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冷泉养殖香鱼试验及其生长特点

2014-10-23谢湘筠王寿昆吴丞哲何亮华黄文华张照红

三明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体长鱼种规格

谢湘筠 、王寿昆 、吴丞哲 、何亮华 、林 旋 、黄文华 、张照红

(1.福建农林大学 动物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2.三明市清流嘉德综合农业有限公司,福建 三明 365312)

香鱼(Plecoglossus altivelis)属亚冷水性沿岸咸淡水河口洄游性鱼类,分布在我国沿海河流中,国外主要分布于日本。香鱼具有生长快、经济价值高等特点,其繁殖生物学研究和人工繁殖技术取得突破以后[1-11],在水库、湖泊、池塘等淡水水域中进行养殖,均取得成功[12-19],已成为一种优良养殖种类。在香鱼生长特点方面,李明云等以Logistic模型对野生香鱼生长特性进行过研究[20],解玉浩等根据鸭绿江野生香鱼耳石日轮测定出体重生长的Bertalanffy模型[21]。我国山区有许多适宜香鱼养殖的场所,冷泉也是南方养殖香鱼的重要水资源。目前对南方地区冷泉养殖香鱼及其生长特点研究很少,我们对冷泉养殖香鱼的生长性能进行了观测,并拟合了其非线性生长模型,估测了生长参数,为冷泉养殖香鱼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施

试验地点为三明市清流嘉德综合农业有限公司。该养殖场养殖用水的水源为地下泉水,冷泉总出水量达300 L/s,水质清新无污染,水量充沛,溶氧高,pH值7.6,总硬度86.9,四季水温18~22℃。养殖池塘为4 m×20 m的长方形水泥池,池深1.2 m,水深0.8 m,池内进、排水通畅,配有充气设备进行增氧。

1.2 饲料营养水平

选用台湾统一香鱼专用饲料投喂,香鱼个体重3 g以内使用小1#料,粗蛋白含量52%;3~l0 g使用1#料,粗蛋白含量50%;为10~20 g使用2#料,粗蛋白含量48%;20~40 g使用4#料,粗蛋白含量46%;40 g以上,使用5#料,粗蛋白含量45%。

1.3 鱼苗放养

放养鱼种前7 d用30×10-6高锰酸钾对养殖池进行清洗消毒后,加水至水深0.7 m,待放苗种。本试验苗种为宁德香鱼繁殖场人工繁殖,并在繁殖场经淡化的两种规格鱼种,平均体重分别为0.73 g和2.65 g,苗种下池前用3%食盐水浸泡消毒,放入养殖池。

1.4 日常管理

放种后即行驯化投喂饲料,5~6次/d,开始全池撒料,少量多次,3~4天后改为日投2次,早上7:00~8:00、傍晚 l7:00~18:00;日投饵量按鱼体规格而定:20 g以下为鱼总体重的 6%~8%;20~50 g以上5%~6%;50 g以上3%~4%。微流水养殖。

1.5 测定指标

每隔10~20 d,结合换水清池,测定每口试验池的香鱼总重;抽样测定100尾香鱼体重,用于计算平均体重和标准差,以及估算总尾数;其中抽测30尾体长,用于计算肥满度;

生长率(%)=(ln 末重-ln 始重)/天数×100,ln:自然对数;

饲料系数=饲料用量/鱼体增重;

总增重=目前总重-前期总重;

增重率(%)=(增重/初始体重)×100;

肥满度=体重(g)/体长 (cm)3×100。

1.6 数据统计方法和模型表达式

试验数据用Microsoft Excel管理并计算上述测定指标;肥满度的差异显著性比较,体重和饲料系数、体重和体长的回归方程分别采用SPSS13.0的GLM-Univariate和Regression-Curve Estimation进行分析。

3种非线性生长模型(Bertalanffy,Gompertz和Logistic模型)的拟合采用SPSS13.0编制程序计算,利用不同时间和体重资料拟合计算出模型参数的最优估计值A、B、k,根据拟合度(R2)评价生长模型,各模型表达式见表1。

表1 用于拟合的3种非线性生长模型

2 结果与分析

2.1 冷泉香鱼饲养情况

经110 d饲养,大规格香鱼苗种平均体重从2.65 g生长至76.56 g,平均生长率为3.03%;平均饲料系数为1.43;总成活率75.11%;小规格苗种平均体重从0.73 g生长至55.88 g,平均生长率为3.94%,平均饲料系数1.32;总成活率85.50%(表2)。

2.2 香鱼饲料系数与体重的关系

对冷泉养殖香鱼实测体重和饲料系数进行分析显示,香鱼饲料系数随体重增加,并与体重呈显著正相关,最优回归方程为二次曲线方程 Y=0.9277-0.0029X+0.0002X2(R2=0.838,P<0.01)(图 1)。

2.3 肥满度的变化

对规格为2.65 g的鱼种,测定了6个时间段的肥满度,显示冷泉养殖前半程的香鱼体长生长显著(P<0.01),肥满度变化不显著(P>0.05);第 3 个月肥满度开始显著增加(P<0.01)(表 3);肥满度对体长的最优回归方程为线性方程Y=0.7054+0.0428X(R2=0.505,P<0.01)。

图1 香鱼饲料系数与体重的关系

表3 冷泉养殖香鱼肥满度比较

2.4 香鱼体重和体长关系

经回归分析,香鱼体重对体长的最佳回归模型为指数曲线模型Y=0.3647e(0.3267X)(R2=0.980,P<0.01)(图2)。

2.5 香鱼生长模型的拟合和生长参数

3种模型对两种规格香鱼苗种体重生长均有极高的拟合度,相关指数(R2)为0.998以上,以Gompertz模型为最优 (R2=1.000),测算的2.65 g香鱼鱼种生长参数拐点体重和最大日增重和分别为44.232和0.885 g。投放苗种后第73 d时达到生长拐点(表4、图3)。

对小规格香鱼苗种体重非线性生长的拟合,Bertalanffy模型与Gompertz模型的拟合度略高于Logistic模型,拟合度均为0.999;以Gompertz模型测算的生长参数拐点体重、最大日增重和拐点日龄分别为:40.014 g、0.781 g 和 89 d(表 4、图 3)。

图2 香鱼体重与体长的关系

图3 香鱼体重生长曲线

表4 冷泉养殖香鱼鱼种体重生长的非线性模型参数

3 讨论

中国大陆香鱼人工繁殖和养成方式,已有若干报道。浙江省淳安某网箱渔场4月中旬投放平均规格0.78 g/尾的香鱼苗种,经170 d;达62.6 g/尾,饵料系数2.46[15];辽宁省丹东市山涧溪水养殖香鱼试验,6月中旬投放平均体长为8 cm的大规格苗种,经120 d,平均体长20 cm,平均体重87 g[16];浙江进行了香鱼水泥池海水养殖试验,平均同种7.14 g/尾,养殖80 d,均体重达35.52 g,养殖成活率68.9%,饲料系数2.36[17];河南高密度微流水香鱼养殖,体长5 cm的鱼种,经过150 d养殖,平均体重达36 g,体长19.6 cm[18];福建省南平市进行了水泥池集约化度夏养殖试验,6月20日投放3.5~5.8 cm/尾,平均体重为0.8 g的鱼种,到10月20日平均规格为33 g/尾,饲料系数为1.47[19]。本试验以水温18~22℃的地下泉水同时养殖两种不同规格香鱼鱼种,经110 d饲养,可达商品鱼规格,生长速度高于上述各模式,饲料系数为1.43,总成活率75.11%,可见地下泉水是香鱼养殖的优良资源。

从体重生长曲线和肥满度变化情况看,在香鱼养殖期的前半程体重增加较慢,即鱼体体长在8 cm以内时,体重增加较小,而后期增重明显加快,这与李明云等研究报告相一致[20];到生长拐点时体长约为13 cm,体重生长速度达最高值,不同于李明云等报告的体长为15 cm时体重生长速度最快[20],说明人工养殖香鱼肥满度大于野生香鱼,体现了人工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生长的差异。

用于拟合鱼类生长过程的数学模型一般均采用Bertalanffy、Logistic和Gompertz非线性生长模型。野生香鱼浙江凫江种群雌、雄香鱼体重生长拐点,经Logistic生长模型测算,分别为320和305 d龄[20];鸭绿江种群的耳石日轮测定的体重生长拐点,经Bertalanffy模型测算为283 d,拐点体重为81.4 g[21];本试验以冷泉人工养殖香鱼数据拟合Bertalanffy、Gompertz和Logistic生长模型,均有很高的拟合度(R2≥0.998),最佳生长模型为Gompertz模型,以其测算的大小两种规格香鱼体重生长拐点分别在鱼种投放后的第72和89d,加上培育鱼种的时间70d,比野生种群提早一倍左右。国内学者先后对 3种雅罗鱼(Leuciscus)[22]、尖头塘鳢(Eleotris oxycephala)[23]、鸭绿江花羔红点鲑(Salvelinus malma)[24]、黄河鲤(Cyprinus carpio carpio)[25]、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26]、中华乌塘鳢(Bostrychus sinensis)[27]、鲢鳙[28]、勒氏笛鲷(Lutjanus russelli)[29]等鱼类进行生长模型分析,以使用 Bertalanffy 模型为多。曾有对鱼类进行9种生长模型的比较研究,结果亦显示Gompertz模型为最优生长模型[30]。说明在研究鱼类的生长规律时,运用Gompertz模型更为合理和精确。

[1]HIROSE K.Endocrine control of ovulation in medaka (Oryzias latipes) and ayu (Plecoglossus altivelis)[J].Journal of the Fisheries Research Board of Canada,1976,33(4):989-994.

[2]CHIBA A,SOHN YC,HONMA Y.Distribution of neuropeptide Y and 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immunoreactivities in the brain and hypophysis of the ayu, Plecoglossus altivelis (Teleostei)[J].Archives of Histology and Cytology,1996,59(2):137-148.

[3]SUZUKI K,TAMAOKI B,HIROSE K.In vitro metabolism of 4-pregnenes in ovaries of a freshwater teleost, the ayu(Plecoglossus altivelis): Production of 17α,20β-dihydroxy-4-pregnen-3-one and its 5β-reduced metabolites, and activation of 3β-and 20β-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s by treatment with a fish gonadotropin[J].General and Comparative Endocrinology,1981,45(4):473-481.

[4]SHIMIZU A, UCHIDA K,UDAGAWA M.Multiple spawning of amphidromous type ayu Plecoglossus altivelis in a large river, Mogami River System[J].Fisheries Science,2008,74(6):1283-1289.

[5]曹克驹,李明云.凫溪香鱼繁殖生物学的研究[J].水产学报,1982,6(2):107-117.

[6]李明云,周福荣,曹克驹.香鱼人工育苗的研究[J].浙江水产学院学报,1983,2(1):1-4.

[7]李明云,周福荣,徐善良.池养香鱼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的研究[J].淡水渔业,1986(6):13-l7.

[8]王韩信,李军,肖雨.香鱼(Plecoglossus altivelis)的人工繁殖及胚胎发育[J].水产科技情报, 1998,25(3):126-129.

[9]阎红山,唐作鹏, 赵德树,李勃.香鱼人工繁殖试验初报[J].水利渔业,1999,19(1):11-12.

[10]叶启旺.香鱼全人工育苗技术研究[J].福建水产,2000(2):41-44.

[11]黄光亮,刘家富,刘招坤.香鱼全人工批量育苗技术研究[J].福建水产,2005(1):21-26.

[12]李明云,丁天喜,竺俊全,等.我国香鱼的研究现状及增养殖前景[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1999,12(4):85-90.

[13]叶启旺.我国香鱼的养殖研究现状与开发前景探讨[J].淡水渔业,2003,33(6):61-63.

[14]宋克文,李玉钢,赵连适.无公害香鱼网箱养殖技术[J].河北渔业,2005(5): 24-25.

[15]蔡茂胜,方圣满,王知荣,等.网箱养殖香鱼试验[J].科学养鱼,2009(1):31.

[16]吕伟志,宋克文,于永成.溪水养殖香鱼试验[J].科学养鱼,2005(10):27.

[17]单乐州,陈少波,邵鑫斌.香鱼(Plecoglossus altivelis Temminck et Schlegel)海水养殖的初步研究[J].现代渔业信息,2007,22(12):15-16.

[18]姬广闻,张坤,李治勋,等.高密度微流水香鱼养殖技术[J].河南水产,2005(1):10-11.

[19]袁定清、黄启献.香鱼集约化度夏养殖试验初报[J].齐鲁渔业,2006,23(6):19-20.

[20]李明云,徐善良,吴洪喜.香鱼生长特性及体型变化的研究[J].浙江水产学院学报,1992,1(11):17-21.

[21]解玉浩,李博,富丽静,等.鸭绿江香鱼耳石日轮与生长的研究[J].动物学报,1995,11(2):125-131.

[22]霍堂斌,马波,唐富江.新疆 3 种雅罗鱼生长模型的比较研究[J].水产学杂志,21(2):8-14.

[23]叶富良,张健东.尖头塘鳍的年龄、生长和生活史类型的研究[J].生态学报,1993,13(1):51-57.

[24]黄权,张东鸣,刘春力,等.鸭绿江花羔红点鲑的生长模型和生活史类型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9,21(2):60-62.

[25]唐晨辉,王香亭.黄河鲤鱼生长模型的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27(2):118-124.

[26]杨明生, 陈金安, 黄孝湘,等府河赤眼鳟的生长和种群结构特征[J].水利渔业,2006,26(6):59-63.

[27]张建东.中华乌鳢的生长、生长模型和生活史类型[J].生态学报, 2002,22(6):841-846.

[28]严朝晖,史为良.大伙房鲢鳙的生长及生长模型[J].水产学报,1995,19(1):28-34.

[29]陈刚.勒氏笛鲷年龄,生长和生活史类型的研究[J].水产学报,1997,21(1):6-12.

[30]陷小萏,陆文杰,郑光明,等.鱼类生长的幂指数生长方程[J].水产学报,2002,26(3):281-284.

猜你喜欢

体长鱼种规格
脖子占体长一半的巨龙——新疆巨龙
近3成苗企难以维持!规格越大越亏,2022如何让泥鳅赚钱?
外泌体长链非编码RNA在膀胱癌中的研究进展
闭月羞花
池塘鱼种如何正确投放
四种常用渔药对异育银鲫“中科5号”鱼种急性毒性研究
山钢日钢1.2mm极限薄规格带钢的生产实践
鱼种引进投放须把好六关
大白、长白达100 kg体重时体长校正公式的研究
鱼种深秋管理四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