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危機有賴聯防聯治
2014-10-23文強
文強
近幾個月來,埠外供應本澳食品,安全事故不斷。繼毒豆芽、上海福喜臭肉風波之後,是次爆發的台灣地溝油事件,本澳又一次不能倖免,涉及進口其食用油商家多達數十間。接連不斷的輸入性食安問題,暴露出本澳監管機制的短板、缺失,為預防、巡檢工作的滯後,再次敲響警鐘。
這起台灣地溝油事件爆光,緣於島內知情人士舉報、揭發,事件經台當局公佈後,港澳,內地製作包餅的商號紛紛中招。據台食品藥品管理署通報,台灣強冠企業生產的“全統香豬油”採用“地溝油”提煉,地溝油含有大量黃麴黴素,重金屬鋁,用戶使用等於慢性服毒,或引發癌變。而強冠公司的地溝油是眾多食品製造商的上游產品,牽涉的食物原料,食物產品多不勝數,其嚴重性與2011年台灣發現的塑化劑事件相若。筆者不禁要問,為何每次爆出黑心食品,均可以通過本澳的進口檢疫?為何本澳的食安中心那麼被動,要靠外地通報,方後知後覺去檢驗?是把關粗疏,抑或無能為力?
鑒於本澳技術與能力均受限,要抽絲剝繭驗出每種進口食品的生產過程、逐一化驗成份,確實有困難。但本澳食品絕大部分由外地進口,若連源頭檢測亦束手無策,黑心食品豈非可長驅直入,居民防不勝防,一次又一次被動陷入食物危機中?違法者固然利用各種手段避過監測,使食安監測困難,但這並不等於本澳相關部門就能把責任推得一干二淨,反倒凸顯本澳食安系統把關工作的短板所在,監管、安檢並未如當局所言有效。退一步說,即使在進口時無法察覺,亦應在製成品的檢驗中發現問題。可見,欲改變被動,本澳的食安檢測、技術、設施,以至專業人員仍待補強,在檢驗能力提升前,有必要建立一支有效的應變團隊,完善透明迅速的通報機制,增強系統有序的追源究責能力,及時堵截問題食品流入。同時,必須與周邊地區緊密聯繫食安信息,以及協調建立統一的食品安全標準,聯防聯治。如此亡羊補牢,才能使本澳市民對進口食品和食材,用得安心,吃得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