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研究
2014-10-23余菊邓昂
余菊+邓昂
摘要:当前能否提高我国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已成为能否拉动内需保增长的瓶颈问题。在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与收入结构现状基础上,采用1978—2011年数据的状态空间模型,对我国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与收入结构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实证考量。结果发现,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呈现出“M”形波动轨迹;但不同的收入结构,其边际消费倾向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应根据农村居民不同的收入结构,从市场、社保、财政等方面多管齐下,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
关键词: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收入结构;状态空间模型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8-0452-03
改革开放以来,出口和政府投资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两驾马车。受传统消费观念及收入的影响,长期以来国内消费需求特别是农村居民消费明显不足[1]。由于近年来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过去靠出口和政府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维系,拉动经济的力量便落在“三驾马车”的另一辆即扩大内需上。当前,能否提高我国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成为能否拉动内需的瓶颈问题。因此,研究我国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及其与收入结构的动态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我国农村消费需求与收入结构的现状分析
目前,在我国以内需来重整经济的风向标下,提高广大农村家庭的消费需求及能力尤其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图1)主要表现如下:从消费的绝对值来看,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规模总体呈增长趋势。由1978年人均消费的116.1元增加到2011 年的5 221.1元。特别是在2005年废除农业税等一系列利农政策实施后,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增幅明显上升。但从消费占比的相对值来看,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占全国居民平均消费水平的比重明显呈下降趋势。改革开放初期这个比重有小幅度的增长,由1978年63.1%上升到1983年的78.65%;但从1984年始,这个比重一直在降低;到2011年,农村居民消费占比只有42.55%,远远低于全国居民的平均消费水平。
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受其收入增长的制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图2)主要表现如下:一方面,就收入的规模而言,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规模总体呈上升趋势。由1978年的133.6元增加到2011年的 6 977.3元。特别是自2004 年中央连续发布9个以“三农”为题的一号文件以来,财政支农投入增幅明显上升。另一方面,就收入的结构而言,不同收入的增长幅度呈现差异,其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明显高于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从边际消费倾向的数据大小来看,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在不同时期呈现出差异。具体而言,大致经历了以下阶段。
1982年以前,经营性收入的消费弹性明显高于工资性收入,而工资性收入的消费弹性又明显高于转移性收入。这是因为这一时期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在农村地区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改革[2],有效地促进了农民经营性收入的增加。
1983—1997年,转移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大幅度上升,明显高于经营性和工资性收入。这可能是因为这一时期我国经济改革的重心逐渐由农村转向城市,商品经济快速发展。一方面,农民的转移性收入增长下降,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物价改革带来的高通胀使农民收入负增长;另一方面,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农民因前期商品短缺而被压抑的消费需求得到释放,再加上转移性收入属国家二次分配的补偿性收入,受政策影响比较大,农村居民对这类无偿增加的收入有较强的消费意愿,其边际消费倾向大幅度上升。
到1997年后,随着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增加,财产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也远远高于其他3项收入,而转移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除少数年份受政策影响有所增加外,基本低于其他3项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这可能是由于国家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农民生活逐渐改善,收入的增长使农村居民储蓄和投资比以往都有所增加,因此利息、红利或租金等财产性收入提高。相对于需要自己辛苦劳动而得的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而言,农村居民对这种不劳而获的收入有较强的消费意愿[4]。
4 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研究采用1978—2011年数据的状态空间模型以及卡尔曼滤波算法,对我国农村居民不同收入结构的边际消费倾向波动轨迹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呈现出“M”字形波动轨迹;但不同的收入结构,其边际消费倾向呈现出差异。基于该结论,得到如下政策启示。
首先,要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大量文献已经证实,农民家庭收入增长缓慢是影响其消费意愿及消费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5]。农民收入的增长是提高其消费能力、带动消费增长的关键[6],因此要多途径开渠道给农民增加收入:一是通过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来创收,以此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二是推进城镇化建设,扶持乡镇企业,鼓励人力资本的合理流动,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提高农民工就业机会,以此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三是加大对农村低收入家庭的财政转移性支付比重,增加农民的转移性收入;四是要完善劳动、土地、资本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多渠道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比如在金融上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增加农民的利息或红利收入;在土地流转上适当放开,健全集体土地收益共享机制,增加农民的股息或租金收入。
其次,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稳定农民的支出预期。不敢消费是因为有太多顾虑,生活缺乏保障。由于我国当前在社会保障建设方面明显滞后,社保覆盖面窄,特别是对广大农村居民而言,保障水平非常低。农村居民家庭面对未来的自然灾害、子女教育、疾病以及养老等不确定性刚性支出,只有精打细算、缩减消费。因此,要想提高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必须扩大农村教育、医疗及养老等保障的覆盖面,规范农村救济制度[7],减少农民的不确定性刚性支出,以此来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
最后,要加快民生财政建设,缩小城乡贫富差距[8]。多年来我国的财政政策具有明显的城市倾向,城乡贫富差距拉大,极大地抑制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意愿。因此,政府要加快民生财政建设,在初次分配与二次分配中应充分利用税收等经济杠杆,加大收入分配政策的调节力度[9],在注重效率的基础上,力求兼顾公平,缩小城乡贫富差距。此外,还应改善农村消费结构,加强农村消费市场建设。如完善农村小额消费信贷金融制度及规范民间借贷[10],扩大农村居民的融资渠道,为提高中低收入农民的消费水平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晓嘉. 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村居民消费的动态效应分析[J]. 经济学动态,2010(9):31-34.
[2]汪 上,李宝礼.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的动态研究——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实证[J]. 湖南社会科学,2012(1):133-137.
[3]朱 琛,程世勇,邓 敏.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变化的实证研究[J]. 消费经济,2009(5):22-25.
[4]方福前,张艳丽. 城乡居民不同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及变动趋势分析[J]. 财贸经济,2011(4):22-30.
[5]李慎恒. 提高我国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途径[J]. 经济体制改革,2009(3):86-89.
[6]王津港,何 锋. 中国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变化分析[J]. 消费经济,2009(2):23-26.
[7]胡东兰,田 侃,夏杰长. 中国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实证分析与政策建议[J]. 财政研究,2013(1):50-53.
[8]王 进. 农村居民消费的区域比较研究[D].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9]杨汝岱,朱诗娥. 公平与效率不可兼得吗?——基于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研究[J]. 经济研究,2007(12):46-58.
[10]郑璋鑫.中国城镇居民长期消费倾向的分析——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检验[J].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9(2):1-5.
摘要:当前能否提高我国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已成为能否拉动内需保增长的瓶颈问题。在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与收入结构现状基础上,采用1978—2011年数据的状态空间模型,对我国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与收入结构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实证考量。结果发现,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呈现出“M”形波动轨迹;但不同的收入结构,其边际消费倾向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应根据农村居民不同的收入结构,从市场、社保、财政等方面多管齐下,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
关键词: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收入结构;状态空间模型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8-0452-03
改革开放以来,出口和政府投资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两驾马车。受传统消费观念及收入的影响,长期以来国内消费需求特别是农村居民消费明显不足[1]。由于近年来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过去靠出口和政府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维系,拉动经济的力量便落在“三驾马车”的另一辆即扩大内需上。当前,能否提高我国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成为能否拉动内需的瓶颈问题。因此,研究我国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及其与收入结构的动态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我国农村消费需求与收入结构的现状分析
目前,在我国以内需来重整经济的风向标下,提高广大农村家庭的消费需求及能力尤其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图1)主要表现如下:从消费的绝对值来看,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规模总体呈增长趋势。由1978年人均消费的116.1元增加到2011 年的5 221.1元。特别是在2005年废除农业税等一系列利农政策实施后,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增幅明显上升。但从消费占比的相对值来看,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占全国居民平均消费水平的比重明显呈下降趋势。改革开放初期这个比重有小幅度的增长,由1978年63.1%上升到1983年的78.65%;但从1984年始,这个比重一直在降低;到2011年,农村居民消费占比只有42.55%,远远低于全国居民的平均消费水平。
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受其收入增长的制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图2)主要表现如下:一方面,就收入的规模而言,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规模总体呈上升趋势。由1978年的133.6元增加到2011年的 6 977.3元。特别是自2004 年中央连续发布9个以“三农”为题的一号文件以来,财政支农投入增幅明显上升。另一方面,就收入的结构而言,不同收入的增长幅度呈现差异,其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明显高于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从边际消费倾向的数据大小来看,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在不同时期呈现出差异。具体而言,大致经历了以下阶段。
1982年以前,经营性收入的消费弹性明显高于工资性收入,而工资性收入的消费弹性又明显高于转移性收入。这是因为这一时期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在农村地区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改革[2],有效地促进了农民经营性收入的增加。
1983—1997年,转移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大幅度上升,明显高于经营性和工资性收入。这可能是因为这一时期我国经济改革的重心逐渐由农村转向城市,商品经济快速发展。一方面,农民的转移性收入增长下降,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物价改革带来的高通胀使农民收入负增长;另一方面,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农民因前期商品短缺而被压抑的消费需求得到释放,再加上转移性收入属国家二次分配的补偿性收入,受政策影响比较大,农村居民对这类无偿增加的收入有较强的消费意愿,其边际消费倾向大幅度上升。
到1997年后,随着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增加,财产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也远远高于其他3项收入,而转移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除少数年份受政策影响有所增加外,基本低于其他3项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这可能是由于国家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农民生活逐渐改善,收入的增长使农村居民储蓄和投资比以往都有所增加,因此利息、红利或租金等财产性收入提高。相对于需要自己辛苦劳动而得的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而言,农村居民对这种不劳而获的收入有较强的消费意愿[4]。
4 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研究采用1978—2011年数据的状态空间模型以及卡尔曼滤波算法,对我国农村居民不同收入结构的边际消费倾向波动轨迹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呈现出“M”字形波动轨迹;但不同的收入结构,其边际消费倾向呈现出差异。基于该结论,得到如下政策启示。
首先,要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大量文献已经证实,农民家庭收入增长缓慢是影响其消费意愿及消费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5]。农民收入的增长是提高其消费能力、带动消费增长的关键[6],因此要多途径开渠道给农民增加收入:一是通过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来创收,以此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二是推进城镇化建设,扶持乡镇企业,鼓励人力资本的合理流动,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提高农民工就业机会,以此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三是加大对农村低收入家庭的财政转移性支付比重,增加农民的转移性收入;四是要完善劳动、土地、资本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多渠道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比如在金融上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增加农民的利息或红利收入;在土地流转上适当放开,健全集体土地收益共享机制,增加农民的股息或租金收入。
其次,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稳定农民的支出预期。不敢消费是因为有太多顾虑,生活缺乏保障。由于我国当前在社会保障建设方面明显滞后,社保覆盖面窄,特别是对广大农村居民而言,保障水平非常低。农村居民家庭面对未来的自然灾害、子女教育、疾病以及养老等不确定性刚性支出,只有精打细算、缩减消费。因此,要想提高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必须扩大农村教育、医疗及养老等保障的覆盖面,规范农村救济制度[7],减少农民的不确定性刚性支出,以此来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
最后,要加快民生财政建设,缩小城乡贫富差距[8]。多年来我国的财政政策具有明显的城市倾向,城乡贫富差距拉大,极大地抑制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意愿。因此,政府要加快民生财政建设,在初次分配与二次分配中应充分利用税收等经济杠杆,加大收入分配政策的调节力度[9],在注重效率的基础上,力求兼顾公平,缩小城乡贫富差距。此外,还应改善农村消费结构,加强农村消费市场建设。如完善农村小额消费信贷金融制度及规范民间借贷[10],扩大农村居民的融资渠道,为提高中低收入农民的消费水平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晓嘉. 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村居民消费的动态效应分析[J]. 经济学动态,2010(9):31-34.
[2]汪 上,李宝礼.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的动态研究——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实证[J]. 湖南社会科学,2012(1):133-137.
[3]朱 琛,程世勇,邓 敏.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变化的实证研究[J]. 消费经济,2009(5):22-25.
[4]方福前,张艳丽. 城乡居民不同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及变动趋势分析[J]. 财贸经济,2011(4):22-30.
[5]李慎恒. 提高我国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途径[J]. 经济体制改革,2009(3):86-89.
[6]王津港,何 锋. 中国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变化分析[J]. 消费经济,2009(2):23-26.
[7]胡东兰,田 侃,夏杰长. 中国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实证分析与政策建议[J]. 财政研究,2013(1):50-53.
[8]王 进. 农村居民消费的区域比较研究[D].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9]杨汝岱,朱诗娥. 公平与效率不可兼得吗?——基于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研究[J]. 经济研究,2007(12):46-58.
[10]郑璋鑫.中国城镇居民长期消费倾向的分析——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检验[J].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9(2):1-5.
摘要:当前能否提高我国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已成为能否拉动内需保增长的瓶颈问题。在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与收入结构现状基础上,采用1978—2011年数据的状态空间模型,对我国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与收入结构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实证考量。结果发现,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呈现出“M”形波动轨迹;但不同的收入结构,其边际消费倾向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应根据农村居民不同的收入结构,从市场、社保、财政等方面多管齐下,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
关键词: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收入结构;状态空间模型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8-0452-03
改革开放以来,出口和政府投资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两驾马车。受传统消费观念及收入的影响,长期以来国内消费需求特别是农村居民消费明显不足[1]。由于近年来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过去靠出口和政府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维系,拉动经济的力量便落在“三驾马车”的另一辆即扩大内需上。当前,能否提高我国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成为能否拉动内需的瓶颈问题。因此,研究我国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及其与收入结构的动态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我国农村消费需求与收入结构的现状分析
目前,在我国以内需来重整经济的风向标下,提高广大农村家庭的消费需求及能力尤其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图1)主要表现如下:从消费的绝对值来看,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规模总体呈增长趋势。由1978年人均消费的116.1元增加到2011 年的5 221.1元。特别是在2005年废除农业税等一系列利农政策实施后,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增幅明显上升。但从消费占比的相对值来看,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占全国居民平均消费水平的比重明显呈下降趋势。改革开放初期这个比重有小幅度的增长,由1978年63.1%上升到1983年的78.65%;但从1984年始,这个比重一直在降低;到2011年,农村居民消费占比只有42.55%,远远低于全国居民的平均消费水平。
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受其收入增长的制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图2)主要表现如下:一方面,就收入的规模而言,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规模总体呈上升趋势。由1978年的133.6元增加到2011年的 6 977.3元。特别是自2004 年中央连续发布9个以“三农”为题的一号文件以来,财政支农投入增幅明显上升。另一方面,就收入的结构而言,不同收入的增长幅度呈现差异,其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明显高于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从边际消费倾向的数据大小来看,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在不同时期呈现出差异。具体而言,大致经历了以下阶段。
1982年以前,经营性收入的消费弹性明显高于工资性收入,而工资性收入的消费弹性又明显高于转移性收入。这是因为这一时期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在农村地区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改革[2],有效地促进了农民经营性收入的增加。
1983—1997年,转移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大幅度上升,明显高于经营性和工资性收入。这可能是因为这一时期我国经济改革的重心逐渐由农村转向城市,商品经济快速发展。一方面,农民的转移性收入增长下降,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物价改革带来的高通胀使农民收入负增长;另一方面,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农民因前期商品短缺而被压抑的消费需求得到释放,再加上转移性收入属国家二次分配的补偿性收入,受政策影响比较大,农村居民对这类无偿增加的收入有较强的消费意愿,其边际消费倾向大幅度上升。
到1997年后,随着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增加,财产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也远远高于其他3项收入,而转移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除少数年份受政策影响有所增加外,基本低于其他3项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这可能是由于国家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农民生活逐渐改善,收入的增长使农村居民储蓄和投资比以往都有所增加,因此利息、红利或租金等财产性收入提高。相对于需要自己辛苦劳动而得的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而言,农村居民对这种不劳而获的收入有较强的消费意愿[4]。
4 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研究采用1978—2011年数据的状态空间模型以及卡尔曼滤波算法,对我国农村居民不同收入结构的边际消费倾向波动轨迹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呈现出“M”字形波动轨迹;但不同的收入结构,其边际消费倾向呈现出差异。基于该结论,得到如下政策启示。
首先,要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大量文献已经证实,农民家庭收入增长缓慢是影响其消费意愿及消费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5]。农民收入的增长是提高其消费能力、带动消费增长的关键[6],因此要多途径开渠道给农民增加收入:一是通过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来创收,以此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二是推进城镇化建设,扶持乡镇企业,鼓励人力资本的合理流动,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提高农民工就业机会,以此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三是加大对农村低收入家庭的财政转移性支付比重,增加农民的转移性收入;四是要完善劳动、土地、资本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多渠道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比如在金融上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增加农民的利息或红利收入;在土地流转上适当放开,健全集体土地收益共享机制,增加农民的股息或租金收入。
其次,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稳定农民的支出预期。不敢消费是因为有太多顾虑,生活缺乏保障。由于我国当前在社会保障建设方面明显滞后,社保覆盖面窄,特别是对广大农村居民而言,保障水平非常低。农村居民家庭面对未来的自然灾害、子女教育、疾病以及养老等不确定性刚性支出,只有精打细算、缩减消费。因此,要想提高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必须扩大农村教育、医疗及养老等保障的覆盖面,规范农村救济制度[7],减少农民的不确定性刚性支出,以此来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
最后,要加快民生财政建设,缩小城乡贫富差距[8]。多年来我国的财政政策具有明显的城市倾向,城乡贫富差距拉大,极大地抑制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意愿。因此,政府要加快民生财政建设,在初次分配与二次分配中应充分利用税收等经济杠杆,加大收入分配政策的调节力度[9],在注重效率的基础上,力求兼顾公平,缩小城乡贫富差距。此外,还应改善农村消费结构,加强农村消费市场建设。如完善农村小额消费信贷金融制度及规范民间借贷[10],扩大农村居民的融资渠道,为提高中低收入农民的消费水平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晓嘉. 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村居民消费的动态效应分析[J]. 经济学动态,2010(9):31-34.
[2]汪 上,李宝礼.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的动态研究——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实证[J]. 湖南社会科学,2012(1):133-137.
[3]朱 琛,程世勇,邓 敏.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变化的实证研究[J]. 消费经济,2009(5):22-25.
[4]方福前,张艳丽. 城乡居民不同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及变动趋势分析[J]. 财贸经济,2011(4):22-30.
[5]李慎恒. 提高我国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途径[J]. 经济体制改革,2009(3):86-89.
[6]王津港,何 锋. 中国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变化分析[J]. 消费经济,2009(2):23-26.
[7]胡东兰,田 侃,夏杰长. 中国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实证分析与政策建议[J]. 财政研究,2013(1):50-53.
[8]王 进. 农村居民消费的区域比较研究[D].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9]杨汝岱,朱诗娥. 公平与效率不可兼得吗?——基于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研究[J]. 经济研究,2007(12):46-58.
[10]郑璋鑫.中国城镇居民长期消费倾向的分析——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检验[J].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9(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