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与《滕王阁诗》
2014-10-23莫道才
莫道才
编者按:王勃的《滕王阁序》是传诵千古的骈文名篇,滕王高阁临江渚,谁识落霞秋水心?这里,将通过一组四篇文章来从各个不同角度解读和欣赏,以期深度理解,感受其文化内蕴的博大精深,也揭秘其成为文学经典的过程。
王勃的骈文名篇《滕王阁序》家喻户晓,是唐代骈文的精品,也是古代骈文的代表。宋代王得臣在《麈史》中记载,这篇作品一出即名动天下:“王勃《滕王阁序》世以为精绝。”这篇名作奠定了王勃在骈文史上的杰出地位。当年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而号称“四杰”,王勃位居魁首,这篇传扬天下的骈文功不可没。这篇序文全用典型的四六句为主构成,气象宏阔,大气包举,文辞高华。
王勃除了这篇华丽精工的骈体序文外还有一篇题为《滕王阁诗》的作品少为赏析者关注。一般也很少将两者放在一起对读,探析其中的内在关联。《滕王阁诗》是一首七言诗,诗云: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近年来也有学者提出这首诗与序没有必然的的联系,不是序的附属作品(咸晓婷《从正仓院写本看王勃〈滕王阁序〉》,《文学遗产》2012年第6期)。是否附属作品是另一个问题了,不在这里讨论。但是从异文本互文性的角度来看,《滕王阁序》与《滕王阁诗》可以看出文本结构和构思以及抒情表达的互文性。
一、 诗、序文本具有天然的同源性
作为骈文文体的《滕王阁序》与作为诗体文本的《滕王阁诗》,在古代是属于两种不同的文本。骈文具有“以诗为文”的文体特性,骈文的句式节奏具有诗歌的要素,骈文与诗歌在文体方面具有互通性,骈文具有诗化的特性。此外,从渊源来说,序与诗有天生的联系。序,本身是堂屋的东西墙,指进入正堂的院落侧面的休息处。《说文》云:“序,东西墙也。”《尔雅》:“东西墙谓之序。”在等候会见时休息的地方,也叫序了。《仪礼·燕礼》:“宾升,立于序内,东方。”汉代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并序》有云:“西厢踟蹰以闲宴,东序重深而奥秘。”这里“西厢”与“东序”对举,说明“序”就是厢房的意思。之后,序就有了次序的含义。《荀子·君子》云:“长幼有序。”因为在等候会见休息时,陪同会介绍有关情况,慢慢又有了现在理解的序言的含义。《文心雕龙·诠赋》云:“序以建言,首引情本。”这样就有了赋之序,诗之序。从此,诗序成为了一种文体。逐渐发展成为了后来的别集、选集、总集的序。这些序多是介绍作者的事迹、创作背景,对诗歌抒情内容和风格技巧的评价。诗序就是诗集作品的介绍与评价。《滕王阁序》从功能上也具有《滕王阁诗》的诗序特征。
魏晋以后,文人小聚饮酒清谈,或雅兴斗酒赋诗。这个活动结束后往往由其中名望才气高者作序记录这一活动过程,这样就有了宴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背景下写的。文人往往不是简单记录宴聚交游活动,还加上了文学的描写、议论和抒情。这样宴序的文学性就得到加强。南北朝时期,宴序文辞的语言之美也开始越来越讲究,开始有了骈偶的文辞和典事的运用。颜延之和王融的《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就是这样的骈文作品。到了唐代就更加发展,王勃是写作序类骈文最多的作家。这类序文的结尾往往有这样的记录作诗的句子,如《守岁序》结尾云:“词作者七人,同为六韵。”《上巳浮江宴序》结尾云:“一言均赋,六韵齐疏。”他还留下了一首《上巳浮江宴韵得址字》,诗云:“披观玉京路,驻赏金台址。逸兴怀九仙,良辰倾四美。松吟白云际,桂馥清溪里。别有江海(一作汉)心,日暮情何已。”可以看出序与诗存在一种同一性。《滕王阁序》也是宴序,其结尾则云“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诚,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此外《与员四等宴序》结尾也云:“人赋一言,俱裁四韵。”这里说的“一言均赋”、“人赋一言”就是每人分一个韵字,大家一起来各写一首诗。“四韵俱成”就是写四个韵字,八句诗。“同为六韵”或“六韵齐疏”就是各写六个韵字,十二句诗。可以看出,这类序大多就是雅集后的文人分韵赋诗的总结记录。这样,序与诗就有了某种对应性,它们之间肯定有了某种关联,这就可以作为异文本的互文性解读。即使如有的学者提出,《滕王阁诗》并不是《滕王阁序》的附属诗,也不妨碍从互文性角度来解读比较序与诗的异同。让我们从序与诗的互文性来看一下他们具有什么样的对应性。
二、 文本结构的互文同构性
1. 景与情的双层结构对应,铺排与简约的对应
首先,序与诗都采用了由景入情的叙写模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序一开头就从大的视野来介绍滕王阁所处的地理位置,与天人之际的对应关联,从空间角度来写,视野宏阔,景象宏伟。然后罗列嘉宾等等。在诗体的《滕王阁诗》中则只用一句“滕王高阁临江渚”轻轻点过,既切入题,又扣紧题目。至于看到什么,没有具体描写。这一句概括力极强,大气包举。一个“高”,一个“临”,或从仰视角度写其“高”,或从俯视角度写其“近”,状写出了滕王阁高耸俯瞰的气势和所处的地理位置,境象同样宏阔。
在序中,王勃用应景的夸饰性文字写这里人杰地灵、高朋满座,“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在骈文的序里是用列举的手法来铺排达官贵人的出场,淋漓酣畅。虽然是场面文字却也写得虎虎生威。“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俊采星驰”、“胜友如云”、“高朋满座”等四字格句子因其含蕴丰富成为了汉语词汇的重要成语。而与此相对应的,在诗中却写得很精简练达:“佩玉鸣鸾罢歌舞。”“佩玉鸣鸾”四个字着眼于从配饰的华贵来说明出席的人的高贵以及场面的豪华。“歌舞”是序里没有提到的,让人想象其欢歌热舞的奢华场景。但着以“罢”修饰则由动而静戛然而止,却给人无限思考。从这可以看得出,序文讲究铺采摛文,用列举成赋的手法而成。而诗体则以简约为依归,重在概括简约,体现了异文体不同的叙写方式。
在第二段的自然景色的秋景描写中,更是极富铺采之能事: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这一段文字从登高眺望的角度来写,写的是远景,发挥了骈文铺排夸张的长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尤为后人称赞,被誉为这篇序文的文眼所在。而在滕王阁诗中,也是写景,但却是十分简练:“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有意思的是,两者都用了同样的意象“云”和“雨”。 在序中是“云销雨霁”,在诗中则是“朝飞南浦云”、“暮卷西山雨”,对于序的“云”、“雨”描写反而有所扩大加强。
然后由景物描写进入到抒情。不论是序还是诗,都是从自然的感悟中来写。序着重表现了自然的节候变化给人生命盛衰的感悟。“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这是其中的核心内容。在这里点明了这篇作品的主题:宇宙无穷与人生有限的矛盾。而诗中也是这样构思的。但是要来得更简洁:“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这里同样也写出自然和宇宙的永恒与生命变迁的感叹。
最后,序文中是用议论方式来倾诉怀才不遇的感叹: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倾泻出心中的无限压抑。“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窜梁鸿于海曲”,这里虽然用了典故,却恰到好处,借古人以自喻,写出心怀天下却报国无门的感叹。“老当益壮”“穷且益坚”表现出其永不放弃人生理想的誓言。所以明人蒋一葵《八朝偶隽》卷二评“子安虽复词人,胸中故自豁落”。
这种情感的表达在滕王阁诗中就显得含蓄了:“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从未言明的历史人物的匆匆过客的想象中回到眼前的滚滚江水,一个“空”字将短暂的自我生命和永恒的自然与历史的无穷矛盾的感叹浓缩其中。这个收束文字精简却大气而含蓄,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令人回味无尽。与序中的铺排不同,也与序中的直接大胆不同。
2. 主题的同构性:自然的永恒与生命的伤逝
滕王阁序与诗都通过叙写景与情来表达自然与生命的主题,那就是自然的永恒与生命的伤逝。无论是序体还是诗体,都无例外地选择秋天作为背景。秋天是自然界里生命变迁最快、最直观的,可以看到繁华到衰败的变化,让人领悟个体生命的短暂。所以秋天是文学家感情触发的旺季。序写的是秋天:“时维九月,序属三秋。”诗写的也是秋天:“物换星移几度秋。”秋,在序里和诗里都是抒情的平台。“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序中的景色。秋高气爽,大气明净。所以才有“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正是秋天,让人感受到志气豪迈,心存高远。所以序中写道:“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天之高远引悟了心气之高,地之辽阔开启了胸怀之阔,让人感受了宇宙世界的无穷。由此而引发了对生命无常的感动:“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在感受自然之美之后刹那间醒悟出自然的盈虚变化,也由此感悟了人生命运的变迁。这一切的描写与抒情都是在秋天的大背景下展开的。
在《滕王阁诗》中也是这样的主题,“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展现的是对自然的沉浸。朝为行云,暮为行雨,曾是宋玉《高唐赋》中巫山神女的临别寄词,在这里隐含了无限的内容。送君南浦的情恋依依都会过去,荣华富贵的豪宅生活也会过去。所以诗人很快就从自然景观中领悟出人生的无常:“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这里写出了人生的变与不变。自然的永恒与变换,无论秋天的季节怎么变换,年年岁岁,但是代表宇宙的星星永远不变,而人生的短暂却是无情的。永恒与伤逝这一自然与生命的感叹正是《滕王阁序》与《滕王阁诗》共同的主题。
3. 意象构思的互文性比较
意象是我们观察文学作品的重要元素。《滕王阁序》与《滕王阁诗》在意象构思方面也呈现出互文性,可以看出意象的对应性与差异。
意象是诗歌描写与抒情的基本元素,也是骈文的描写、议论、抒情的元素。从意象角度来看其互文性是很有意义的。两者都是从王勃登高望远的视角来写的,具有某种相似性。在诗里是“江渚”的意象,诗人“临江渚”,看到了赣江边的沙洲。在序里则是“临帝子之长洲”、极目远眺“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这样才可以看到江上江畔的美景:“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正是在一系列描写铺垫后,才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的美丽画卷。这是由“江渚”而引发的美景。序是铺排,由于篇幅限制,诗则是点到为止,但含蓄而深远。
又如“云”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多用来指游子,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浮云游子意”。这个意象在序和诗中也反复运用。在序中用法多样,“胜友如云”指朋友众多,如云一样聚集,这是比喻用法。“云销雨霁”这是写景,指自然的动态的云雨之景。“纤歌凝而白云遏”这里则是用典故。“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这两处的云则是喻指理想。这里的几种用法没有完全的交集。在诗里有两处用了“云”的意象。“画栋朝飞南浦云”和“闲云潭影日悠悠”都是自然景观的云。这首诗还不是律诗,不避意象的重复。但含义也有细微之别。前文提到“南浦云”虽然是自然的景色之云,却暗用了江淹《别赋》中的“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意思,所以这个“云”在语言表层的自然之“云”下是游子的暗喻。这是由“飞”的动态而联想的。而“闲云”则是静态,“闲云潭影”是写倒映在水潭中的云。这是静态之云。这里又隐含了些许禅意。王勃也是对佛教有深入接触与体会的人,写过多篇寺院的文章,比如《彭州九陇县龙怀寺碑》、《梓州玄武县福会寺碑》、《梓州飞乌县白鹤寺碑》、《梓州通泉县惠普寺碑》等等。他在《游梵宇三觉寺》中写过:“香阁披青磴,琱台控紫岑。叶齐山路狭,花积野坛深。萝幌栖禅影,松门听梵音。遽欣陪妙躅,延赏涤烦襟。”表达他对于寺院禅境的体悟。这是用自然的云的不变暗喻不变的宇宙,所以接下来才有“日悠悠”的描写。闲云、潭影、日悠悠,都是不变的自然。正是这样写出了宇宙的永恒与人生短暂的感悟。
宋人郑思肖在《王勃滕王阁记图》中说:“王勃清才俊不禁,烂铺艳锦赏知音。空余高阁青云里,谁识落霞秋水心。”他是说,王勃在序里的思想感情后人未必体会到,而只停留在了文辞的华丽了。明代曹学佺在《题滕王阁》中写道:“珠帘画栋当南浦,岸草汀花几今古。九江潮白雁横秋,五老云青龙出雨。浩荡淡波去莫回,凄凉唐室不胜哀。空遗王勃文章在,父老扁舟奠酒来。”一千多年来,对于王勃这两篇同题异文体名篇的解读见仁见智,但是《滕王阁序》与《滕王阁诗》都是在写景、抒情方面融合无间的优秀之作,则是所有人的共识。它们在艺术技巧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水准。我们从文本的简单分析可以看出其具有的互文性特征,这对于研究古代同类同题异文体作品具有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