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鸡孵化要素及其检测方法

2014-10-23郝春光

科学种养 2014年10期
关键词:种蛋孵化器雏鸡

郝春光

孵化要素包括温度、湿度、翻蛋次数和出雏时间。孵化期间应正确检测这些要素,力争达到以下目标:蛋表温度维持在37.8~38.3℃(100~101℉),孵化18天时失水率为10.5%~12.5%,拣雏时雏蛋比为66%~67%,孵化15天内翻蛋角度在38~45°之间,雏鸡出壳时间紧凑 (拣雏前30小时鸡孵化率要低于1%),拣雏时蛋壳表面粪便很少,这样才能提高孵化率和保证雏鸡质量。

一、温度

整个孵化过程中,蛋表温度宜维持在37.8~38.3℃(100~101℉)。在孵化后期,孵化器内温度应设定为98~99℉,才能控制蛋表温度为100℉。

1.测量蛋表温度的重要性

蛋表温度与种蛋内部温度十分相近,蛋表温度适宜是孵化出高质量雏鸡的关键。蛋表温度可以用红外耳温计进行测量。通过测量蛋表温度,能够根据胚胎产热不同正确地设定孵化器温度。

2.测量蛋表温度的具体方法

①检查耳温计探头是否干净,且套上新的塑料耳套(一些老型号的耳温计要提前放入孵化室内30分钟,以防测量不准确)。②打开孵化器之前,要确定测量种蛋的位置,以便在孵化器中快速地完成测量,且确保孵化器中每个区域的种蛋都抽测到。一般应从蛋车的上、中、下部和风扇的前后选择有代表性的种蛋。③如果孵化器运转时不能安全地测量蛋表温度,可关闭孵化器,并在10分钟内测量尽可能多的种蛋。如果10分钟不能测完每个测量位置的种蛋,要停止测量,开启孵化器,30分钟后再完成测量。④在种蛋的赤道线位置测量蛋表温度,而不要在种蛋的顶端或底部测量,且确保耳温计的探头水平对准蛋壳表面。⑤孵化后期从每个蛋盘的中央抽取3枚种蛋进行测量,应舍弃相差太大的数据(温度低0.4℃以上),因这些种蛋中可能没有胚胎。⑥记录测量结果,计算平均蛋表温度及其差异。

3. 测量结果分析

在整个孵化过程中,理想的蛋表温度应在最佳温度范围内(37.8~38.3℃)。使用单阶段孵化器,可根据每一个阶段的孵化程序调整温度,从而达到目标温度。使用仅单一温度设定的多阶段孵化器,为确保孵化后期种蛋不过热,则应使孵化早期的种蛋温度比理想温度低一些,因为孵化温度高比孵化温度低对种蛋的影响更大。如果同一孵化器中蛋表温度相差很大,则表明该孵化器须进行维修保养。

4. 举例说明孵化器温度的设定

使用单阶段孵化器时,空气温度在理想范围内就不需要调节孵化器温度,若孵化8~10天后温度太低,则调高孵化器温度到理想范围内;若孵化14天后温度太高,则在孵化的第十四至十八天降低孵化器的温度至理想范围。使用多阶段孵化器时,空气温度在理想范围内也不需要调节孵化器温度,孵化开始阶段温度在偏低风险内和孵化后期在偏高范围内都不需要调节孵化器温度,孵化16天后温度若在危险范围内则调低孵化器温度至风险范围内。

使用单阶段孵化器时,用红外耳温计测量蛋表温度不方便,好的解决方法是使用记温仪。记温仪有一个外部的探头,可以绑在种蛋上监测蛋表温度。注意由于翻蛋而导致的温度波动应在可接受范围内,孵化后期温度波动也相对较大。孵化器内温度波动的原因有:不规律地入孵;孵化器内喷头被堵塞或地面、种蛋潮湿;温湿度探头跑偏;风速不正确,通风过度或风门不正常关闭;电磁阀卡住后常自动开或关;加热管不工作;孵化器门的密封条未及时更换。

二、湿度

控制孵化的湿度,以保证种蛋失水率在理想范围内,从而达到最佳的孵化率和保证雏鸡质量。种蛋从产出到孵化18天,最理想的失水率是11%~12%。

1. 测量种蛋失水率的重要性

孵化期间适当地失水可以帮助种蛋形成合适大小的气室,从而使胚胎能够启动肺脏呼吸。定期监测种蛋失水率是检查孵化器内湿度的最佳方法。孵化器内湿度过高时,种蛋气室太小,胚胎不能启动肺脏呼吸,这时应及时降低湿度;当孵化器内湿度过低时,气室太大,胚胎脱水,这时要立即增加湿度。

孵化过程中,种蛋重量的降低是由种蛋失水所致,因而对种蛋进行称重,便可计算出失水率。正确孵化时,种蛋从产出到18天落盘重量应减少11%~12%。但是,种蛋在储存期间会失去少量水分,通常每储存7天会失重0.5%,所以储存期种蛋的失水率应从孵化期种蛋失水率总量中减掉,例如种蛋储存了7天,种蛋从入孵到18天落盘的平均失水率应为10.5%~11.5%

2. 测量种蛋失水率的方法

为了准确地测量种蛋失水率,每批鸡要监测3蛋盘种蛋的失水率。①将种蛋码满蛋盘,剔除所有破壳或蛋壳质量差的种蛋,称量整盘重量(误差应小于5克),记录总重量和种蛋枚数。②对称量后的蛋盘做标记,便于在落盘时能够再次找到。注意这些蛋盘应分别放在蛋车的上、中、下部。③如落盘前要检查种蛋受精率,不要取出无精蛋或死胚蛋。④在18天落盘时,对整个蛋盘再次称量并记录重量。如果蛋盘中有破蛋,则舍弃此盘种蛋的数据。⑤称取空蛋盘的重量并记录。种蛋失水率=(上孵时整蛋盘重量-落盘时整蛋盘重量)÷(上孵时整蛋盘重量-空蛋盘重量)。

3. 测量结果分析

种蛋失水率偏低,但接近失水率可接受的范围,应复查该孵化器的种蛋失水率,确保加湿器工作正常,若种蛋失水率仍然偏低,降低孵化器内湿度。注意,种蛋储存时间较长时,失水率偏低属于正常情况。将失水率增加1%的办法是:多阶段孵化器,降低5%的湿度或者5℉的湿球温度;单阶段孵化器,提前两天开风门。种蛋失水率过高时,应确保蛋盘中没有破蛋(破蛋会导致预估失水率高于实际失水率)和加湿器正常工作后再增加孵化器内湿度。

三、翻蛋

试验证明:孵化0~7天翻蛋最重要,如果不翻蛋会增加2倍的早死比例、3~5倍的中死比例、4~5倍的后死比例,增加的后期死亡中有一半是Ⅱ类畸形。

1. 最有效的翻蛋角度

从入孵到15天内需要翻蛋,翻蛋时每侧的理想角度是38~45°,翻蛋频率是每小时1次,动作要缓慢平稳。

2. 如何检查翻蛋

入孵后要检查翻蛋情况,尤其要注意翻蛋是否顺利,发现问题应立即解决。在孵化期间,每天要检查翻蛋3次,左右翻蛋都要检查,检查时必须查看机器内部的情况,必要时开门检查,检查间隔的时间应是奇数。检查翻蛋角度应列为孵化器日常检查的项目,且应检查蛋车中部的塑料蛋盘的翻蛋角度,而不是蛋车金属支架的角度,要用三角尺或量角器检查每一边的翻蛋角度。切记翻蛋角度有时会漂移,如果不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很难发现。

四、合适的出雏时间

1. 测量雏蛋比的重要性

蛋雏比是指出雏时雏鸡体重占入孵蛋重的比例,它是检查出雏时间和孵化参数是否正确的便捷方法。雏鸡从出雏器内拣出时,理想的雏蛋比是66%~67%,这反应了孵化0~18天的种蛋失水率和出雏器中的雏鸡失水率。在出雏器中影响失水率的最大因素是时间,如果要提高1%的雏蛋比,就应提早3小时将雏鸡拣出。

2. 雏蛋比的测量方法

为了准确测量雏蛋比并检查某批鸡的出雏时间,应至少检查3蛋盘的雏蛋比,称量误差应小于5克。雏蛋比可以与失水率同时检测。①将空的孵化蛋盘进行称重并记录重量,称重可在入孵时或落盘时进行。②将新鲜的种蛋码满孵化蛋盘,剔除蛋壳质量差或破损的种蛋。对整个孵化蛋盘进行称量,记录其重量和盘内种蛋的数量。③所称重的蛋盘要做好标记,以便落盘时能找到该盘种蛋。④落盘时,确保对相应的出雏器蛋盘做好标记。⑤出雏时,用空雏盒对称具去皮。如果雏鸡需要翻肛鉴别,应在鉴别前进行称重。⑥清点出雏筐内的所有健雏,装入雏盒并记录雏鸡数量,将整盒鸡称重记录重量。蛋雏比等于雏鸡平均体重除以入孵种蛋均重。

3. 测量结果分析

雏蛋比偏低常见原因有:雏鸡在出雏器中停留时间太长和孵化器中的温度高或湿度低。雏蛋比低的雏鸡表现为脱水、卵黄小、异常活跃、鸣叫不止,其成活率、增重等生产性能都会受到影响。雏蛋比偏高常见原因有:种蛋孵化时间短(种蛋可能储存时间长或来自初产鸡群和老龄鸡群),雏鸡刚破壳即被拣出,孵化器中温度低或湿度高。雏蛋比高的雏鸡运到养殖场,表现为行动迟缓,开食、饮水缓慢。

如果雏鸡出雏1天后才能入舍,雏蛋比应比理想值提高1%,即为68%~69%。如种蛋需要储存,每储存1周,雏蛋比应比理想值提高0.5%,如储存时间为两周的种蛋,最佳雏蛋比应是68%~69%。

4. 孵化时间和出雏窗口

出雏窗口是指从第一只鸡到最后一只鸡出壳的时间。受精蛋大小、周龄,储存时间和孵化器类型都会影响到孵化窗口。早孵化出来的雏鸡会脱水,有超温的危险,而且还会过多地利用蛋黄,晚孵化出来的雏鸡会比较疲惫、困乏,采食和饮水较慢,所以应监测孵化时间和出壳速度,在拣雏前30小时检查出雏器,出雏筐中不应超过两只鸡,在拣雏时蛋壳表面应干净无胎粪。

(作者联系地址:河北省石家庄红旗大街216号开元大厦8层 邮编:050091)

猜你喜欢

种蛋孵化器雏鸡
日粮添加虾青素对种蛋孵化效果的影响
夏季严防雏鸡中暑
优选雏鸡四法
种蛋贮存前加热提高种蛋孵化率
雏鸡白痢的诊断与防治
种蛋在贮存前加热可以提高孵化率
孵化器 倒闭潮来了?
雏鸡磺胺类药物中毒的诊治
硅谷孵化器500 Startups听课记
孵化器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