坡的发展过程大体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

(1)裂隙的发生发展阶段:据调查,当地村民房屋于1976年8月出现裂缝,数天后裂缝宽度已达5cm,至同年10月,裂缝两边高差达30cm,以后又继续发展。

(2)裂缝的加速发展和贯通阶段(1980年7月~1981年7月):滑坡后缘形成环状裂隙且继续向下延伸,同时滑坡侧壁出现一系列的羽状裂隙,尤其在降雨集中的季节,裂隙的宽度和长度发展较快,裂隙之间的土条亦被剪断,局部出现连续的剪切面。

(3)滑坡的形成阶段(1981年7月~1981年10月):随着位移的增大和加快,裂隙继续扩大,小的剪切面连通,当后缘裂隙扩大到约50cm时开始蠕动,于1981年10月14日形成了连续的滑动面。根据宝鸡峡管理局提供的资料,10月14日在12小时内水平位移了870mm,滑坡体挤毁了左渠道堤,填平了渠道。

(4)继续发展阶段:滑坡发生以后,至1985年滑坡体仍在继续缓慢蠕动,位移大小与降雨量相关。1984年6月~9月降雨量较多,为49.9mm~243.3mm,位移量为875mm~2240mm,水平位移比较明显,而且水平位移的峰值月份与降雨量的峰值月份基本吻合。1985年6月~9月降雨量较少,为5.1mm~92.4mm,水平位移量为5.0mm~237.0mm,滑坡体的水平位移相应变小。1986年根据观测无移动现象。

3.3 滑坡产生的机理

滑坡的成因与下列因素有关:

(1)地形因素:滑坡体南北两侧为沟谷切割,处于两面临空状态。

(2)边坡土体结构:滑坡体由扰动后的黄土状壤土夹古土壤组成,滑坡体后缘裂缝发育,为地表水的入渗提供了有利条件。

(3)地下水的影响:由于滑坡体的排泄条件较差,相对隔水层较多,滑坡后缘潜水埋藏较浅。说明原斜坡土体经常处于饱和状态,使土体强度降低。

(4)降雨因素:滑坡的发育和形成,有两个重要时期,即1976年和1981年。1976年降雨量625.05mm,1981年降雨量为900.68mm。如前所述,滑坡体的水平位移和位移速度的变化与降雨量的关系密切。降雨不但是滑坡发育和形成的一个基本条件,而且也是滑坡体继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降雨是滑坡发生的主要诱发因素。

4 滑坡体稳定性分析计算

4.1 滑坡体稳定性分析

滑坡的稳定性主要受滑体形态、滑床形态、物质组成、滑带土的强度、地下水及降雨因素的影响。

滑坡目前处于临界状态,但滑坡体两侧临空,自身土质疏松,纵横裂缝发育,且裂缝宽大,延伸较远,为大气降水的入渗创造了有利条件,而滑坡体前缘相对隔水层较多,地下水排水不畅,潜水埋藏浅,使土体经常处于饱和状态,降低了滑带的抗剪强度,如遇丰水年份或地震,在外界因素的触发作用下,位移将会重新增大,整体滑移的可能性增大。

表1 滑坡体稳定计算中采用的物理性质指标表

表2 滑坡计算采用抗剪强度指标表

表3 滑坡稳定性计算成果表

图1 滑坡体稳定性计算图——圆弧条分法

4.2 计算参数的确定

滑坡体及滑动面的物性指标及抗剪强度试验成果如表1、表2。

滑坡体稳定计算中采用的物理性质指标为平均值;1981年产生滑动,1989年进行勘察工作,考虑滑动面的压密固结作用,抗剪指标采用饱和固结快剪的小值均值;地震烈度为Ⅶ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

4.2 滑坡体稳定性计算

计算采用了圆弧条分法,计算如图1。滑坡稳定性计算成果如表3。

(1)圆弧条分法:

式中,K——安全系数;

W1、W2——计算滑动力时土条自重(T);

α——滑动面倾角(°);

L——滑动面长度(m);

C——凝聚力(T/m2);

φ——滑动面内摩擦角(°);

F——地震力(T),其值为F=aW,其中a为地震影响系数。

通过计算,安全系数K值为1.09,说明该滑坡体目前处于临界状态,当在地震烈度7度时,K值为0.96,则处于不稳定状态。根据实际变形资料,滑坡体的活动性与降雨量关系密切。根据发展趋势,以后如遇丰水年份,位移将重新增大,故需进行处理。

5 结论及滑坡处理建议

5.1 结论

滑坡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如下:

(1)滑坡体前缘相对隔水层较多,地下水排泄不畅,滑坡体中潜水埋藏浅,在前缘分布位置较高,使土体经常处于饱和状态。

(2)降雨因素:降雨量偏多是产生滑坡的主要诱发因素。

(3)位移观测资料说明:滑坡体的活动性与降雨量关系密切,目前处于临界状态或不稳定状态。如遇丰水年份,位移将会重新增大,引起失稳,故需进行工程处理。

5.2 滑坡处理建议

针对以上影响滑坡体稳定的主要因素,建议对滑坡体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对滑坡体产生的张裂缝进行回填夯实处理,对宽大裂缝灌粘土浆或水泥浆进行充填处理。

(2)根据地形条件,在滑坡体的后缘地表设置树枝状排水系统,排泄于两侧的深沟内,防止地表水沿滑坡裂隙渗入滑坡体内,增大孔隙水压力,降低滑动面抗剪强度,造成滑体失稳。

(3)在滑坡体前缘右侧595m高程,设立一排倾角为5°~10°的排水孔,孔距为2.0m,孔径为91mm,降低滑体含水层中的潜水。

(4)在滑坡体的前后缘分别设置观测孔,形成观测网,以便对滑坡体的变形及地下水位进行长期监测工作。

猜你喜欢

后缘滑坡体前缘
一种飞机尾翼前缘除冰套安装方式
秦巴山区牟牛沟滑坡体治理施工技术
机翼后缘连续变弯度对客机气动特性影响
浅谈鹦鸽嘴水库右岸滑坡体除险加固设计
柔性后缘可变形机翼气动特性分析
多排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在胫骨平台后缘骨折诊断中的价值
强震下紫坪铺坝前大型古滑坡体变形破坏效应
TNF-α和PGP9.5在椎体后缘离断症软骨终板的表达及意义
深水沉积研究进展及前缘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