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凤县大红袍花椒产业发展探讨

2014-10-23何鸣芳刘爱莉张会龙

农民致富之友 2014年18期
关键词:凤县探讨发展

何鸣芳 蔺 荣 刘爱莉 张会龙

[摘 要] 凤县大红袍花椒经过10几年的发展,规模、产业链也形成,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的不断变化又带来一些新的问题,阻碍着花椒产业的发展,针对当前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坚定信心、科技支撑、持企业、品牌营销、政府扶持的策略,进一步做大做强花椒产业。

[关键词] 凤县 大红袍花椒产业 发展 探讨

[中图分类号] S5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9-0042-02

一、凤县花椒产业发展现状

凤县由于独特的地域气候优势,境内生产的“大红袍”花椒,历史悠久,并以其双耳、粒大、肉厚、麻香味浓等特点闻名遐迩,享有“中华名椒”之美誉。2000年开始,我县按照全省退耕还林工程的总体规划,立足县情实际,提出 “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突出特色”的思路,将凤椒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突破口,确立了“花椒富民”发展战略,制定了花椒中长期发展规划。从此,大面积种植花椒成为我县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通过十余年的科学种植,我县花椒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1.花椒产业规模已经形成

2002年我县提出建设“花椒大县”战略目标,将凤椒确立为农业特色主导产业,积极推广花椒标准化丰产管理技术,以示范园和示范点为引领,先后建成了双石铺镇十里店村、西山村、留凤关镇石山坪村、平木镇白蟒寺村、唐藏镇曹家庄村、辛家庄村等花椒生产专业村,截止2013年底,全县共建成花椒示范村15个、国家级花椒标准化示范园1个、市级花椒现代科技示范园3个、县级千亩花椒现代科技示范园8个。全县花椒留存4500万株,2012年全县花椒产量达到3600吨,产值2.16亿元,椒农人均增收2918元。2014年花椒喜获丰收,全县虽然留存总面积减少,但销售价格上涨,收入将突破2亿元,花椒产业已成为我县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

2.花椒品牌效益不断增大

从2006年开始,我县花椒产业初具规模,为了大力促进我县花椒产品销售工作,坚持每年在花椒采收前期举办“花椒节”,充分利用报纸、网络、电视等宣传媒体进行宣传,通过参加西交流会,杨凌农高会等平台展示凤县花椒,扩大品牌宣传效应。大红袍花椒(凤椒)相继荣获“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AA级绿色食品认证”、“陕西名牌”、“陕西省著名商标”等殊荣,注册了“凤州凤椒”商标并投入使用,2005年凤县被国家林业局正式命名为“中国花椒之乡”,凤县大红袍花椒(凤椒)知名度进一步提高。

3.花椒发展保障机制不断健全

随着“椒畜富民”战略的实施,县委、县政府从政策扶持、措施落实、技术管理、宣传营销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作机制和保障措施,为花椒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支持,使全县农民从简单的自发式花椒生产走上产业化发展之路。一是实施财政补贴政策,仅2010年-2013年间,全县用于花椒产业的各项补贴为210万元,其中用于购置花椒烘干机补贴13万元,有效解决了花椒的烘干问题。二是加强技术指导培训,花椒局每年针对各镇不同地域和气候特点,开展了积极有效的花椒管理科技培训,帮助全县椒农全面掌握花椒的科学管理、病虫害防治技能。三是多方努力,投资576万元,建成了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组成的全国首家“花椒试验站”和花椒果业专家工作站,为我县花椒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四是积极实施花椒霜冻保险, 为了有效应对霜冻灾害,我县自2007年开始大胆尝试,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华联合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协商,通过政府每亩补贴40元,农户缴纳10元的标准开展花椒霜冻保险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

4.花椒产业链不断延长,群众收益逐渐增加

为提高花椒产业经济效益,先后引进陕西大红袍科技有限公司、陕西雨润椒业科技有限公司和陕西鼎昌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采用“公司+协会+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实施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延长了花椒产业链。以椒芽、椒果等为原料研发出花椒油、花椒芽菜、芽菜酱、花椒茶等花椒系列产品,提高花椒产品的附加值。在2013年花椒遭遇冻害、花椒基本绝收的情况下,全县农户出售花椒芽菜50余吨,为2012年同期的4.2倍,收入50余万元,有效地缓解农户增收压力。

二、花椒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1.群众缺乏积极性,对花椒产业重视程度下降

花椒在凤县栽植历史悠久,因其适应性强、易成活,抗旱、耐瘠薄,速生、早结果、栽培管理比较简单等特性,曾深受广大群众欢迎。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老弱妇孺逐渐成为农村的主要劳动力,留守家中的中老年一边就近务工,一边种口粮田,重栽轻管现象普遍,苗木栽植质量不高,病虫害防治不力,肥水管理落后,致使许多椒园病弱衰败,花椒产业面临发展与缺劳的两难选择。个别镇、个别村的结果椒园,由于管理不到位,椒园杂草丛生,椒树已大面积死亡,无任何收成。另外,政府虽然每年以无偿供苗的形式对花椒产业予以扶持,但因花椒产业发展之初多种植在退耕还林地中,每年的乡镇补植中,多数群众为了领取退耕还林补助款而被动补栽,坡地重栽轻管只图领钱,平地粮经混作难成大器,且补植多、新栽少,致使花椒年年新栽无幼园,加之苗木繁育、蔬菜种植、特种养殖等产业的快速发展,群众种植花椒的积极性逐年下降。镇村干部尊重群众的种植取向,花椒种植宣传工作明显被动,花椒发展阻力较大。

2.特殊的地理环境,晚霜冻危害发生概率较高

凤县地处秦岭腹地南北气候分界线上,属温带半湿润山地气候,境内高山川谷纵横,地形多样。垂直气候差异明显,小气候差异大。每年春季晚霜冻(即春季冷暖交替时发生的低温冻害现象)时,我县花椒正处于萌芽生长期,晚霜冻易造成部分区域花椒嫩芽枯死、嫩枝干枯,成为制约我县花椒产业发展的又一“瓶颈”。随着全球气候的异常变化,我县早春晚霜冻发生概率明显增多,仅2010年-2014年五年中,有两年全县花椒几乎绝收,其余年份不同程度的也发生过霜冻。受霜冻和花椒二次发芽影响,不仅使椒农收入减少或绝收,更严重打击了椒农发展花椒的信心。

3.劳动力成本上升,成品椒售价增速过缓

花椒采摘目前主要采用手工采收的方法,而且采摘有严格的时间限制,需要在短时间内组织大量人员进行突击采椒。因我县劳力有限,花椒成熟期多由周边县区联系劳动力来我县协助采摘,采摘工价随着劳动力市场价格的不断提高逐年上涨,从2008年每采摘1斤鲜椒1元涨至2014年的2.5元至3元(采摘工价五年上涨120%),以2014年花椒每4斤鲜椒干1斤花椒计算,仅人工费需13元。每斤干椒售价按43元计算,仅采摘工费一项就占每斤收入的30%,其中采摘工的吃住费用和日常管理投入还不计入在内。花椒的收购价从2008年每公斤50元上涨到2014年每公斤90元,干椒收购价7年上涨17%左右,明显低于采摘工价上涨速度。另外,农资价格上涨对花椒产业冲击也较大。从而使广大椒农陷入了“花椒受灾收入低,花椒增产不增收”的两难境地。

4.多业并举,花椒产业发展倍受考验

随着城乡统筹发展的深入,发展现代农业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花椒产业与务工输出、蔬菜发展、药材种植、特种养殖等产业的竞争态势日益凸显,相比较花椒管理周期长、采收费工,蔬菜管理因其周期短,经济效益高而成为当地群众发展的首选。而在留凤关镇,因当地矿产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多数村民都选择了务工、经商、跑运输等行业,花椒产业主要分布在6个村(温江寺村、沙家寺村、费家庄村、三岔村、喇嘛泉村、张坡沟村),占全镇23个村的26%,在该镇形成了“有其他出路的不务花椒,没有其他出路的才务花椒”的现状,因此,花椒产业的发展地域选择性在不断增强,产业优势明显减弱。另外,县上近年来大力扶持核桃产业,群众感到对花椒产业有所放松,进而又偏向于核桃的栽植,而核桃虽然管理相对花椒而言比较简单,省力省工,但实际上,花椒核桃属于相同气候生长植物,往往是遇有霜冻同起同落,难以单独形成规模而实现效益的持续增长。

三、对花椒产业发展几点建议

1.坚定信心,树立做大做强花椒产业思想不动摇

凤县花椒产业既是农业特色产业,也是凤县的农业主导产业,保持花椒产业的主导地位显得尤为重要,为进一步做大做强花椒产业,首先,政府应加强组织领导,及时出台、完善促进花椒产业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宣传、引导广大群众,扩大花椒种植面积,加强椒园管理,推动花椒产业健康发展。其次,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椒畜富民”这一战略思想不动摇,一张蓝图干到底,积极宣传和动员广大群众,坚定发展花椒产业的信心和决心,根据地域和气候条件,总结经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花椒种植重点区域、重点镇和重点村组,鼓励群众在田边地头发展花椒,引导土地向大户流转、鼓励专业合作社,在适生区发展规模种植,对老椒园通过实施更新改造等措施,保持全县花椒产业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第三,发挥政府职能部门作用,适时组织本地和周边剩余劳力,到花椒采摘区支援采摘劳务,增加群众的花椒收入和种植信心。

2.科技支撑,强化花椒品种和管理技术的研发与利用

强化花椒管理技术研究和新品种推广工作。依托花椒试验站,加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衔接与配合,充分利用专业技术力量。一方面,围绕花椒优良品种选育,选择更加适合我县地理气候条件的优良品种,采取嫁接、更新等办法改造老椒园、发展新椒园。另一方面,加强霜冻、病虫害的防治研究,针对我县花椒产业现状,找准病虫害的原因,运用物理、化学方法予以科学防治。第三,发挥科学施肥、整形修剪、机械采摘、机械干制、机械精选等新技术优势,实行科学栽植和管理,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及时攻坚克难,有效解决花椒生产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总之,通过有效利用花椒的科研成果,将花椒自然灾害和病虫害损失降到最低,为发展壮大花椒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3.扶持企业,延长花椒产业链

目前,我县花椒产品以干椒为主,附带花椒芽菜、花椒茶、花椒油,品种比较单一,很多的花椒产品还未开发,如花椒油树脂、花椒精油、花椒粉等花椒产品,还有利用花椒籽、花椒籽仁油研制开发复方药剂、保健品、旅游食品、叶面肥等产品,花椒产品的开发还有很大空间。因此,做好花椒产品宣传,培植龙头企业,加大对企业的各项扶持,不断研发新的花椒产品,是我县花椒产业发展壮大的主要路径。第一,不断拓宽现有花椒企业的发展思路。通过组织与花椒生产有关的企业、商户、大户,到知名花椒生产公司、花椒市场进行调研,拓宽发展思路。第二,加大对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生产大户的花椒产品研发,不断延伸花椒后续产业链,全方位开发花椒产品,增加品种,充分发挥花椒、枝、叶、籽及副产品的商品价值。第三,鼓励发展以花椒产品为主的精包装和二次加工,不断提高花椒产品的附加值、商品性。

4.品牌营销,加大市场监管

品牌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重要标志。为进一步提高我县花椒的市场知名度,必须树立“品牌就是生命,品牌就是效益”的观念。第—,加大我县花椒品牌宣传投入,使凤县大红袍(凤椒)走上更高端电视台、进入互联网和各种贸易促销会及博览会。第二,积极发展以合作社、家庭农场为主体的流通渠道和销售队伍,精心组织、主动出击,在知名省会城市建立花椒直销网点。第三,注册商标实施商标使用许可制度,花椒营销实行质量等级化、数量标准化、包装规范化,使用统一的证明商标专用包装,定点印制,统一经销。第四,加强工商、质监和镇政府等职能部门的联动作用,花椒收获季节要积极动员椒农科学晾晒、烘干,杜绝在柏油路面直接晾晒而造成的污染,以保证花椒质量。要加强市场监管,及时查处和打击掺杂使假、以次充好、损害凤椒声誉等行为,净化我县的花椒市场,不断提升我县花椒的品牌效应。

5.政府扶持,助推花椒产业升级

产业的健康发展必须依靠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前期财政投入。第一,要设立政府财政扶持花椒产业发展专项基金,鼓励花椒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争取上级对特色产业(花椒)的扶持,发展壮大我县花椒产业。有计划、有步骤地为全县花椒主产区和种植大户提供技术服务,实行化肥、农药、苗木补助,充分利用土地流转等政策,引导花椒产业逐步集中到花椒适生区和种植能人手中,使花椒产业发挥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第二,完善三级技术服务机构(县、镇、村),解决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形成 “县有管理局、镇有服务站、主产区有协会、户有技术员”的科技服务网络体系。第三,加大对花椒品种改良、品牌宣传、技术培训的资金扶持,进一步促进我县花椒产业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凤县探讨发展
共营与共赢:凤县企业为何乐于“进村”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惠安盐路与周边市场网络的形成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凤县大红袍花椒(凤椒)
刍议小学足球教学的训练教学方法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税收筹划的效应问题
陕西凤县羌族文化中的“体育元素”以舞蹈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