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纳、概括论述文本的内容及中心
2014-10-24杜俊杰
杜俊杰
论述文本阅读中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要求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作进一步归纳概括。内容要点,一般是文本中主体段落的中心,也就是作者的分论点;中心意思,是作者对所分析或探讨的问题所持的观点和看法。
解答这类题的一般步骤为:整体感知,找出中心→理清层次,锁定区域→筛选信息,提炼要点。同时还要注意三个问题:
1. 在归纳段落内容要点时,要注意分析句与句间的关系,找准关键词。论述类文本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叙述描写或阐述性的语句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因此寻找中心语句来概括内容要点,是最有效的途径。例如,2014年湖南卷第12小题:本文以 为比照,主要从 和知识两个方面对常识教育加以辨析阐释。
本题的答案隐藏在文章第二段的第一句里。“常识教育的命意和专业化教育不一样”,由此可知是以“专业化教育”为比照,从“命意”和知识两方面来阐释的。
解此类题的关键在于找到中心句。文章中心句的特征为:处于段首,提示下文;处于段末,总结上文;处于段中,进行过渡;单独成段的抒情性或综合性中心句。通过分析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句或核心词句,用文中的词句来概括,这样既准确又省力。
2. 在归纳层次内容要点时,要理清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分清层次。有些论述类文本,信息量大,结构复杂,论证性的、支撑性的、解释性的内容交替出现,只有理清论证说理的逻辑,划分出结构层次,才能概括出要点。例如2014年湖北卷第8小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地的节奏与和谐……三者融通和谐。B.人类社会里的礼和乐……最终追求。C.中国的礼乐文化……没有“悲剧精神”。D.西洋艺术……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本题答案为A,作者是从物质器皿、礼乐生活与天地境界三方面,来阐释大和谐、大节奏的中国社会文化现象的。相关句是原文第三段的最后一句:“在中国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混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第2~7段就是围绕这句话在展开的。由于原句与选项的表达出入较大,如果层次理不清,解题就会有很大困难。
解此类题时,划分好层次,搞清楚它们前后的联系,并且理顺它们的关系。这样在转换或合并信息时,才不会遗漏或误读。
3.在概括中心意思时,要瞻前顾后,分清主次,把握好段与篇的关系。大多数情况下,论述类文本的结构比较严谨,一篇文章往往有几个分论点,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心进行论证。我们只要分清分论点与主论点,抓住大观点去整合归纳就能准确把握中心意思了。例如,2014年山东卷第6小题,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学会心理的调整,这才是真正的学问,才是真正的进步。B.人类之所以超过其他生物,是因为比其他物类少机械性。C.说话和写文章时,要想表达清楚明白,心思必须先有条理。D.调理自己的心情,使之平和有力,是改变气质的根本功夫。
本题答案为A,B是“调理自己”的前提。C是做学问的方法。D强调的是如何让自己不陷于机械而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的先决条件。BCD三项从不同角度说明获得真学问、真进步的前提和方法,但不是主旨。
解此类题时,要整体把握,从全文出发。既要了解作者写了什么,又应重点解读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不必纠缠于细枝末节。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练习。
意境虽然很重要,但不能把有无意境当成衡量诗歌艺术高低的唯一标尺。中国古典诗歌有以意境胜者,有不以意境胜者。有意境者固然高,无意境者未必低。屈原的《天问》、曹操的《龟虽寿》、李白的《扶风豪士歌》、杜甫的《北征》以及文天祥的《正气歌》,这些脍炙人口的名篇,很难说它们的意境如何,但谁也不能否认它们是第一流的佳构。仅用意境这一根标尺去衡量丰富多彩的古典诗歌,显然是不妥的。
这种观点源自王国维的一句话:“词以意境为最上。”然而这句话怎样理解,是否正确,都值得深思。《人间词话》不仅标举意境,而且不止一次讲到气象,甚至说:“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可见王国维并没有狭隘到只认意境不认其他的地步,果真如此,也只能说这是他个人的艺术趣味,而不能当成科学的论断。
不仅有无意境不是衡量诗歌艺术高下的唯一标尺,而且意境本身也有高下之别。不辨意境之高下,是难与谈诗的。意境包涵着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和个性,不是一个纯艺术的概念;意境的高下,不仅仅是艺术水平的表现。正如风格取决于人格;艺术境界的高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诗人的思想境界。不同的诗人面对同一景物会写出意境不同的作品,而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也会创造出美学价值不同的意境,由于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复杂性,所以即使是同一个诗人在同一个时期所写的作品,其意境的高下也未必相同。此外,体裁对意境也有一定的影响,所谓诗庄词媚,不仅是风格的差异,也是诗境与词境的区别。把意境仅仅局限于艺术的范围,既不考察诗人的境界,又不区别意境的高下,唯以意境为上,这无助于诗歌的理解、评论和欣赏。
讨论意境的文章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参考前人关于意境的论述,偏重于从诗歌创作的实践出发,联系创作心理和欣赏心理,归纳众多的诗例,得出自己的结论。另一类是研究王国维的意境说。对王氏的观点加以阐释、评论,或溯其源流,或控其精微。这两种研究都是必要的。但不论采取哪一种方法,都有一个如何对待王国维的问题。王国维在前人的基础上,多方面探讨了意境的涵义,建立了一个新的诗歌的标准,他的贡献是卓著的。但王国维对意境的论述远未臻于完善。我们可以用王国维的意境说去阐释古代的诗歌,但不应拘守王氏之说。我们完全可以从古典诗歌的实际出发,提出一套更完善更系统更能揭示中国诗歌艺术规律的意境说来。王国维作了总结的,我们仍可在更高的层次上加以总结;在他涉及的领域之外,我们还可以开拓新的领域。只有这样,对意境的研究才能逐步深入。
(节选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
1.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古典诗歌有的有意境,有的没有意境,且无意境的诗歌未必不如有意境的诗歌。
B.虽然说屈原的《天问》、曹操的《龟虽寿》和文天祥的《正气歌》意境朦胧,但它们依然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C.王国维评价李太白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纯以气象胜”,这首诗歌虽然没有意境,但仍是第一流的佳构。
D.王国维用有无意境来衡量诗歌的艺术高下,这是出自他自己的艺术趣味,不能当做科学的论断。
2.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讨论意境的文章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研究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另一类是研究王国维的意境说。
B.研究王国维的意境说,属于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范围,目的是对王国维的文艺思想作出恰当的评价。
C.王国维对意境的论述虽远未臻于完善,但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多方面探讨了意境的涵义,建立了一个新的诗歌的标准,他的贡献是卓著的。
D.要想深入的研究意境,就应摆脱王氏之说,从古典诗歌的实际出发,提出一套更完善更系统更能揭示中国诗歌艺术规律的意境说来。
1. A(B项“它们的意境朦胧”不对,原文“很难说它们的意境如何”;C项“这首诗歌虽然没有意境”属无中生有,原文没有提到这是一首没有意境的诗歌;D项原文说“果真如此,也只能说这是他个人的艺术趣味,而不能当成科学的论断”这句话是作者的一个假设,并不是作者对王国维的看法)
2. D(“摆脱王氏之说”不符合原文,原文是“不应拘守王氏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