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美术教育贵在绘出本真色彩
2014-10-23马亚茜
马亚茜
近期,第五届海峡两岸少儿美术大展在福州市福建博物院举办,共展出200件来自内地和港澳台少儿的精彩画作。此项活动体现出了“关注孩子即关注民族文化传承及民族未来”的理念,也从此开始了对中国儿童美术教育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的集中思索。专家发现,两岸四地孩子的作品差异性越来越强,并引发了关于儿童美术教育理念及教育模式的激烈讨论。不过,现在结论已经越来越趋于一致了,即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在“美”不在“术”。从目前中国美术教育模式与现状来看,如果不能进一步地改革和变化,仅仅是单纯传授绘画技艺的被动式教学,对未来少儿美术教育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将产生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需重视孩子的创造意识 培养创意表达能力
儿童美术教育这几年发展得非常快。现在的孩子们非常活跃,社会上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文化信息,优秀的、精英的、经典的以及糟粕的都一古脑儿涌到他们面前,这个时候,站在儿童的角度开展真正的教育,还是非常困难的。目前,国内美术教育的一些弊端是过于功利或者过于注重“机械的技能”。虽然很多家长都会送孩子去绘画班,希望孩子们能全面发展,但往往走偏,舍本逐末学了一些程序化的绘画技术,不能致用,也无益于创造力的提高。现在大部分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包括艺术教育,无论是音乐还是绘画,心里的动力模型大概只有两种:第一种是应试,他觉得这个孩子学了绘画,对他将来考大学有帮助;第二种是所谓的“素质教育”,这个“素质教育”的概念是很机械的、僵化的。家长往往认为孩子只要会画画,掌握了这项技能,素质就提高了。其实并不尽然。这些能力会对提高素质有一定帮助,但素质教育的根本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健康发展、创造意识的启发和创意表达能力的培养。
现在的很多孩子整天在书本和考卷中跑来跑去,很难有时间去感受真正的艺术魅力,美术考级是解决不了这样的问题的。我们不是一定要培养出什么画家,而是能够让孩子在成年以后真正懂得一点艺术,懂得这个世界化、国际化的语言,从而提高自己的生命素质和社会层次。所以首先要清楚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第一是性格发展得很健康,这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前提;第二是创造力的启迪。有很多孩子的画都富有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所以我们不能用模式化的图形来限定孩子的视觉以及孩子的手和脑,本来这个手是配合脑部大开大阖的想象力的,通过手来进行的创造性行为,却成为这样一个行为:在一个固定的边内填色的行为,这不仅不是艺术,还恰恰圈定了孩子的想象性思维。其实在少儿阶段,中国孩子与外国孩子在创造力上并没有什么差异,如果教育是批量生产出来一些高分低能的人,那么创造力则被相当程度地抹杀了。
孩子和艺术的创造性是紧密相连的,需要通过艺术来实现坚定的自信、自我表达能力和创造力,而方法必须根据他们的自我特征、根据艺术创造的准则来科学进行。孩子打破时空、打破常理去绘画,这个阶段在人的一生中非常短暂,因为很快就会被引入到教育模式中去,应该这样做,那样做不对等等。所以人们常说,当你知道人不能飞的时候,就没有童话了;孩子以为人能飞的时候,在他们心里还有童话。这是人生非常宝贵的一个阶段,对人的一生极为重要,可以奇思妙想,可以天马行空。
绘画要尊重孩子表达自由 良好的家庭教育不可或缺
每个人都是有艺术潜能的,小时候比较明显的涂鸦,就是一种需要,生命的需要。因为涂鸦里面不可能表现出许多的绘画语言,但我们要学会懂得孩子,在这里面就可以发现孩子。现在有些孩子用语言表达不出来的性情、个性、喜好、喜怒哀乐,却能从涂鸦里面表达,要懂得孩子,这种懂是尊重孩子,非常重要。
尊重是对儿童的心理有了解,能够给予观察和了解。如果一个小孩小时候非常爱生活,非常善于发现很多别人发现不了的东西,能够加以表现,他的很多东西都会比较积极,他能够抒发他内心的很多,被抑郁的、被大人不理解的那部分东西。美术自由丰富,不但小时候可以涂鸦,长大以后还可以自信地表现。
在美国,绘画更加尊重孩子的内心想法和表达自由,有很多互动环节。如果让中国的孩子画他自己的爸爸,十个孩子里有十个都会是他爸爸真实的视觉形象。而外国的孩子,可能会把他爸爸画成一棵大树,树下是自己;会画成一片大海;会画成一只老虎;会画成一个华尔街大亨,他们画的是内心里的爸爸。
希望通过国际化的教材、教法和教学思维方式影响中国的美术教育理念,激发和培养中国少年儿童的创造力,提升审美的素质。我们应该聆听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个性,引导孩子用画笔描绘出自己的内心世界。
会画画的孩子是有天分的,有着不同于其他孩子对事物的感受与理解能力。在笔者接触的学画的孩子中,有不少孩子富有灵性,北京海淀区五一小学的李行健同学就是这一类孩子中的代表。11岁的李行健自4岁起跟随周艳红老师习水彩画,之后又师从吕秋月学素描画。他的两位美术启蒙老师均出身名门,有学院之风,她们开放式的教育让李行健对绘画兴趣不断,进步飞速,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艺术天分固然重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艺术学习和探索亦是不可或缺。李行健勤于练习,无论严寒酷暑,向来不会耽误绘画练习,这依赖于母亲的支持,更与父亲的言传身教有关。李行健的父亲从事文学创作工作,对绘画艺术有相当好的领悟及理解力。除了教导李行健训练扎实的基本功外,父亲也启发李行健对于绘画要有自己的见解,训练他的独立思考能力。在父亲的教导下,李行健的作品风格清晰,独树一帜。李行健的作品在构图中比较明显地体现出了他对艺术形象表达的自由性,强调绘画主题的凸显,形态夸张而不失美感,作品极为生动。在李行健绘画作品中,表达了孩子天真的生活情趣和渴求,发自内心用画笔创造出一个个纯净美好的世界。
孩子心灵是纯净的、甘甜的,像第一滴露水、第一缕阳光,给世界带来无限的美好。在孩子心中,只有美,不掺任何杂质想象,安静或热烈的表达,迎接崭新的世界。
艺术是一种生命的需要,一种寄托,一种表达,不断加入文明、地域的文化、创造和想象力,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所以家长的观念就应该很好转变,尊重孩子。他们各有特色。各有建树,老话讲:行行出状元。每一个人都应该做最好的自己,把事业变成兴趣。一个从知晓艺术、知晓美的家庭中出来的孩子必定有着更好的情操、理想和志趣。所以,还艺术一个真正的意义,让它带给人们更多的情感、幻想和快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