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感性与理性之共体作用于摄影创作

2014-10-22丛琳琳

艺术科技 2014年10期
关键词:感性理性

摘 要:摄影创作中,人的感觉或感受是不断作用于整个创作过程的,是其影响与最终评定的重要因素,理性与感性相辅相成地存在每个艺术思维的火花里,来表达出作者的思想与情感。理性与感性就像两条分水岭,不断牵制对方,又离不开对方,相互交替上升,这种影响对任何艺术创作都是不断曲折上升的,这就是两者的共体所产生的作用。

关键词:理性;感性;摄影创作

1 反思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

精神分析美学的产生不管从客观的历史环境来看,还是从本身的体系来看,都是一个理性与感性相互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摄影创作就是最好的体现。因为摄影创作是在潜意识即感性的驱动和理性的监督与控制下诞生的。精神分析的治疗目的的确在于增强自我,这无疑确立了自我在潜意识领域解决本我与超我矛盾的重要地位,也给摄影留下了一个难题,即如何才能使自我的理性思维得以健康发展与增强,创作出理性与感性相融合的摄影作品。弗洛伊德认为从能量守恒定律出发,人的体能和心理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有的人能从事超出自己能力范围非常大的事情。强大的精神力化为行动力,由此可以解释摄影创作的原动力为感性压抑的宣泄。当创作到一定高度时,无法满足我们的小情小调开始,有点理性的人都会开始去寻找更加专业的解决之道,研究摄影史、学习心得摄影技法、学习相机内部结构等等,这些的开始都是感性难以维持继续创作下去的激情。

2 摄影创作中的感性需要

感性属于主观范畴里的个人的态度与评价。感性在审美主观上具有倾向性,可以诱发多种感情因素,甚至是自我潜意识里压抑已久的情感宣泄。影像的魅力在于它能够以情感人,通过视觉的力量冲击人们的心灵世界,要达到这种境界,就要十分重视感性因素在摄影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作用和力量。同时,复杂的思维活动也成为摄影艺术创作必不可少的环节。刘半农先生对艺术创作关系的理论是:必须先有意境,后才可把方术、规律拉过来,做个参考,否则无论方术多高妙,规律如何精严,只能死板地依着它做。若真把你的意境表现很好,在方术与规律上欠缺一点,也全不重要。摄影创作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反映出创作者的观察力与想象力、思考力,其次才是学而知的摄影技巧,与行而知的摄影经验。意大利美学家、哲学家克罗齐提倡直觉说,他说:人可以将直觉的意象留存在心理。

在创作过程中,其中的某一个场景、光线、色彩、特别地吸引人时,摄影者都会不由自主地举起相机,拍摄下心中认为能反映出这一瞬间的感情共鸣,因为这些东西以成为意识的一部分它就像镜子一样照射到的都会一下全部展示出来。摄影创作中的感性思考是一种形式的依托,“感觉是第一性的存在”,它是创作的初始,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它提供着丰富的感性经验材料——颜色、形状、结构、质地、时间和空间,这些对客观事物的最初印象经过艺术加工,也将以感性的方式整合和呈现给受众,对他们形成最直接的感官冲击。没有感性的摄影就像一个人没有了血色一样,空有一副皮囊,毫无生气。

3 理性摄影创作中的必要

理性是指人在正常思维状态下时,有自信与勇气地遇事不慌且能够全面了解和总结并尽快地分析后恰当地使用多种方案(这些方案可以是预备的或是临时的)中的其中的一种方案去操作或处理,达到事先需要的效果。理性是由验证、收集资料、调研与整理等形式构成的判断。由于理性缺乏直观性而往往在摄影创作中被轻视,创作者的心理特征更易于接受亮丽色彩、反差强烈的光影、秀丽的景色等更为直接的视觉能量,而对于隐于视觉之下的思想性会形成排斥的态度。因此,作用于创作者的作品因缺少内涵而显得视觉创作能力贫乏。无论是摄影艺术创作,还是摄影艺术的深造,理性过程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有实际应用价值的。

例如,南非摄影家凯文·卡特(Kevin·Carter)拍摄的《饥饿的苏丹》。照片拍摄的是1993年苏丹大饥荒的情景,一只兀鹰紧随着一个赤身裸体骨瘦如柴的小女孩。这张照片以最显著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整个非洲大陆的绝望。后来他说,他在那里等了20分钟,希望那只鹰能展开翅膀。拍完照片后,卡特赶走了大鹰,注视着小女孩继续蹒跚而行。这张照片让凯文·卡特获得普利策新闻大奖而且声名远扬。但是紧接着骂声也是铺天盖地的卷来,这也是受众对摄影师角色认知的错位。事情已经过去二十年之久,作为一个摄影者理性面对自己的职业职责很重要,如果不是凯文的照片让许多人看到近在咫尺的死亡,哪里会深刻了解到苏丹的“饥饿”,刻意为之者,利用了一个巧合加以煽情渲染。业内人士,出于善意的同情表达了内心的挣扎,不明就里者,在误解中展开批判,这个时候“就个人而言”应该不仅需要一个理性的学习思考和总结的态度并且能做到理性地分析。在高层面的思想体系中理性是前提,哲学观是基础,因为哲学观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为摄影艺术和摄影艺术创作提供了进行观察自然社会人类社会分析生活和处理艺术创作中各种问题的方法论。所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思想观”作品内容的风格也是作者本人的思想风格。任何艺术都是感性主导时,理性来调和,不偏离人性道德又调节创作态度。摄影创作也不例外,应该提倡理性摄影创作。

4 感性与理性共体作用于摄影创作

理性与感性是人的两个基本属性,是人的本质表现。因为人需要感知到自己的存在,需要一种永恒的、绝对的、无限的观念来支撑自己的精神理想,这种观念就是理性。但是,它毕竟处于一种抽象的状态,是一种高度思维的认知和无形式的内容,必须通过具体的、多样的感性形式来使这种深刻的有意识具有现实性,使人的自我认知得到观照,从而使永恒与变化,绝对与相对,无限与有限统一起来。在理性与感性的相互存在中,生命的内在本质通过外在形象的表达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和存在的满足感。思想融进情感,再融入画面,感性直观与理性思维,理智与情感在艺术创作中实现高度的统一这是艺术家的本领。

摄影创作中,理性就像一根标尺样来衡量创作的维度,摄影创作过程中的审美情感绝离不开理性而独立存在的情感。拍摄时自己要有感性和理性的想法,或许在拍摄中有诸多变化的因素存在,这也是锻炼的契机,逐渐完善的作品,它是积淀了深厚社会理性内容的审美情感,情中寓理、情中融理、情理交融乃是它的特点。中国古代美学家叶燮在谈情理关系时说:“情必依乎理,情得然后理真,情理交际。”在摄影艺术创作中,理之于情恰如盐之于水,理性之盐,完全溶于情感之中。人对其自身绝对存在的认知,就是一种理念思维的判断及归纳,而这种现实的媒介就是具体的感性形式,它提供条件使之承载着高度抽象的情感和理性思维的意识,于是,无限与永恒的各种意志就通过多样变化的感性形式而被含蓄或直白的表现出来,成为可被感知和观照的现实,这也是艺术的本质及其目的。

5 结语

摄影创作离不开理性与感性的支撑,从构思到着手准备再到最后修改完善,多样地结合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关系,相互交替上升作用于创作作品。创作需要跟随时代的步伐、环境的变化、社会的关怀以及媒体的多样化等相互的调和。如此摄影艺术才能生生不息,不断壮大。

参考文献:

[1] 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论美文选[M].四川:知识出版社,1978.

[2] 桑德斯.道德与新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3] 周信华.施达民[M].东华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丛琳琳(1988—),女,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摄影艺术。

猜你喜欢

感性理性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有效积累学生“音乐感性经验”的探索与实践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感性的解放与审美活动的发生——对马克思一个早期思想的引申
理性的回归
把握教材从感性到理性认识函数单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