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要重视保护工业遗产的教育
2014-10-23陈康衡
[关键词]工业遗产,人文教育,近代文明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4)13-0069-04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创造了辉煌璀璨的文化,留下了无数优秀的文化遗产。高中历史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文化遗产”。①通过学习,能使学生“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②为此,必修课设置了思想文化模块,选修课还设置了“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模块。这一选修模块的设置,弥补了以往历史教学中对世界文化遗产内容的缺失。无疑,它的设置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人文性和基础性,也使教学在内容上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然而,实际开设的情况并不理想。据调查,笔者所在市的高中没有一所学校开设这一选修模块,环顾周边地区乃至全省,也基本如此。沉重的考试压力使教师宁愿选择内容比较熟悉的模块来教学,而对充满挑战和新意的这一教学内容则敬而远之。究其原因,除了缺少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教学实践使教师望而却步外,也与该模块选择的内容有关。笔者发现,在课程标准规定的本模块6条学习内容要点中,除了第1条是从宏观上介绍世界文化遗产的基本知识外,其余5条只有一条是和中国有关的。即使在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代表中,也是“城头”“墙头”和“坟头”居多。立足于世界文化遗产的角度,外国的居多顺理成章,但以目前绝大多数历史教师的现实来说,对这些文化遗产知之甚少,更遑论亲眼所见、实地考察了。为了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切实有效地开展保护文化遗产的教育,笔者认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适当增加中国文化遗产的教学内容,同时,还应介绍中外保护工业遗产的状况。尤其是在工业化程度较快、较高的地区,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重视保护工业遗产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工业遗产同样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以树立保护意识。本文拟结合中外保护工业遗产的情况,简介本地进行保护工业遗产教育的一些探索和做法。
一、工业遗产保护运动的发展历程
在世界上众多文化遗产类型中,“工业遗产”是一个年轻的族群,“工业遗产”的名词对许多人来说还是陌生的。这个名词直到2003年才获得属于自己的国际定义。要在历史教学中开展保护工业遗产教育,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工业遗产和工业遗产保护运动。
欧洲是工业文明的摇篮,遍布工业文化遗存。工业遗产保护运动起源于最早开始工业革命的英国。19世纪末,英国出现了“工业考古学”,强调对工业革命与工业大发展时期的工业遗迹和遗物加以记录和保存。这一学科的出现,使人们开始重视对工业遗产的保护。20世纪70年代,工业遗产保护运动在所有经历过工业化的欧美国家得到发展。1973年,在英国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工业纪念物大会,引起了世界各国对工业遗产的关注。1978年在瑞典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工业纪念物大会上,成立了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TICCIH),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致力于促进工业遗产保护的国际性组织,同时也是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工业遗产问题的专门咨询机构。①从2001年开始,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经过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使工业遗产得以进入《世界遗产名录》。2003年7月,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在俄罗斯的下塔吉尔(Nizhny Tagil)举行会议,通过了《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以下简称《下塔吉尔宪章》)。宪章阐述了工业遗产的定义,指出了工业遗产的价值,以及认定、记录和研究的重要性,并就立法保护、维修保护、教育培训、宣传展示等方面提出了原则、规范和方法的指导性意见,标志着国际工业遗产保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欧洲许多国家的近代工业遗产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截至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评出52处工业遗产。其中,英国最多,此外还有瑞典、法国、比利时、德国等。
我国是历史悠久而且文明没有中断的国家,有着举世瞩目的文化成就;国土辽阔,自然景观丰富多样;民族众多,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拥有大量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潜在资源。但是,当1972年《世界遗产公约》通过时,正值我国“文革”时期,宝贵的文化遗产惨遭破坏。直到1985年,我国才正式签署《世界遗产公约》,成为该公约的缔约国,并开始了世界遗产的申报工作。到2013年6月,我国已有45项世界遗产,其中文化遗产(含文化景观)31项,自然遗产10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仅次于拥有48处世界遗产的意大利。
但是,我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大多是考古遗址、宫殿庙宇、帝王墓葬和皇家园林等。长期以来,人们重视的是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的保护,而对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保护则重视不够,特别是其中的工业遗产更少得到人们的认同和保护,其价值尚未得到广泛认可。这说明我国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全世界52项工业遗产中,我国除了都江堰水利灌溉工程外,近代工业遗产尚无一处列入。
2006年4月,国家文物局在无锡召开了首届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并发表了《无锡建议——注重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工业遗产保护》(简称《无锡建议》),标志着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工作正式启动。《无锡建议》结合我国的国情,指出工业遗产应包括以下内容:“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科技、审美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工厂车间、磨坊、仓库、店铺等工业建筑物,矿山、相关加工冶炼场地、能源生产和传输及使用场所、交通设施、工业生产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以及工艺流程、数据记录、企业档案等物质和非物质遗产。”②对于我国工业遗产的时间范围,《无锡建议》指出:“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各阶段的近现代化工业建设都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工业遗产,构成了中国工业遗产的主体,见证并记录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无锡建议》还提出了保护工业遗产的具体措施,是我国首部关于工业遗产保护的宪章性文件,它的诞生对我国工业遗产的保护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endprint
我国从1996年公布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始,将“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列为一个保护类别。在2001年公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大庆油田第一口油井和位于青海省的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成为首批进入“国保”名单的工业遗产。到2013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工业遗产数量已达60余处。③这说明了在我国,保护工业遗产越来越受到政府、文物保护部门和有识之士的重视,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已成为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近代工业遗产:“阅读城市”的名片
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认为,认定和保存有价值、有特点的工业遗产,并加以合理利用,对于维护城市历史风貌、改变“千篇一律”的城市面孔、保持生机勃勃的地方特色,具有特殊意义。①如果我们像保护历史文物一样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那么,这些遗产将成为一座城市的名片,让人们能够重新认识这座城市的价值。
我国的工业遗产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内地特大城市和工业基地城市,大多是伴随着中国进入工业社会而产生的。如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江苏南通,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就占有重要地位。清末状元张謇在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后,愤然辞官,回到家乡南通,实践他的“父教育,母实业”和“地方自治”的思想。从1895年筹办大生纱厂起,在20多年的时间里,陆续兴办了包括工业、交通、金融、贸易等几十家企业,形成了以大生纱厂为核心的大生集团;创办了众多的教育、文化、慈善事业,使“南通从一个传统的封建州城,主要依靠当地人自己的力量,逐步走向早期现代城市的行列”。②“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艰难途程中,张謇是极其重要的早期开拓者之一”。③
100多年前,张謇在南通城西北的唐闸镇陆续兴办了纱厂、榨油、磨面、冶铁、蚕桑染织等一系列实业群体和配套服务设施,形成了一个综合性工业城镇,成为南通近代工业的发源地,在近代南通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南通现在的城市发展格局发生了变化,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但唐闸保存了大量的当年工厂遗址、工人住房、交通运输系统、文化教育遗存、社会生活遗存等,大生纱厂已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涵盖了工业遗产概念的全部内涵,不仅有单项的工业设施,还有完整的配套设施。保持了近代工业文化的原生态。这种工业遗产的完整性全国罕有。因此,唐闸被誉为工业文明的“活化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南通也经历了城市更新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由于旧城改造,传统工业迁离城市或关、停、并、转,留下了很多工业旧址、附属设施、机器设备等工业遗存。所有百年以上的工业遗存,都是不可再生的文物。南通市高度重视对近代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从2008年起启动实施唐闸工业遗存保护利用工程。以张謇创办的早期工业企业旧址为主体,在保持当年工业生产、社会生活等旧时风貌的基础上,于2011年建成了“南通·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并正在积极开展该区域工业遗存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近代工业遗产已成为南通城市的一张“名片”,这对保护和彰显城市的文化底蕴及特色,推动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保护工业遗产,历史教学大有可为
随着工业遗产的保护及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逐渐认识到,保护工业遗产就是保护人类的共同财富,保持人类文化的传承,培植社会文化的根基,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保护工业遗产是全社会的事业,教育界同样是责无旁贷,大有可为的。
单霁翔在首届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上就提出:“要使全社会的每一个人都了解保护工业遗产的意义,教育部门负有重要责任。应将有关内容纳入教学计划,从小学、中学开始传播关于工业历史和保护工业遗产的知识,针对中小学校教育为学生编写具体教材。学校应组织工业遗产参观学习活动,通过工业遗产中蕴含的伟大智慧和创造力,激发青少年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①这就对中小学教育、特别是历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新课题,也促使历史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开发、利用工业遗产这一宝贵的课程资源。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南通的历史教育工作者基于上述认识,利用本地宝贵的工业遗产作为课程资源,积极开展乡土历史教学,不断提高对工业遗产保护的认识,自觉有为地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有:
1.编写乡土历史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教材。南通以近代的发展闻名中外,有着丰富的乡土历史资源。早在20世纪90年代,南通市就根据国家和省、市教育部门的部署,编写了图文并茂的中学乡土历史教材《南通历史》,并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其中精选张謇兴办大生纱厂等民族工业、造福乡梓的史实,用两节课专门介绍近代南通的民族工业和社会事业。新课改要求实现课程由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南通市编写了小学地方教材《江海文化》,不少学校还编写了校本教材,其中,有较大篇幅介绍近代南通的发展,对学生进行生动的乡土历史教育。
2.结合历史教学进行保护工业遗产教育。南通市的历史教师借助初、高中历史教科书中都以张謇作为近代民族企业家典型代表的内容,在教学中利用本地工业遗产资源,精心设计,把保护工业遗产教育和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既彰显了地方特色,又激发了师生对家乡有这样的先贤和工业遗产的自豪感。
3.寻访工业遗存,开展研究性学习。地处唐闸的南通市第二中学,该校前身是当年张氏家族创办的敬孺中学,学校四周有不少保存完好的工业遗存。历史教师非常珍惜身边的课程资源,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在专家的指导下,发现了学校附近当年的大储栈等工业遗存。同学们通过调查走访、撰写报告等活动,第一次认识到自己的家乡和学校周边有着如此丰富的工业遗存,也更增强了保护工业遗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参观工业遗存,感受工业遗产的魅力。南通市许多学校利用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工业遗存。同学们过去只在教科书图片上看到的大生纱厂钟楼、码头等已修缮一新,恢复了原貌,不啻受到了一次生动的保护工业遗产的教育。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是一种全新的文明理念,保护工业遗产在我国更是有待开拓的新领域,也是历史教学的一块新领域。保护工业遗产教育已经引起历史教师的重视,但如何进一步走进课堂和走向社会还有待深入研究。任重道远,需要历史教师继续实践和探索。
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深情地写道:“我们曾悲叹,为什么会拆毁古老的城墙、街道、古桥?我们曾千万次地感叹,要是能保留那样的古镇,那样的古建、那样的古庙该多好?殊不知,我们当代人正在犯同样的错误,我们的后代将同样因为我们的粗心和短视而汗颜!我们习惯于把久远的物件当做文物和遗产,对它们悉心保护,而把眼前刚被淘汰、被废弃的当作废旧物、垃圾和障碍物,急于将它们毁弃。正像我们曾经不文明地对待古城古街一样,我们正在迅速毁掉工业时代留在中华大地上的遗产。较之几千年的中国农业文明和丰厚的古代遗产来说,工业遗产只有近百年或几十年的历史,但它们同样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证,其所承载的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信息、曾经影响的人口、经济和社会,甚至比其他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要大得多。”②这段话虽然较长,但寓意深刻,发人深省。为了明天保护今天,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作者简介】陈康衡,男,1951年生,江苏省南通市人,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原供职于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王雅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