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籍管理的困惑与不完全学分制的思考
2014-10-22周光永
摘要:本文在分析研究学年制学籍管理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认为以实施按学分收费为突破口,实行不完全学分制,能有效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实行不完全学分制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教学质量;学籍管理;学分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4-0236-03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教育质量问题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和质疑。学籍管理,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作为监控对象,对教学质量起到直观而有效的保障作用。在完全学分制广泛实施缺乏条件的背景下,选择性地吸收学分制的精华,以学分制收费改革为突破口,实施不完全学分制,对解决学籍管理中的现实矛盾是十分必要、可行的。
一、基于学年制的学籍管理的困惑
基于学年制的学籍管理是对学生身份、学业成绩的管理,依据学生的录取情况确定学生学习的专业、学制等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决定学生的升留级等。可见,学籍管理是教学质量最微观也是最直接的保障手段。然而,现行学籍管理体制屈服于残酷的社会现实,存在各种有悖于高等教育本质规律的现象。
首先,学生学习的专业由高考录取结果决定,学生的兴趣、特长与所学专业不完全匹配,是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录取时绝大多数是按学生志愿分配专业的,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加之专业志愿顺序上级差分数的制约,很多按志愿分配的专业实际上与“服从专业调剂”一样无奈。学校要考虑教学资源的利用,社会战略性需求,师资管理以及学校办学特色和科研平台等其他因素,导致学生入学后自由调换专业在目前体制下不具备可行性。有些学校规定允许5%~10%的学生调换专业,虽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一考定终生的矛盾,但其比例之小、难度之大,只能是少数“关系户”和幸运儿的盛宴,与绝大多数学子无缘。一旦对学习失去兴趣,得过且过甚至自曝自弃就成为许多学生的必然选择。缺乏学习动机的学习不可能是成功的学习,教学质量只能成为奢谈。
其次,专业教学计划刚性有余而弹性不足,无法满足学生多样性和差异化需求。各专业教学计划规定了教学环节和课程设置,由学校组织本专业专家,根据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要求,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制定,是政策意志和专家意志的综合。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却不能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对这种缺陷的补救办法是开设一定数量的选修课,但选修课受学校教学经费、教学用房、实验设施、师资数量等因素的制约,既不由学生选择,甚至也不能由教师选择,所谓“限选课”(必须选的选修课)的出现,正是这种无助与无奈的集中表现。缺乏主体意识的教学计划重视普遍性而忽视特殊性,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与差异性培养目标相悖,使得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只能是一个难于实现的愿景,更无助于杰出人才的培养。
再次,学生成绩管理和升留级制度的实施缺乏警示作用。第一,学生补考后的成绩的登记与一次性考试合格的成绩登记无传统的红色与黑色的差异,学生补考也无“羞愧”感,更无压力。第二,重修课程的重修无时间上的保证,也缺乏制度上督导的实施机制,成为“不修”。第三,“补考无极限”,正常补考、毕业前补考、清考——毕业前的放行考,补考次数和名目似乎没有底线,个别学生毕业前补考科目数量多达十几门,在两三天的清考中考完并且合格,无疑是路人皆知的奇迹。第四,留级制度形同虚设。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与我国高等教育的严进宽出的理念相关,也与培养目标与学生主体需求脱节而形成的法不责众心理有关,同时“稳定压倒一切”,学生因不能毕业,长期游荡于校园,总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早早放行,“不立于危墙之下”,自然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第五,学校教学资源有限,财政不会因为学生在校年限的延长而增加拨款,因此,放松学籍管理实际上也是经济合理的利益考量。
针对以上现状,我们不能因为其“合理存在”,而无所作为。在现行体制下,各高校做了大量的理论准备和有效的实践。学分制就是其中卓有成效的探索。
二、不完全学分制的思考
学分制是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它与学年制一同成为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两种制度。学分制彰显的是学习自由的大学理念,它是学习自由在学生身上的折射和具体体现。学分制的理论基础是学习自由,其实践形式是选修课,可以说,选修课是学分制的核心。从逻辑上可以把学分制划分成完全学分制、学年学分制、弹性学分制和完全学年制四种不同形态。实践上,完全学分制除早期实践外,并不实际存在。因此,不完全学分制就是学年学分制、弹性学分制的统称。其实,学分制与学年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各自的优势和弊端。自其诞生之日,学分制就一直处于不断变革、发展和完善之中,学分制的内涵体系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出现四次推行学分制的高潮,学分制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管理不适应,选修课质量不高,教学计划缺乏弹性,师资水平不适应,选课指导缺乏力度,配套制度不健全等方面。实践证明,高度自由的完全学分制受教学资源的制约,缺乏现实可行性。寻找学分制改革的突破口,探索中国特色的学分制——不完全学分制,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由欧洲委员会研发和推行的欧洲学分转换系统(ECTS),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校际学分转换协议,日本京都地区28所大学签署的学分互换一揽子协定,武汉市七所教育部直属院校第二学位的学分互认制等都值得借鉴。
第一,转变教育观念,确立现代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满足学生差异化的教育需求是高等教育内在的本质需求,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期望。高等教育的目标,固然有其社会性的一面,政府作为主要出资人,在办学的政治导向、学科导向等方面,无论是法律上还是道义上都有无可争辩的话语权。在中国,人民群众的愿望,就是党的奋斗目标,党的教育路线与人民群众的需要本质上是一致的。现阶段,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决定了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目的的多元化。以政治导向、社会导向为单一目标的教育教学理念是难以为继的。第二,真正做到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克服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将教学资源向教学第一线倾斜。理论上,产、学、研相结合是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国际高等教育的主流。现实中,“产”和“研”搞得风风火火,名利双收,从事教学工作则是“苦行僧”,是高等学校的“副业”。产、学、研结合缺乏科学的机制保证和激励机制,成为一句好听的口号。只有领导观念转变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才能顺风顺水,才能调动全部教学资源,克服学分制实践中的困难,直面各种思潮的挑战。教师观念转变了,才能从重专业、轻素质,向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转变,才能将学分制的改革落到实处。endprint
第二,实施按学分收费制。收费,是高等学校运行的必需,是其正常运转的重要补充。没有学费收入,学校将难以为继。按学年制收费,实施学分制,学校在经济上受到损失,行动上就缺乏实施学分制改革的激情。可以认为,能否按学分收费,是能否顺利推进学分制的关键。然而,收费是一个敏感的社会问题,受国家的高度监控,学校缺乏自主权。在不增加学生经济负担,保持学费总水平稳定的前提下,将学分制收费分摊到总学分上确定单位学分的收费是可行的。按学分收费,补考制和留级制在理论上不再存在。重修制取代补考制和留级制。一方面,学生按一定比例交纳重修费,是其消耗学校教育而没有达到课程培养目标,进而重复占用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应该支付的合理费用,具有合理性,同时也是端正学风,促进学生认真学习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学校重复消耗教学资源取得一定的补偿也是合理的,与乱收费、乱涨价不能相提并论,还能调动学校推进学分制的积极性,促进学校在实施学分制上攻坚克难。实施按学分制收费也是推行学分互换,解决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诉求的前提,有利于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校企联合,为解决实习困难找到新的途径。另外,按学分收费也是实施弹性学制的前提。推进学分制收费,需要规范课程考核,既不能降低学业标准,又不能人为提高门坎,成为变相的乱收费;推行学分制收费要统一发挥学分制鼓励优秀、帮扶弱势的优点,实行优秀学生的收费优惠制、退费制、对特殊学生的减免制。
第三,改革现行专业教学计划,按照“厚基础,宽口径”的理念,增加教学计划的弹性。现行教学计划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是过分强调“宽口径”,使学生学业无专业,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经典理论认为,社会分工是人类社会化生产进步的前提和标志,无专业特色的高等教育将给社会科技、文化、经济留下无穷的后患。二是过分的专业细化,让“厚基础”虚化,从而使学生的职业适应性下降。这一点我国改革开放前的高等教育是有教训的。我们认为可行的方法是,按一级学科的要求设置必修课,保证学生学业的专业性。在此前提下,尽力压缩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促进学生跨学科、跨院系选课,满足学生不同兴趣的不同需求,体现“厚基础,宽口径”的理念,以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性,促进其人格的全面发展。这是不完全学分制的精髓。
第四,引入本科学生导师制。学生专业认知水平和社会认知水平存在局限性,没有导师的引导,学生的学习自由便没有方向,培养目标的实现便没有保障。在哈佛大学早期选修制改革中,由于没有引入导师制,采用一种完全的自由选课制,带来的缺陷显而易见:一是学生完全凭兴趣选课造成知识的杂乱无章和支离破碎;二是学生完全凭兴趣,造成避难就易,放弃了富有价值而难度较大的科目;三是学生的急功近利导致低劣肤浅的课程充斥大学校园。因此,导师制是学分制得以成功的必要保证。国内目前的导师制主要是硕士和博士教育上的学业导师,本科生导师制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
第五,推进学分互换。学分互换是指学生除了学习原来学校课程外,还可以学习其他院校的相关课程,所修得的学分可以转换成本校学分,同时本校学分也为其他院校承认。学分可以积累也可以转迁,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领域或专业、各大学之间的流动成为可能。引导鼓励不同学校局部或全部学科的学分互换,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促进高校之间教学水平的竞争和提高。在学分制收费的前提下,鼓励企业参与实践性教学。
改革需要突破口。以按学分收费为突破口,针对目前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学分制实践的经验,我国高等学校学籍管理制度的改革一定能取得较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王让,等.浅论大众化阶段主体性高等教育质量观[J].江苏高教,2013,(1).
[2]祗新生,等.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5,(3).
[3]周清明.学分制下教学质量监控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24).
[4]郭荣祥,等.学生维度的高等教育质量的价值取向与实现[J].理论与实践,2011,(10).
[5]吕向虹.论学分制内涵体系及其制度设计理念[J].高教探索,2007,(2).
作者简介:周光永(1963-),男,湖南长沙人,湖南农业大学工学院副教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