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比中的童年怀旧

2014-10-22陈云燕

艺术科技 2014年10期
关键词:阿发社戏座位

《社戏》这篇小说共叙述了三场看社戏的不同经历,鲁迅先生通过这三场看社戏的不同感受的叙述来对自己的童年记忆进行怀念。同时又运用成人视角与儿童视角相结合的混合结构来安排全文,在对比中作者的情感得到更深一步的升华。

1 小说中对比表现手法的运用

“对比”是指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一种表现手法。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现在就用对比手法来看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小说开头写到“我在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前十年是绝不看,因为没有看戏的意思和机会,那两回全在后十年,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一开始作者对于中国戏的态度就不是很有感觉。

一是认为没意思看。

二是看了也没有看出什么来。开头的这段论述给读者留下了伏笔。接着作者开始具体回忆描写他的两次看中国戏的不适经历,在这两次看戏中,作者好像本身并没有参与到看戏的行列,而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观看着台上戏与台下人的举动。这时的对比手法在小说中的运用就体现在两个大方面,一个是在叙述每一场看戏经历中,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此处是一种横向的对比。具体来说,第一回看戏时,“第一回是民国元年我初到北京的时候,当时一个朋友对我说,北京戏最好,你不去见见世面么?我想,看戏是有味的,而况在北京呢。”作者开始是觉得看戏是有味的,怀着一种兴致勃勃的情绪和朋友去看戏,然而进门后的几个小事件却让我的兴致一点一点冷却下来,以至于“不由毛骨悚然的走出了”。看戏前后情绪的变化对比,期待与结果的落差对比,写出了作者第一回看戏的失望。第二回看戏时,“第二回忘记了了那一年,总之是募集湖北水灾而谭叫天还没有死……我于是忘了前几年的咚咚喤喤之灾,竟到第一舞台去了”。作者带着希望去第一舞台看叫天的表演,然而结果却是“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人互打,从酒店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无疑第二回看戏对于作者来说也是失望的。两次看戏前后的对比描写,照应了小说开头“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就走了”的兴致索然,这就使得我们想继续了解第三次看戏给作者带来的感受如何,为第三场看戏情况埋下了伏笔。

另一个对比的运用是三场看戏中几个细节中的对比,此处是一种纵向的对比。

一是看戏前作者心情的比较。第一回是“兴致勃勃的跑到什么园,戏文已经开始了”,第二回是“忘了前几年的冬天的冬冬喤喤之灾,竟到第一舞台去了”,第三回到赵庄看戏,心情经过了曲折变化,开始是激动期盼,却因为早上叫不到船去而郁郁寡欢,心情低落,等到双喜的提议被接受而最终可以去的时候,“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三次看戏的心情是大不相同的。第三回失而复得的心情让作者更容易毕生铭记。

二是关于“座位”事件的对比。第一回关于座位,“再定神四面看,却见中间也有几个空座,挤过去要坐时,又有人对我发议论,我因为耳朵已经喤喤的响了,用了心,才听到他是说:有人,不行!”,这给作者是一种不好的感觉,也最终是作者走出戏园的一个原因。第二回“第一舞台是新式构造,用不着争座位,便放了心,延宕到九点才出去,谁料照例,人都满了,连立足也难。我只得挤在远处的人从中看一个老旦在台上唱”,作者仍旧没有找到满意的座位看戏。第三回是近不得台旁,只得远远地看着。三场看戏作者都没有寻到一个满意的座位,“座位”事件既暗示了看戏的热闹场面,也是影响作者看戏心情的一大元素。

三是戏文及戏文带来的感受的对比。第一回关于戏文只一句“几个红的绿的在我的眼前一闪烁”,没有具体提到戏的过程。第二回我因不知名角是谁,问旁边的胖绅士而遭到鄙视,感到自己深愧浅陋,而且期待的名角叫天没有来,看戏心情很不愉悦。第三回关于看戏的过程的描写最多,写到了有名的铁头老生的翻筋斗,过后是咿咿呀呀唱的小旦,还有一直唱不完的老旦。这次看戏内容最丰富。

2 成人视角与儿童视角的结合使用

小说除了精心的对比手法运用外,贯穿小说的另一个线索就是成人视角与儿童视角的混合使用。在成人视角下,两回看戏经历都没有给作者带来好的感受,一回是使得自己觉得在戏台下不适于生存。一回使自己从此告别了中国戏,“即使偶尔经过戏园,我们也漠不相关,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接着小说又从回忆中走出,写到自己前几天在无意中看到的一本关于中国戏的日文书,书中关于中国戏的描写勾起了我对看戏的美好记忆。于是小说接着转入了在儿童视角下的看戏的回忆叙述,勾出了作者对于童年记忆的怀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看戏过程的怀旧。儿时看社戏的经历与其说是戏好看,不如说是看戏的过程更好玩。首先是鲁镇诸多小朋友伴我游戏时的纯真快乐。其次是看戏过程的一番不容易:一开始因无大船而不能去赵庄看戏,接着借到大船可以自己划着去看戏,最后途中因饥饿偷罗汉豆吃。这一次次的经历给自己带来一段难忘的欢乐记忆。

二是对看戏过程中的人物人情怀旧。有聪明能干的双喜,有善解人意的外祖母,还有阿发,六一公公等人。在罗汉豆一情节中关于阿发与六一公公的两处描写刻画,深切体现了乡野人情的质朴、善良之美。在偷豆时,“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的多了呢。”阿发的自告奋勇突出了乡野少年特有的质朴纯真。还有六一公公,当知道“我们”偷了他的豆时并没有责怒,而且当“我”夸他的豆好吃时,“竟非常感激起来”,并且当晚就送了一大碗煮熟了的童年罗汉豆给母亲和“我”吃。人物人情在童年的怀旧篇幅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它让有关童年的叙述变得格外生动。

三是对童年童趣的怀旧。“我”的同伴们,双喜,阿发都十分热情善良,有了远客,他们从父母那里得到了减少工作的许可,伴“我”来游戏。“我们”一起掘蚯蚓钓虾放牛,当“我”因怕黄牛水牛欺生而不敢走近身时,他们又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却全都嘲笑起来了。还有一起摇船去看戏,归航时候肚饿,便出主意到河旁田里偷罗汉豆煮着吃,都是很活泼的田园生活。作者用深情饱满的笔调抒写了农家少年纯朴、善良、活泼、充满童趣的乡野生活,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这些朋友的喜爱之情。

《社戏》在成人视角与儿童视角的交替叙述下,通过对比手法写出了作者一生中三次看戏的经历,同时运用叙述手法中的欲扬先抑,叙述有详有略的手法突出了那深深留在作者记忆深处的童年美好有趣的经历,表达了对那段快乐纯朴的童年乡野生活的怀念,对质朴纯真的童年玩伴双喜、阿发的怀念。

参考文献:

[1] 鲁迅.朝花夕拾[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

[2] 钱理群.读一读《社戏》全文[J].语文学习,1994(09).

[3] 叶世祥,都市人的乡愁——重读鲁迅小说《社戏》[J].名

作欣赏,1990(01).

[4] 何孔周.读鲁迅的《社戏》[J].北京师范(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8(05).

[5] 姚大勇.一曲自然美的颂歌——鲁迅小说《社戏》的文化读解[J].名作欣赏,2003(03).

[6] 朱自强.鲁迅的儿童观:儿童文学视角[J].东北师大学报,1989(05).

作者简介:陈云燕(1990—),安徽马鞍山人,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

猜你喜欢

阿发社戏座位
换座位
巴士上的座位
你人真好
换座位
一夜暴富
阿发
定准语文课堂的出发点——丁卫军《社戏》教学实录评析
风景这边独好——丁卫军《社戏》教学课例深度研读
《社戏》:一篇布满矛盾的作品——《社戏》课堂实录
那个没抢到座位的孩子