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行车:丹麦人永不放弃的“真爱”

2014-10-23赵涵

文化月刊·下旬刊 2014年9期
关键词:真爱自行车道哥本哈根

赵涵

我对丹麦骑行文化的初步认知,起源于丹麦使馆近年来每年度都会在京举办的“绿色骑行”(Climate Race)主题活动。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年已六旬的丹麦王国驻华大使裴德盛先生永远领衔于骑行队伍。穿戴好专业装备的他骑得轻快,笑容灿烂、活力十足。他曾表示,在北京的时候他也是习惯骑单车出行。

衣冠笔挺的“自行车族”

今年1月,丹麦交通部长皮娅·欧勒森·迪赫尔以骑自行车的方式开启自己的访华行程,从所住酒店一路骑到丹麦王国驻华使馆,引起众多中国媒体的关注。但在皮娅看来,这仿佛都“不是个事儿”。原来,在哥本哈根议会大厦工作的丹麦国会议员中,有超过60%的人选择骑行上班,而国会就坐落在繁忙的市中心克里斯汀堡。

有趣的是,作为一个联合国公认的发达国家,当地人却不喜欢以汽车为代步工具,自行车族反而比比皆是。

据了解,丹麦人的自行车情结始于自行车问世之际。尤其是首都哥本哈根人,他们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便开始骑自行车。“哥本哈根化”这个词已经成为世界很多城市倡导自行车文化的一个专用词。在彼时的街头,常常能见到人们在骑车,无论他是穷人还是富人:中产阶层的家庭主妇骑车上街买菜、银行董事长骑车上班、年轻的工匠则骑车运货……人们最看重的,是自行车的简单、安全、速度快。

到了五十年代,小汽车和摩托车开始盛行,大量自行车由此被搁置了起来。城市建筑设计师在规划未来交通时不再重点考虑自行车,取而代之的是加油站、宽阔的机动车道和一座座高楼。然而,七十年代的一场石油危机彻底粉碎了这一现代化的梦想。不少当地人强烈要求保持空气清洁,选择骑自行车出行,放弃机动车。从此,哥本哈根市实行了“无机动车周日”,喜欢骑车的人趁机也搞起了“无机动车周日”的游行活动。

到如今,丹麦人骑自行车的文化传统,已经延续了百年。当越来越多的当代人弃自行车而去时,很多丹麦人,包括脚蹬高跟鞋的年轻姑娘、衣冠笔挺的商务人士和有幼子的中产阶层家庭,都在坚守他们的“真爱”——自行车。与中国面临着同样的交通压力问题的丹麦,切实引领了健康绿色的出行方式。

更何况,谁说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不是一种身份和品质的象征?

一组组有趣的数据显示,90%的丹麦人拥有自行车;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超过50%的居民骑自行车出行,每个丹麦人平均每天要骑车1.6公里;哥本哈根市的自行车数量比其人口数量还高(哥本哈根有52万市民,而自行车有56万辆);在哥本哈根,人们每年的骑行总距离长达120万公里,相当于往返月球两趟的距离。

“超级道”与“零排放”计划

如果你是第一次来哥本哈根,会发现这里不仅是自行车比汽车多,专门的自行车道也随处可见,和机动车道一样宽,堪称“超级道”。更重要的是,“超级道”上只允许自行车通行。

在整个丹麦,这样的自行车道总共有一万多公里。

丹麦政府花重金投资于公共交通系统,鼓励国人骑自行车出行,光是哥本哈根就有近400公里的自行车道,也是世界上使用率最高的自行车道。沿途还配有自行车充气站、修理站、停靠站,以及专用交通信号灯,世界罕见。丹麦政府还竭力使公共交通设施实现先进、高速及电气化。

据了解,目前哥本哈根的市政设计师们正着手设计向骑自行车人提供更安全、环保程度更高的自行车专用道,同时还在城里更多地方开设方便骑行的环保地带。2011年,第一条由城里至城外的“自行车高速公路”已经开通,全长共15公里。

除了基础设施建设以外,哥本哈根市日前还派出了50多名交警专门检查自行车行驶治安情况,确保大家遵守自行车行驶规则。他们搞了两个星期的宣传活动,在街上发放甜点,鼓励大家相互谦让,遵守自行车行驶规则。

而如此种种做法,也由哥本哈根市政府的一个宏伟规划使然——到2050年成为世界第一个“排放归零”的首都。

猜你喜欢

真爱自行车道哥本哈根
树人之路,静待花开
太阳能自行车道(环球360)
法投资4300万建自行车道
剧院建筑设计指南之哥本哈根歌剧院
哥本哈根自行车数量超汽车
修建自行车道有助于提高市民健康水平
从《沉睡魔咒》看迪士尼的苏醒
丹麦一哥本哈根三天三夜暴走日记
城市道路自行车道连续性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