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性、问题及对策

2014-10-22王娜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44期
关键词:大众化公平大学

王娜

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在世界范围内虽然已是大势所趋,但还是有很多人对此提出异议,他们看不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之所在。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是满足一国政治和经济发展、人民追求教育民主和平等的必然选择。本文将着重探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关键字:高等教育;大众化;重要性;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4-0222-03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性

美国在二战后,一方面为了安顿大批退伍军人,另一方面为迎接新一轮工业革命浪潮的到来,急需一大批掌握新技术、新知识的人才,于是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高等教育大众化便应运而生,当时施政者的初衷是为了安抚民众情绪、迎合社会的需求,他或许并没有预想到,未来几十年大众化会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20世纪7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学家马丁·特罗就提出了著名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他认为:如果高等教育仅为15%以下的适龄青年提供受教育机会,那么高等教育就处于“精英教育阶段”,超过15%,高等教育开始迈向“大众化阶段”;当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数占适龄人口总数的50%时,高等教育则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普及阶段”。同时马丁·特罗在总结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时,提出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所带来的一系列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如教育质量、教育观念、入学条件、课程设置等方面都需要转变。虽然高等教育在大众化进程中存在诸多矛盾与异议,但不可否认大众化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帮助更多人实现自我价值具有重要作用。

1.高等教育大众化对于政治的重要性。布鲁贝克曾在《高等教育哲学》中提出有两种主要的高等教育哲学基础——认识论和政治论[1]。二战后政治论盛行,高等教育渐趋成为服务政治的工具,美国政府曾经提出要把高等教育的发展作为“对付人类世界范围危机的至关重要的手段”,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防教育法》,使教育成为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20世纪80年代再次意识到“国家在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2]现如今政治民主的呼声越来越高,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要求教育民主,每一个适龄公民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权利,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正是在满足社会经济需求的同时,满足大众追求平等民主的愿望,以此营造一个和谐的政治环境。另一方面,大规模的失业会导致社会动荡,影响一国的政治环境,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可以延长青少年就学时间,大规模延缓就业速度,同时还可以让更多的人提升竞争实力、减少失业风险,这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为社会稳定起到的积极作用。

2.高等教育大众化对于经济的重要性。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所以,在经济领域,投资教育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3]。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是教育普及化的理论延伸,它可以为一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更多的高级专门人才。更多的人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可以脱离社会上待遇较差的职业,得到一份待遇较好的职业,这样那个待遇差的职业因为竞争人数减少,薪水相对增加,相反待遇好的职业因为竞争人数增加,工资相对减少,这样有助于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同时提高更多人的生活水平。所以,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促进经济和谐发展的不二选择。

3.高等教育大众化对于文化的重要性。赫拉克里特斯曾说:“除了变革以外,没有什么是持久的”,但大学似乎是个例外,“大学存在的时间超过了任何形式的政府,任何传统、思想”。[4]西方世界在1520年以前建立并保存至今的大约75个公共机构中,有61所是大学,这是因为大学的存在可以满足人们对文化知识的永恒需求[5]。发现并传承高深知识一直是大学生生不息的源动力,文化与大学互为载体,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更是需要借助高等教育大众化将文化在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进行传播,以满足人们对于文化的迫切需求。

4.高等教育大众化对于个人实现自我的重要性。与传统的精英教育不同,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就是要让更多的适龄青年有机会接受高层次的教育,帮助他们拓宽职业平台,实现人生梦想。高等教育可以帮助人们在生活的很多方面(如消费、维权等)做出更好的决策,经历过高等教育的熏陶,个人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行也会得到相应提升,同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可以减少阶级和社会地位对个人进步的阻碍,帮助个人在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里更好地实现自我。

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1.教育经费不足问题。日益扩大的高教规模与有限的教育经费之间的矛盾是大众化进程中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没有充足的教育经费,办学条件、教学质量都难以得到保证。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高等教育经费虽然开始走向多元化,可是主要的经费来源还是财政拨款和学杂费,这不仅给国家财政带来巨大压力,而且学杂费的收取难以照顾到低收入阶层,成为阻碍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首要问题。面对经费短缺问题,政府应该借鉴别国成功经验,广开财路:(1)通过鼓励企业募捐和校友捐赠等形式筹集教育资金;(2)高等教育由传统的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主要是通过扩大本专科层次的规模和数量来实现的,光靠公立大学来承载大规模教育任务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政府应该放宽政策,鼓励民办高等教育,同时要适当允许社会营利性资金投入高等教育,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3)鼓励那些有实力大学依靠自己的科研能力,为城市企业服务的同时筹集教育经费。

2.规模与质量问题。传统的精英教育崇尚认识论哲学,认为大学就应该是“精英们”研究并传承高深知识的场所,现如今大学也承载着服务社会的功能,光靠少数精英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是远远不够的,而且知识的世界不应该有阶级区分,应该让尽可能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所以高等教育扩大招生规模、走向大众化应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可是规模的扩大不应该成为教育质量整体下滑的必然原因,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并不是完全摒弃原有的精英教育部分,规模和质量不应该成为不可调和的矛盾体,正如布鲁贝克所主张的“一所大学如果试图办成所有人需要的万能机构那不是骗人的,就是愚蠢的”,应该建立两种水平的高等教育——传统的精英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部分就需要借助一些私立高校和高等职业院校来吸收。两种水平的高等教育是缓解教育规模与质量矛盾的重要措施,一方面可以满足越来越多的人进入高等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公平;另一方面可以继续保持高等教育的“精英”特征,让有才能的学生向着国家需要的方向尽可能的发展。为实现高等教育的质量与规模并举,两种水平的高等教育应该各司其职,这就需要稳定公立高等教育系统,对研究型大学缩减规模或稳定规模,保证其精英教育的质量,同时政府应该大力支持民办高等教育和高职教育,并做好思想宣传工作,更正人们对于私立高校和高职院校的歧视,要知道学术没有阶级层次,职业也不应该有卑贱之分,“低层次”的大学也是高等教育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endprint

3.高等教育公平问题。高等教育公平问题主要包括教育的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在起点环节主要存在着入学机会不平等问题,由于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高校分布格局不平衡、基础教育资源投入不平衡等原因,致使很多适龄青年不能享有平等的入学机会;在过程环节存在着学习资源、科研条件不均衡,评优评奖、贫困扶助不公正等问题;在结果环节,一些观念歧视导致不公平现象产生,如有些单位在招聘时存在性别歧视、院校歧视(如“211”、“985”院校优先)、地域歧视(很多东部企业很少到内陆偏远大学招聘)、户口歧视(很多单位招聘信息中明文限定户口所在地)等;在考研考博方面,一些初试成绩很优异的同学,因为本科院校实力弱,或者没有过硬的关系而被拒之门外,这些隐性规则无形中导致了很多不公平现象。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投资型教育,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有限的教育资源在竞争中不可避免地会流向优势群体,从而导致高等教育不公平现象产生[7]。很多学者在谈到不公平现状的时候总在抨击中国的高考制度、经济制度,资源配置不合理等,我认为撇开国情去谈政策的弊端是有失偏颇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我们一直倡导公平与效率要并举,可是面对资源的稀缺,我们不得不选择“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不可否认,高考制度以及“先富后富”的经济政策都直接导致了不公平现状的产生,可是在现存国情下,这不失为最优政策,或许改换其他政策会产生更多的不公平现象。结合现实国情,如何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实现公平的最大化,这就要求我们做好以下几点:(1)转变思想观念。社会上存在着一种大学生“供大于求”的假象,主要原因就是大学毕业生不能给自己一个很好的定位,求职时高不成低不就,大学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接受高等教育会提高你找到好工作的可能性,并不是必然性,中国很多经济落后的地方还是很需要大批人才去建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应该放宽求职条件,正所谓“英雄不问出处”,同样一份工作,同样一个考研机会,大家应该公平竞争,能者胜之,而不应该用各种硬性条件(毕业院校、户籍属地、性别等)将优秀大学生拒之门外。(2)完善教学资源共享渠道。例如学生可以很方便地到其他学校选修自己喜欢的课程;完善高校网络系统,为学生提供丰富、系统、高质量的网络课程以及电子图书资源。(3)规范高等教育监督、处罚机制,拥有规范的高等教育执行机制。如果没有相应的监督机制,那就会让违规行为得逞;如果没有严厉的处罚机制,就会让违禁行为屡禁不止。规范的教育监督、处罚机制的建立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每项教育制度传达到地方或某个具体学校时被曲解或违规操作,对违反制度的行为能起到事前防范的作用。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一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个人发展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还处在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很多突出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共同努力,结合本国国情,借鉴别国成功经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

参考文献:

[1]约翰.布鲁贝.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郑继伟,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

[2]马丁.特罗.从精英到大众再到普及高等教育的反思:二战后现代社会高等教育的形态与阶段[J].大学教育科学,2009,(03).

[3]邬大光.高等教育大众化笔谈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9,(1).

[4]克拉克.克尔.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5]郭海.20世纪9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经费的来源构成变化趋势[J].北大教育经济研究,2004,2(2)

[6]菲利普.阿特巴赫.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0,29.

[7]潘愁元.谈高等教育的公平与效率[J].中国高等教育,2003,(3).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众化公平大学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笨柴兄弟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公平比较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