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交流久长时

2014-10-23陈德明陈能军

文化月刊·下旬刊 2014年9期
关键词:佩斯西山红楼梦

陈德明++陈能军

“三个法国人,一个花园、两部著作”是上世纪西山中法文化交流的缩影,也是中法两国交流历史的记忆。2014年中法建交五十周年期间,北京市海淀区委区政府以“三个一”为主题,开展了系列中法文化交流活动,西山中法文化交流的历史也被进一步呈现出来,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北京西山,自古以来就是北京人的向往之地,数百年来积累了深厚的历史意蕴和文化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说,西山是文学之山,文学和诗歌是历史为西山涂抹上的胭脂,为西山的美景添上几笔浓浓色彩。从元代的熊梦祥到明代的孙承泽,再到清代的纳兰性德、曹雪芹,这些鼎鼎大名的文人墨客都曾居住于此。纳兰性德在西山的山水中创作出了《饮水词》,曹雪芹则与青山为伴,创作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文学著作——《红楼梦》。

西山除了是中国文人的一个精神寓所,也与法国友人结下了不解之缘。上世纪初,西山聚集了一批中法文化名人,他们引进法国先进经验,在教育、文化、社会事业上做出了诸多的改革和尝试,留下了一段非常重要的交往历史。在这些中法友人中,有三个法国人对西山的中法文化交流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他们分别是贝熙业、铎尔孟和圣·琼·佩斯。

贝熙业与贝家花园

贝熙业原名Jean Jérome Augustin Bussiere,出生于法国利穆赞大区克勒兹省沙尔,毕业于法国博尔都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13年,贝熙业以法国驻华使馆医生的身份来到中国,开启了他在中国行医的生涯。他先是在法国驻华公使馆任医师,后在东交民巷开设医院并从事医疗活动,因精湛的医术而声名远扬。

贝熙业与西山的情缘,首先在于他积极参与李石曾、蔡元培等人在西山的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1918年,李石曾在香山碧云寺养病,得益于西山自然环境及温泉适于天然疗养,遂与贝熙业等人发起天然疗养院事业;与此同时,他们提倡勤工俭学运动,立志将法国的先进技术与经验带入中国,便将碧云寺原有的法文预备学校,扩充为文、理两科,改称中法大学西山学院,这便是西山中法大学的雏形。其中,贝熙业是筹建的31名校董之一,并任中法大学教授兼校医。

在西山,除了有中法大学之外,还有许多其他机构,比如温泉疗养院、温泉中学、温泉女中,并利用西山的自然条件建立了三能农林试验场。这些机构与活动实践,是上个一百年前中国对外学习交流、立志改变落后面貌的缩影,也是中法友人通力合作的见证。

贝熙业积极参与教育实践和社会建设,也对西山充满了热爱。1923年,贝熙业为了给不幸患上肺结核的女儿寻找空气环境优良的疗养之所,便在西山的北安河村西建起了贝家花园。每逢周末,他便在贝家花园休息并为当地的村民治病。贝熙业对附近的村民充满了热情和爱心,村民找他治病时,他从来是分文不取。在回法国前,贝熙业在给周总理的信中这样写道:“我的病人来自世界各地,属于社会各个阶层。这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公共事业的微薄贡献。我的原则是不要常常提及自己的荣誉,在任何时候,无论患者的贫富,无论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都一视同仁,尽可能治疗和开具处方,有时候甚至无偿施药……”

抗日战争期间,贝熙业大夫不顾个人安危,在贝家花园给八路军伤病员看病,为解放区运送药品。许多国际友人、革命青年从贝家花园奔向解放区;秘密情报经贝家花园传到城里,贝家花园成为革命地下交通联络站。贝大夫在给周总理的信中说:“当中国抵抗外国的侵略,我们共同敌人的侵略,这时,我冒着生命危险,穿过日军的检查站,提供药品,治疗共产党战士,给他们做手术,并把他们藏在乡间的房子里。我冒着最大的危险,把城里的情报人员转移出去。我所做的是一位中国的爱国者的行为。但是除此之外,我仅仅只是做一位医生应尽的职责,而不管其他任何事情。面对中国人民,我非常清楚,我尽了我的职责,而且仅仅只做我的职责该做之事。”信中说的乡间屋子,就是在西山的贝家花园。

贝熙业的后半生都是在中国度过的,他把自己满腔的热情和爱投入给了中国解放事业和中国人民。在长达42年的中国之旅中,贝熙业是驻华西方大夫中最有权威的医生之一,孙中山、袁世凯、黎元洪、蔡元培等元首级人物都曾是他的病人。 他曾担任东交民巷的法国医院荣誉首席内科医生、国立北京大学校医、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院长、私立中法大学校医、国立北平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等职务。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法国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大会的说:“我们不会忘记无数法国友人为中国各项事业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他们中就有冒着生命危险把宝贵的药物运往中国抗日根据地的法国医生贝熙业。”

铎尔孟与《红楼梦》

安德烈·铎尔孟,原名André d'Hormon,字浩然,汉学家,他是另外一位与西山有着特殊情缘的法国友人。铎而孟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与中国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相关联。他的大半生在中国度过,回到法国后仍坚持致力于中国文化,他刻意低调,不求闻名,但现在却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关注。

1906年,26岁的铎尔孟来到北京,在此期间,他做过醇亲王载沣子女的法语教师。溥仪登基后,铎尔孟拒绝慈禧太后请其担任皇帝教师的邀请,离开了中国。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铎尔孟重新来到中国,担任中华民国总统顾问。张勋复辟期间,他和其他几个法国人保护北京未受劫掠,并与圣·琼·佩斯一起营救黎元洪总统的家人。

铎尔孟与西山的渊源也始于李石曾、吴稚晖等人在北京发起成立的留法俭学会,他们在西山碧云寺开办法文预备学校,向法国输送学生,铎尔孟是法文教员;中法大学成立以后,他担任文学院教授。铎尔孟中法两国语言造诣都极其精深,翻译过大量中国经典著作与戏剧,倍受国学大师恽毓鼎等人的敬重。

铎尔孟在北京生活长达48年,1954年才回到法国。值得一提的是,他归国之后的命运与 《红楼梦》紧密相连。曹雪芹在西山用人生最后的十年写出字字泣血的《红楼梦》,而铎尔孟则用他生命最后的十年在“华幽梦”痴迷地校审他的弟子李治华所译的《红楼梦》。尤其是诗词部分,铎尔孟按照原意用法文古体诗重新创作,让法国读者能够更深地理解这部伟大的著作。也许是命运的重叠,与曹雪芹未完成《红楼梦》相似,铎尔孟对《红楼梦》没有校译完成,也遗憾溘然辞世。

1981年,李治华翻译的《红楼梦》法文本在法兰西一经问世,便得到广大法国文学爱好者的推崇,反复再版,这其中也不乏铎尔孟的无私付出。

2014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习总书记在访法期间看望慰问了99岁的旅法华人李治华——铎尔孟的学生,习总书记表示,《红楼梦》是部鸿篇巨制,把它准确贴切地翻译成法文非常艰难,李老的执着精神和学术才华令人钦佩。

圣·琼·佩斯与《远征》

与萨特、加缪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作家相比,圣·琼·佩斯并不为广大中国朋友熟知,尽管他与中国的渊源深刻得多。

1916年,佩斯怀着对中国的向往,乘坐古老的“波利尼西亚号”到达了上海,担任上海领事馆的领事一职。因为“老西开事件”,被紧急调到北京,并与段祺瑞交好。

佩斯很早就向往去外蒙古旅行,并为此准备了很长时间。1920年10月10日, 佩斯乘坐轿车穿越戈壁,从北京出发直达当年的库伦,今天的乌兰巴托。此行佩斯和两个法国朋友一起,其中一位就是贝熙业,另一位是古斯塔夫·查尔斯·图森特(Gustave-Charles Toussaint),他很了解蒙古,并且是一位西藏专家。这段路程大约有七百公里长,沿途一些喇嘛寺院或传道士住地都会极为好客地为他们提供歇脚休息的处所。

北行的旅途给了佩斯莫大的灵感,回到北京之后,他在西山创作了诗歌的代表作——《远征》。在西山寡居的日子里,他曾这样形容这块土地:“在这里,精神得到很大的平衡,具有无法比拟的空余。夜间,远离中国城市的喧闹,能得到很好的休息。似乎可以听到时光的流逝;而时光在中国似乎比别处消逝得要缓慢。这真是个奇怪的国家,是个为外国人的心灵所无法接受的国度;然而,这却使我对它心怀感激之情。”

1960年,佩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得奖评语是:“因为他诗歌中振翼凌空的气势和丰富多彩的想象,将当代升华在幻想中。”而在西山完成的《远征》,就是其中的代表。

2005年12月7日,温家宝总理在巴黎综合理工大学演讲时说了一段话:“许多法国现代政治家、文学家对中国文化都有很深的感情。196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诗人圣·琼·佩斯的长篇杰作《远征》,就是他在北京西郊的一座道观中完成的。”温总理提到了圣·琼·佩斯在中国创作了《远征》,虽然人们一直不知道佩斯完成《远征》的地点在哪,但总理的演讲激起了众多人士的兴趣爱好,经过不懈努力,北京民俗史地协会的常华、张文大、胥弋等人为代表的相关专家考察发现,圣·琼·佩斯著诗的地方就在海淀北部地区的管家岭村,佩斯与西山的情缘也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本文由北京海淀区委宣传部提供)

猜你喜欢

佩斯西山红楼梦
细品《红楼梦》中的养生茶
安奇奇与小cool龙(本季最终回)
安奇奇与小cool龙(第五回)
西山公园
假如《红楼梦》也有朋友圈……
睡仙亭
续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